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虫:讓人又愛又恨的“日本動漫之父”

如果宮崎駿有撫慰少年傷痛的治癒之手,那麼手冢治虫(1928.11.3-1989.2.9)就有開啟瑰麗童年之夢的鑰匙。

對於平成一代來說,這個名字或許“舊”了些。然而對昭和年間成長起來的兩代來說,《鐵臂阿童木》是不可磨滅的。作為中國大陸正式引進和播出的第二部海外長篇動畫1980年代初在中央一套播出之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作為日本的第一部多集電視動畫,1963年在富士電視臺播出時,《鐵臂阿童木》的平均收視率達到了30%。30%的收視率是個什麼概念呢?號稱日本春晚的紅白歌會,平均收視率也只有40%,收視率在10%以上的電視劇已經值得一讚了。由此,《阿童木》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2013年12月,日本NTT DOCOMO電信公司,針對“最能代表日本的漫畫家”發起群眾投票,手冢治虫以44%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鐵壁阿童木》海報

差一點去當了醫生

不過,大師在成年前可並沒有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手冢治虫小的時候,因為身體比較瘦小,在學校總是被同學欺負,只能哭著回家。幸運的是,他有一個會溫柔安慰他的母親和喜愛漫畫的開明的父親。他的父親專門買了一臺小小的電影放映機,以便於時不時在家裡開“動畫電影大會”。所以,很小的時候,手冢便沉迷於漫畫以及電影,同時開始自己畫。而這項技能也成功解救了他的學校生活——他們班上最能打的同學明石喜歡上了他的漫畫,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找手冢的麻煩了。

中學的時候,手冢從朋友那兒借來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種昆蟲圖譜》,讀完之後,又迷上了昆蟲,所以在自己的本名“手冢治”後面加上了“蟲”字,以筆名“手冢治虫”而活躍於動漫界。在沉迷於昆蟲的時期,他開始意識到由於城市的建設,大自然在逐漸被破壞,昆蟲也越來越少,如果不珍惜自然,人類也會無法生存。或許,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為他之後的漫畫中最核心的主題“生命”打下了基礎。在他後來的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生命的敬重,對心靈的深度思考,都讓人覺得他不僅僅是一位漫畫家,也是一位哲學家。

少年時期,正好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手冢和所有中學生一樣,在軍隊參加訓練,在工廠工作,只好暫時放棄畫漫畫。二戰結束之後,本想著終於又能開始畫漫畫的手冢,不幸手臂患上了疾病,但幸運的是又奇蹟般治好了。在治療中,受主治醫生的影響,手冢也想成為能夠救人性命的醫學工作者。於是,1945年,他考入了大阪大學附屬醫學專科部,成為一名醫學院學生。同時繼續畫漫畫。並在1961年,憑藉他的學術論文《異型精子細胞膜構造的電子顯微鏡的考察》獲得了奈良縣立醫科大學的博士。在醫學方面也可謂成績斐然。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年輕時,漫畫業在日本完全算不上一流行業,因此在決定成為醫生還是漫畫家的時候,他猶豫不決,但在母親的鼓勵下,最終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漫畫,並隻身去往東京,專注於漫畫事業。

為大人制作動漫

手冢治虫一生創作的漫畫近千種,高達15萬頁。講談社出版的《手冢治虫漫畫全集》共四百卷。在手冢1989年去世時,尚有3部漫畫連載未完結,與意大利合作的卡通電影《聖經》也未完成。而他的很多作品,更是開創了數不清的“第一”。比如1953年的《藍寶石王子》是世界公認的第一部少女漫畫;《鐵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多集TV動畫;《森林大帝》是第一部彩色多集TV動畫;1983年的《昭告阿道夫》則是二戰定性後第一部嚴肅歷史的漫畫等等。他的作品《火之鳥》至今普遍被認為是日本漫畫界的最高傑作。《怪醫黑傑克》也是俘獲了日本全國的觀眾,創下了多項紀錄。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藍寶石王子》劇照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森林大帝》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昭告阿道夫》背景牆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火之鳥》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怪醫黑傑克》

手冢治虫創作的漫畫不僅數量驚人,種類也是豐富多彩。手冢之前,漫畫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兒童,手冢之後,漫畫的讀者逐漸向全年齡段擴展。值得一提的是,手冢是在1943年看了萬氏兄弟(中國美術片的開拓者,包括萬古蟾、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4人)的美術長片《鐵扇公主》後,啟發了他後來創作成人漫畫的想法。之後,手冢治虫和他的動畫公司以“製作為大人欣賞的動畫作品”為目標,製作了《一千零一夜物語》、《埃及豔后》和《悲傷的貝拉多姆》,這三部動畫作品中充滿了大膽的內容和情色的表現等等,在1970年代的日本動畫界堪稱是另類的存在。更有趣的是,2015年,手冢治虫的女兒在推特上向大家報告說,從父親晚年時期位於埼玉縣的工作室裡發現了“了不得”的東西——一大撥讓人臉紅的“色情”漫畫,後來還公佈了一部分。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阿童木與孫悟空

手冢的成人漫畫,成功打開了成年人的心靈窗口,讓漫畫在日本成為一種全民狂歡。便利店的書畫雜誌區幾乎有一半的位置都陳列著各種類型的漫畫。在電車上,看到一位老爺爺拿著一本漫畫在讀,也不會覺得是什麼奇怪的事。

“日本動漫之父”

除此之外,手冢治虫又被稱為“日本動漫之父”,幾乎所有的動畫創作者都曾受到手冢的啟蒙。1961年,“蟲製作所”成立,面對充斥著市場的好萊塢電影動漫,手冢也不可避免受到當時在美國歌劇團中頗為盛行的“明星制度”影響並以此來組織自己的漫畫人物,他將自己筆下的動漫人物看作具有特殊才能的演員,甚至為它們編譯了宣傳材料和檔案文件。不過他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上帝”的位置,而是一位“可以隨意進出片場”的演員、導演和製片人。這也使得他經營自己的漫畫王國就像公司那般,付出心血,卻也一定要得到回報。

然而若要和高成本、大製作的好萊塢動漫分庭抗禮,光有別出心裁的故事題材是不夠的。若想要一家公司盈利,就必然要在生產中降低成本。因此,手冢治虫開創出了著名的“三拍攝法”,即動漫人物在熒幕上做的最多的就是動口和眨眼,其他的細節就能省則省。這樣一來,製作成本被無限降低,便能以“快生產”的優勢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1960年到1970年之間,他用漫畫所賺來的收入,艱苦投資培養日本卡通動畫人才,發展出日本電視和電影卡通精簡成本的製作方式,並建立卡通與其他周邊產業商品的整體行銷模式,為日本動漫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堅信“動漫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即使要為此忍受超負荷的工作量和低廉的薪水,也是漫畫家所必須經歷的。

不過,並不是所有漫畫家都將他的亞文化理念奉為圭臬。面對著製作粗糙、上色馬虎、分鏡還偷工減料的手冢治虫式動漫,宮崎駿曾不止一次表達過自己的厭惡之情。他認為手冢的動漫根本算不上“純粹的、真正的、古典‘迪士尼式’的動畫”,更對“只要故事好,就算兩張紙片也一樣可以吸引人”的手冢言論嗤之以鼻。在他看來,製作動畫是一項複雜且精細的工作,沒有才華的人是絕對做不好的。

手冢治虫:让人又爱又恨的“日本动漫之父”

《鐵壁阿童木》劇照

宮崎駿所在的東映動畫公司一開始也以“東方迪士尼”的格調來要求自己,視《鐵臂阿童木》為“洋垃片”“不可能有人看”。然而《阿童木》的巨大成功和隨之而來的轟動效應卻狠狠地動搖了他們的想法。可想而知,他們也無法拒絕省錢省力帶來的誘惑。然而這對於宮崎駿等追求精細化製作的創作人員來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血即將被粗製濫造出來的焦慮感,罪魁禍首者當然就是手冢治虫。

然而我們的主人公手冢治虫又是如何看待這位後起之秀的呢?據說,手冢治虫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作出針對宮崎駿的發言。這並不是說手冢對宮崎駿抱著高高在上般漠不關心的態度,相反,自《未來少年柯南》和《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到《風之谷》,手冢全都認認真真觀看過。尤其是掙脫了“動漫”而進入了“電影”領域的《風之谷》的上映,據手冢的助理透露,手冢在觀看過後,曾被“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所困擾”。也許,一直都走在日本動畫領域前沿的手冢,最想做的事情卻被後輩宮崎駿搶先做到了,不得不稱為一種遺憾吧。

動漫雖然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一個象徵符,但日本動畫的製作環境卻十分惡劣。2015年,有日本媒體將矛頭直指手冢治虫,原因即是他曾經提出的削減動漫製作成本的方式,導致漫畫行業人工工資低廉,從而人才逐漸流失,甚至成為日本動畫產業衰退的一種可能性。我們且不論手冢究竟是不是日本動畫業衰退的“罪魁禍首”,然而從動漫的興起到可能的結束,人們能想到的都與手冢治虫有關的話,可見手冢對動漫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令人瞠目。

手冢治虫並不是日本第一個漫畫家,也不是第一個將漫畫搬上熒幕之人,但手冢治虫之於日本漫畫界,如愷撒之於羅馬。無數的後繼者懷著敬仰之情匍匐在他開創的意識形態道路上,期望著重塑舊日的輝煌。就像2008年日本暢銷漫畫《死神》的作者久保帶人在聖地亞哥動漫展上獲獎時說的那樣:“這個獎的特殊意義在於手冢治虫也曾獲此殊榮。”就連現在名聲大噪卻出了名討厭手冢治虫的宮崎駿,也不得不承認是看著他的漫畫度過了難熬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