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記者鏡頭下的京城,二十年前農民工


保姆求職市場。☆本組圖片由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斯圖爾特·富蘭克林拍攝。瑪格南攝影通訊社是一家跨國攝影合作社,成立於1947年。富蘭克林於1956年6月16日出生於倫敦。1976年至1979年在西薩里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攝影,並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現代不少雙薪家庭聘請保姆,但多屬鐘點性質,留宿的專職保姆只有中上層社會的家庭負擔得起。有些保姆受過專業育兒訓練,一些國家也會為受過訓練的保姆發出證照,例如臺灣在推行的證照制度。但仍然有很多沒受過正式訓練的人擔任保姆。傳統上保姆多為女性,但近年男性保姆也漸趨普及。

民工,也稱為農民工、外來工,指的是為了工作從農村移民到城市的人。“農民工”稱謂是改革開放後,眾多的農民進入城市後出現的。“外來工”則帶有地方色彩,由農民工所在地的本地人對他們的稱謂。


他們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主要集中在私營企業、外資在華工廠、國有企業,在企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一線區域從事體力勞動,行業包括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職業包括工廠工人、建築工人、清潔工人、服務員、售貨員、保姆、保安、小販、個體工商戶、理髮師、司機、流浪乞討人員等等。

北京外來農民工涉及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山西、四川等農業大省居多。從年齡結構看,集中在16-50歲,佔比為87.4%,其中,21-35歲佔44.7%,36-50歲佔40.5%;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佔62%,女性佔38%。

北京以其較多的就業機會、較高的勞動報酬、豐富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贏得了大多數外地來京人員的好感。外來農民工雖然喜歡北京,但真正融入不易。他們在京生活仍有不少煩惱、期盼與希望。調查顯示,“生病”、“生活開銷大”、“子女上學”為外來農民工目前在京生活最為煩惱的三件事。


垃圾填埋場。☆北京市目前採用的 不可回收垃圾處理方式有填埋、生化處理和焚燒等方式。在北京政府投資建設的大型垃圾填埋場約有20個,非正式的或者由其它所有制單位建立的各種垃圾場約3000個。

垃圾填埋從底層開始,往上有人工排水層、聚乙烯薄片層、膨漲潤土墊、聚乙烯薄片層、不織布層、汙水過濾層、土工織網過濾層、底層覆蓋土,然後堆置垃圾、覆蓋土,再重複至滿載,然後其上再加土工織網層、膠膜、排水網層、土工織網過濾層、覆蓋土。

因為北京沒人幹這種又髒又累的活計,只好找外地的農民工,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只要管吃管住,工錢低點都不是事,他們幹這樣又髒又累的活兒,每個月拿幾千塊錢,就已經很知足了。【北京農民工,1998年。攝影:斯圖爾特·富蘭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