越活越明白的人都懂得這兩點

越活越明白的人都懂得這兩點

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少會去想老了以後的事,反倒是人老了以後總會回想起年輕時做過的各種值得回味的事。

按理來說人應該是越老越明白,越老越通透,因為人已經非常成熟了,閱歷也足夠豐富了,世間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被接納,都被看開。

可實際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成為這樣的老人呢?還有很多都在為子女操勞著,並且固執的認為只有這樣才算真正的算完成任務。

我曾聽見樓下65歲的老奶奶和自己62歲的弟弟聊天。她的弟弟和弟媳為自己的女兒看了十幾年的孩子,看完老大看老二,終於兩個孩子都上學了,老兩口順利二次退休。女兒在老家給買了一棟房子,剛剛搬進去不久。

老奶奶問弟弟:這回終於把孫子們送上學了,接下來找點什麼活幹幹呢?還未等弟弟回答,她自顧自的說:聽說農村現在用收割機收玉米,機械操作不細緻,落下的很多,那裡的人都在秋收後去拾玉米,撿來後直接賣掉,很是過癮。

她說完這些又抱怨了幾句住在樓房裡沒意思的話,她62歲的老弟弟聽過以後說:姐,我報了個書法班,明天下午開課,你和我一起去學學吧。

老奶奶說:我不去,我有好多活等著呢。

越活越明白的人都懂得這兩點

聽到這我以為樓下老奶奶沒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很微薄,一定要另外找個營生增加些收入。後來偶然得知,老奶奶是高級教師退休,退休金比很多上班的人都高出一大截。她老伴是公務員退休,兩人退休金足夠他們生活得愜意又豐富多彩。

可是這二位偏偏不要什麼瀟灑愜意,每天最大的愛好就是找一部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一天三集那種,雷打不動的守在電視機前,看完才算了了當天的心事,再有就是關注微信朋友圈裡駭人聽聞的食物相剋之理的文章,一看到立刻轉給兒女。

另外有時間就是打打電話發發微信,給兒子催催婚,給女兒催催生。然後惹一肚子的不高興,放下手機繼續嘮叨。

仔細想想看,我們周圍有太多這樣的老年人了,有一輩子操不完的心,面對陳規他們要固執堅守,面對新鮮事物他們懶得接受,貌似永遠活在自己苦苦營造的世界裡,不想出來看一看外面的風景。

還有一些明明是該享受老年的美好時光,卻依然放不下身外之物,比如很多機關裡的老幹部退了休,還是要轉到一些協會里面去兼職,每天被人稱呼退休前的官職,做派也絲毫不減。原來無論年齡幾何,讓他放下名利地位真的挺難的,即使在花甲之年向古稀之年的路上。

這樣的後果就是思想僵化了,腦筋落後了,身體也慢慢的抗議了,我們所說的越活越明白越通透根本沒有體現在這些老年人身上,他們反倒是越老越糊塗。

那麼人怎麼才能越活越明白呢?尤其是步入老年以後。

越活越明白的人都懂得這兩點

首先應該是放下,佛家講放下即是自在。

先放下自己對名利的迷戀,正式的迴歸到正常的退休生活中來,忘記自己曾經的官職和業績,去關注生活中本真的一面,褪去面具,換上有溫度的表情。

放下對兒女的操勞,都是成年人了,都懂得自己在做什麼,不要再把他們當做孩子一樣關切著了,如果你想讓他們真正的長大,古語云:兒孫自有兒孫福。還應該再加一句:父母當有自遊時。在子女成年之前,負完該負的責任就可以向後撤退了。

第二應該是走出去,離開曾經讓你覺得舒服或者不舒服的區域。

這隻為刺激老年人日益不活躍的腦細胞,當然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書法、美術、音樂、舞蹈、健身,甚至是電子競技,只要適合,都可以嘗試。

北京有位80幾歲的老人家每天要解兩道高等數學的習題,就為活躍思維、鍛鍊大腦。

大腦的確得天天鍛鍊,不然就算是年輕人,也一樣會秀逗。所以鼓勵你身邊的老人家走出自己的固有狀態,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去結交新的朋友,去學習和感受新的知識,這些都將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要一味的拒絕,只有真正的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可是話雖如此,又有多少能做到的呢?不然就不會有新聞中那位因為女兒遠嫁就跳樓輕生的老父親。也不會有文中65歲了還想著要去拾玉米換錢的退休老教師。

越活越明白的人都懂得這兩點

有一首歌非常的煽情,曾經還登上過春晚的舞臺,無論在哪裡唱響都是打著對父母的崇敬和歉意。《時間都去哪兒了》,一遍遍的訴說父母的操勞。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每每聽到這些歌詞的時候,我沒有太多的感動,反而是滿滿的遺憾,真想這樣的父母應該自私一點,留給自己的空間再多一點,去好好的感受自己的人生。

孩子也只是和我們萍水相逢而已,小時候父母要努力教會他們飛翔,他們長大了、飛走了,父母就該放手,也放自己自由。

時間都去哪兒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雖然我們現在都還年輕,但是真希望我們都是能越活越明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