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些南宋士兵寧願餓死也不吃小米?

鄭道慶


隨著生活條件的進步,很多人吃慣了大魚大肉,就開始想憶苦思甜。再加上最近幾年由於健康問題,小米粥又開始登上人們的飯桌。要知道在這之前,小米粥很少有人吃,一般都是貧苦人家。

但是這個時間也是很早了,再早點的時候,我們還是吃小米的。畢竟我們當年可是靠著小米加步槍才趕走了日本鬼子。但是在如此落後的古代,到底是誰給他們的勇氣,才不願意吃小米?聽我慢慢道來!

根據南宋歷史書記載,宋高宗紹興末年,金軍攻宋失敗後北撤,“遺棄粟米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粟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小米,北方地區為主產區,而南方地區也設有生產基地,相信大家都知道,小米煮成乾飯口感粗糙,不被大多數人所喜愛,但如果用它熬粥絕對是一級棒。我認為要揭開謎底,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為何紹興末年宋軍只剩下了南方人,原為主力的北方人身在何處?

南宋初期,岳飛、韓世忠、劉琦、張俊等愛國將領均為北方人,這也就有了後來“中興諸將皆北人”的說法,而他們的部下,也大都是北方精壯大漢,換句話說,當年宋軍的主力軍就是由這些北方流民構成的。可為何最終不見北方人而是南方人呢?這就要追溯於紹興和約的簽訂。

紹興十一年金松戰爭時期,金軍被岳家軍壓在身下處於下風。後又擊敗宋軍,所以與宋軍進行議和,而這次重要議和使金軍在不利情況下獲取了最大的利益。簽訂的紹興和約中,確定了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制度,

即原籍在《紹興和議》規定的南宋境內的漢人歸南宋,原籍在《紹興和議》規定的金國境內的漢人歸金國。從此北方漢人在名義上完全成為金國子民,並且不能南逃,否則將被遣返。這就造成了北方漢人沒有餘地地成了宋的敵國子民,所以南方人才留在了宋國,成為了宋軍。

(二)為何南方的士兵們寧可餓死也不吃小米?

都知道小米產於北方,所以北方人應該是喜歡吃小米的,而南方人並沒有見過小米,更不用說吃了,所以吃不習慣是最大的原因。再加上戰爭期間條件的艱苦天氣的惡劣,小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使得原本就不習慣的南方人更加難以下嚥了,淡而無味的粗糙的小米讓南方人覺得如同嚼蠟。

然而這些士兵們長期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早已經失去了進取之心、雪恥之志,吃夠了山珍海味的他們當然吃不下淡而無味的小米了,當然覺得這只不過是與”觀音土“沒什麼兩樣的東西。在這種如此奢靡的生活環境中度日如年,怎能要求他們委屈自己吃自己厭惡的小米呢? 以上就是我想解釋的”南宋朝的士兵們為何寧可餓死也不吃小米“的理由,但是我個人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在戰爭緊張的情況下,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人連”觀音土“也能啃,可為何不接受小米這樣有營養的粗糧呢?這種做法是否有些太極端了。

文|姜樂樂

史之策


首先聲明一下:“南宋士兵寧可餓死也不吃小米”這件事是真的。

記載於《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六》,原文如下:“是時,黽山沿路有金人遺棄粟米山積,獨成閔之眾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

這段史料記載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金兵南下攻打江蘇盱眙,南宋大將成閔列兵南岸與金人對峙,當時南宋撥給諸路士兵的糧餉原本就少,加上連日大雨,糧草補給困難。好在金兵退兵後,留下了大量的戈甲、粟米,其他幾路士兵都靠著繳獲的物資維持,唯獨成閔統帥的士兵都是閩浙人,從來也沒吃過粟米,所以每天都有人餓死。

通常而言,人在飢餓的狀態下會飢不擇食,何況粟米去殼後就是小米,這原本就是北方人常吃的一種食物,至少不會比“觀音土”差吧,為什麼閩浙士兵會餓死呢?

其實原因沒那麼複雜,就是因為吃不慣。《宋史》已經解釋了,這些士兵“素不食粟”(從來也不吃)。紹興年間,粟米在南方還沒有開始廣泛種植,從閩浙招募來的士兵,因為從來沒吃過這種東西,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吃(西紅柿剛傳入歐洲時,歐洲人對於這種顏色鮮豔的“狼果”也是不敢吃)。

加上成閔在行軍途中“冒雨兼程趨建康,士卒多道死”,很多士兵都已經染病,被雨水浸溼後發黴的粟米口感,更是讓這些從來沒吃過這種食物的閩浙士兵難以下嚥,多種因素之下,也就出現了“素不食粟,死者甚眾”的情況了。


秦皇漢武


南宋士兵寧肯餓死也不願意吃小米,是有歷史記載的。宋高宗紹興末年,金兵攻宋失敗後北撤,遺棄粟米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大家都知道,人餓急了什麼都吃,樹皮、草木、觀音土,都不在話下。可為什麼宋軍中的江浙、福建人,寧肯餓死也不吃小米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原因是什麼呢?

南宋人生活條件一直很好,平日裡最差也就吃白米,從沒見過小米和麥飯,認為那是牲口才吃的東西

原本宋軍中頗有一些北方人的,是隨著朝廷南遷而來。然而自從宋金簽訂了紹興和約以後,南宋便相繼遣返了北方籍貫的百姓和士兵,根據和約,亦不許逃難而來的江北百姓投奔南宋。故而,在紹興末年的時候,南宋軍隊中的士兵,基本全都是南方人。南北之隔閡已經非常深,北方之小米和麥子,對南方吃白米的軍民來說,頗有些“難以入口”。他們平日裡不吃麥飯,認為麥飯是貧民才吃的東西。而小米比麥飯還不如,就和吃糠一樣。



需知,吃小米一直是清苦的象徵,所謂“小米加步槍”,就是用來形容條件艱苦,態度樂觀的。宋軍士兵寧肯餓死,也不吃“那玩意兒”,是其習氣使然。

宋軍的驕墮習氣:朝遊暮宴,奉養奢侈,不可盡述

南宋士兵,自紹興講和以來,風氣非常差。《宋史》上說,“自講和以來,將士驕惰,兵不閱習,敵未至則望風逃遁,敵既退則謾列戰功,不惟佚罰,且或受賞”。又說,“二十年間,享其富貴尊榮……黃金白璧,歌童舞女,充其私室。朝遊暮宴,其奉養奢侈,有非言之所能盡者。孰肯披甲冑,執鋒鏑,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哉?”一天到晚歌舞昇平,朝遊暮宴,酒足飯飽,不可盡述,這是南宋朝廷內部自己都有的認識,覺得這樣的將士若是上戰場,是不行的。果不其然,即便是打了一次勝仗,到頭來居然守著粟米餓死。這就好比你喂一條小狗,天天給他吃香的喝辣的,忽然有一天給它個幹饃,它就不吃。但餓久了,它什麼都吃。

至於說南宋士兵,除了平日裡驕縱抑或吃不慣小米這一類食物的原因外,更有可能是根本不認識小米。不認識小米,可以試著嘗一嘗,然而連嘗也不嘗,直接進入等死這一程序,不可謂不可悲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別看“小米”品牌現在行銷全國,種類也很跨領域,但雷老闆膽敢推出一款“小米”品牌的小米,作為主食,南方人還真敢不認賬!

在古代,小米叫做“稷”,也被叫做“粟”,去殼後,黃橙橙金燦燦,熬粥倍兒香,做成乾飯稍有些硬,咀嚼後有微澀的口感,但營養價值豐富。北方婦女坐月子就離不開這口兒,北方人民生病了也講究這口兒,北方嬰兒趕上運氣差老媽沒有奶或奶水少,小米粥是天然替代品。現在在超市裡的價格,比大米至少貴上百分之三十。

甭來這套,你喊破天也沒有用,咱們南方人民吃慣了稻米,對任何北方糧食物種都不感冒。

小麥是不是好東西?現在南方人也吃小面、漢堡,磨成麵粉倒是行,但麥粒飯堅決不認。

有歷史為證。

兩宋之際,江西人民最討厭麥飯,那是因為本地“出米多,厭賤麥飯,以為粗礪,既不肯吃,遂不肯種。”只要有稻米可食,堅決不碰麥飯。

宋高宗時期,金兵南犯,後來北撤的時候一路留下大量糧草,這些糧長的可真像草啊,南宋士兵大都是閩浙一帶趕來的,本來都糧餉不繼,看到堆積如山的粟米,真真犯了愁。

“遺棄粟米如山積,而宋軍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很餓,想吃飯。

這些東西能吃嗎?

看上去能,但著實讓人沒胃口。

於是每天都有餓斃倒地的士兵。

在“餓死”和“吃小米”這道雙選題上,絕大多數人肯定沒有像題目所說的選擇餓死不吃小米飯,但因為口感差、吃不慣從而給差評的宋兵甲宋兵乙一定不在少數。行軍打仗,是對體力有很高要求的一項運動,吃得少自然撐不住。

這幫閩浙一帶的南宋士兵中的伙頭軍,一定不知道小米飯裡摻加大棗、紅豆會改進口感的事實(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搞不到)。紅薯和南瓜當然更好,但南宋時,它們還在南美洲呢。


歷來現實


這應該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說法。

那時,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南宋軍中,因為其他原因造成減員。然而,記錄這件事的人因為自己對小米的想象,把小米當做了核心原因。其實宋時南方吃小米的例子很多。

1

江浙人吃小米吃死了,這事出自《中興遺史》——《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都引了這則史料:

是時黽山沿路有金人遺棄粟米山積……獨成閔之眾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

記錄者覺得既然有很多小米,且就成閔軍在大量減員,那一定是這群南方人吃不慣小米。《宋史·成閔傳》用了這一說法:

時虜氣已奪,日虞王師之至,委棄戈甲、粟米山積,諸軍多仰以給。惟閔軍多浙人,素不食粟,死者甚眾。

這說法就更加直接了:人家都可以吃小米,就你們浙人事多,吃小米還死掉了。

2

然而,這個事情更多的是《中興遺史》對南方人的想象。因為結合宋代的其他記載,南方人也吃小米。

比如《宋史·毛洵傳》:

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拔萃科。……廬於墓凡二十一月,朝夕哭踴,食裁脫粟。

這是個北宋時的江西人,整整21個月,只吃脫粟飯。脫粟飯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也見不到了。大體上,脫粟就是說只去皮殼、不加精製的穀物。按照楊渭生《兩宋文化史》的講法,這就是小米飯,南方北方都作為糧食。

這樣說來,兩宋人吃脫粟飯的例子很多。朱熹在武夷山講學的時候:

待學子惟脫粟飯,至茄熟,則用姜醢浸三四枚共食。

你們來我這裡讀書,就得吃脫粟飯。當時來學習的很多就是附近江西、浙江以及福建人。也沒聽說有吃了生病的。當然有人抱怨伙食太差要吃雞的。

3

那麼南方人怎麼就吃起粟了呢?因為南方也可以開旱田。蘇軾在湖北的時候,就種了大麥,只是賣不出價錢。

再比如宋時在洞庭湖、湘水一帶,低地田種植稻穀,這樣一來,水灌溉不到的高地就不種東西了。這樣土地使用效率低。有個叫李允則的官員來了,他覺得這樣不好,就讓農民把高地利用起來。農民沒有辦法,就只好開墾高地,來種粟米。湖南的農業水平就上去了。

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天江蘇南部、四川、兩湖、福建的一些地區,都有旱田。湖南人可以吃粟米,沒道理江浙人吃了就死。就像現在中國人出國,連續很多天吃不到米麵很不舒服,但也不至於一個個死掉了。

4

雖然很多南方人種小米也吃小米,但架不住一些人對小米有偏見。北宋時,金華有個人叫方勺,他就堅持講中華人吃小麥會生病

小麥種來自西國寒溫之地,中華人食之,率致風壅。小說載天麥毒,乃此也。昔達磨遊震旦,見食麵者,驚曰:“安得此殺人之物?”後見萊菔,曰:“賴有此耳。”蓋萊菔解面毒也。世人食麵已,往往繼進麵湯,雲能解而毒,此大誤。東平董汲嘗著論,戒人煮而須設二鍋,湯煮及半,則易鍋煮,令過熟,乃能去毒,則毒在湯明矣。

換而言之,南方文人對小麥的偏見,北宋時就有了。他們開個地圖炮,說北方的小麥是個壞東西。這就向周立波說大蒜不好,又不是大蒜真的不好。

兩宋之際,兵荒馬亂,不少士兵或者病死了,或者開小差回家了,總之,非戰鬥減員的情況很普遍。當時的文人可能不完全瞭解原因,就錯誤地歸因於當時的小麥。


在野武將


這就是胡說八道!小米有一個優點是所有的糧食都不能比的,那就是耐存儲,保管得當可達十年以上!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作為軍糧的、國家儲備糧甚至是硬通貨,怎麼可能會有軍隊不吃小米!?


半緣君49125921


其實這不難理解,因為即使加工過的小米做熟後依然很粗糙,八千年前在我們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便有先人種植食用小米。但即使是我們敖漢本地人也有不喜歡吃小米的,他們說小米吃起來喇嗓子,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紅山水庫老哈河邊。因為這些地方是稻子的主產區,而我們這些吃不上大米的地區只能主食小米,我們種了八千年小米的敖漢尚且有人不吃小米,所以南方人不吃小米再正常不過了。


言誠21


徐州地區不南不北,吃的東西可謂是豐富,稻米麥面,包括各種雜糧都吃!小米更不在話下,把小米和黃豆磨漿去渣,熬成的粥,醇厚甜香,早餐喝上一碗,養胃暖心!


A打開等待的按鈕


胡說八道,周禮所記五穀為麻,黍,稷,麥,豆,《孟子》有稻黍稷麥菽!皆古已有之五穀之屬!尤其是稷,就是小米,更是因便於保存不易損壞,是為秦至北宋歷代的優質軍糧,哪裡會有有糧食不吃還能自願餓死的狗屁事情,說不合口,飢餓之下還管什麼合口!!難道還沒見過大饑荒時連樹皮都吃完的情景,


月光156969829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純屬偽命題!瀕臨餓死的情況下別說是小米了,就算“易子而食”、“吃觀音土”都在所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