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降息並非目前最佳政策選擇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市場開始出現“央行是否該降息”的討論。中金公司認為,在當前宏觀環境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以引導有效融資成本下行可能是優於降息的一個政策選擇,因為前者有助於穩定增長/通脹預期並降低投資風險溢價,且避免引發對匯率的下行壓力。

三季度經濟金融數據顯示中國內需增速全面放緩:實際GDP同比增速下降至6.5%,零售和工業生產增速明顯走低,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國內和出口新訂單指數等領先指標呈“內憂外患”之勢。10月高頻數據顯示,總需求增速或進一步放緩,而消費、地產成交、及製造業資本支出等領域的壓力尤為明顯。

中金公司指出,雖然年初至今央行已4次降準、7月以來短期流動性明顯寬鬆、且基建投資增速也有所回升,但近幾個月調整後的社融增速持續下滑,表明目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仍然不暢。考慮到總需求增速放緩、外需不確定性上升,政策有必要引導有效融資成本下行。

然而,中金公司認為,降息並非目前最佳的政策選擇。因為通脹預期下降可能滯後於增長放緩,在政策未進行有效對沖的情況下,實際利率將相應走高。雖然央行有效降低了短端利率,但寬鬆的流動性並未順利傳導、推升廣義信貸增速。此外,降息可能會加劇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而這恐怕並不是當前市場樂見的情形。

中金公司表示,在當前時點,消除或減少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障礙可能比降息能更有效地提振信貸週期。此外,即便不降息,銀行實際執行的加權平均貸款利率也存在相當的下行空間,目前仍有74%的貸款利率較基準上浮。

中金公司認為,和降息相比,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助於穩定內需增長和投資風險偏好,也有利於錨定匯率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講,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財政政策,包括擴大國債和地方債發行,可能有助於降低整體融資成本,因為國債和地方債的發行利率通常會低於銀行貸款或其他類型債券。降低企業部門的稅費和社保繳費費率將有助於提升企業盈利並恢復投資信心,從而增加有效信貸需求。

另一方面,在執行資管新規以及推動不良貸款“回表”的過程中,採取更務實的方式來應對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和相關的壓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信貸需求。可行的調整措施包括以逆週期的方式微調監管指標、必要時補充銀行資本金、以及較為緩和的方式推動金融去槓桿。

不過,中金公司也表示,如果政策未能及時調整以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或抑制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壓力,增長和通脹的下行趨勢或將加劇,而降息的必要性也將隨之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