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石寒,齋號存心閣、方滋山房、四以堂、山海居、我聞樓、見山吟館。 1967年生於江蘇金壇,1994年河南大學書法大專畢業,先後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一年)、中國國家畫院(三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乾元國學室(三年)。先後受業於曾先國、範揚、龍瑞、胡應康、範正紅和張志民諸先生。現居青島,主要從事中國書畫創作和理論研究,兼治詩詞、儒學,已出版詩文集、書畫篆刻集等個人專著14種。先後在煙臺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威海美術館、崔子範美術館等舉辦十餘次個人書畫展。

現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民盟山東省委文化與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民盟書畫院常務理事。

藝術主張:以國學為文脈,以筆墨為語系,以寫意為精神,以境界為靈魂。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從自然結構到筆墨結構

無論中西繪畫,都強調寫生。中國畫的寫生,嚴格意義上講,其實就是對景創作。與西畫比較,中國畫似乎更強調主觀能動性,更強調主、客融合,並通過筆墨語境這個藝術本體來完成畫面,即由自然結構最終轉化為筆墨結構,筆墨結構就是畫面結構。緣於中國畫的表現語彙是以筆墨為主體的,所以,我稱之為筆墨結構,顯得更為恰當。具體說來,這種由自然結構轉化為筆墨結構,其中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主體、客體與本體。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先談主體。主體就是畫家的主觀意識。面對物象,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花鳥,都強調畫家的審美情趣,尊重第一感受。王陽明有個著名的學案,情節是這樣的:一友指巖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陽明所說,正是道出了中國人觀物審美的精神志趣。就是要動心,要調動主觀情緒,移情於物,使眼前之物瞑合內心,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涵容狀態。石濤所強調的“尊受”,我理解就是“尊重第一感受”。因為,初覺往往是最暗合心靈所寄的。所以,動心才能發見物象的內美和精神。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至於客體,就是我們需要表現的對象。客體世界總是以繁瑣、複雜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我們要進行裁度、組織、集中與提升。黃賓虹先生講:“取捨不由人,取捨可由人”。就是說,面對物象,我們要有所取、有所舍。否則,見什麼畫什麼,恰如莊子所謂的“以有涯而追無涯,殆矣。”中國畫不是造型藝術,而是造境藝術,這是與西畫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造境之造,就在於匠心獨運,就在於對物象的高度概括、高度提煉。所謂“以形寫神”、所謂“遺貌取神”,就是要透過形象之表直取精神內核。所以,畫家面對繁複的物象時,要具備如《壇經》中所說的:“見相離相”的本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變繁瑣為單純,化腐朽為神奇。從而,不被物象所束縛、所左右、所牽制。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本體,自然說的是藝術語言。中國畫的藝術語系是筆墨。黃賓虹先生說“中國畫民族性,非筆墨無以見。”筆墨是中國畫的底線,不要這個底線,中國畫也就無以安生、無以立命了。筆墨是體,也是用,是道,也是技,是不可分離的兩面。筆墨自有筆墨的內在結構。黃賓虹先生的“太極圖說”是本體範疇,他的五筆七墨就是技法範疇,整合起來,就是筆墨結構。筆墨結構不是孤立的筆墨符號,它涵蓋了主體思想與客體對象。就是說,是一體三分又含三統一的有機體,是缺一不可的存在體。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中國畫的寫生,就是假借客體物象為媒介,運用筆墨本體來訴求、表現出主體思想,就是由自然結構轉換到筆墨結構。這是中國畫寫生的美學主旨和全部意義。這種轉換需要筆墨功力,需要藝術質素,更需要文化積澱。我以為,董其昌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啻是提升這種轉換能力最為有效的捷徑。

由自然結構到筆墨結構,涵蓋了主體、客體和本體這三個因素,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相得益彰的。中國畫所要傳達的意象、意境、境界、精神也在這裡得到彰顯。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味道筆墨——品讀石寒中國畫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