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圖靈獎得主 David Patterson:摩爾定律終結,計算機體系結構正迎來下一個黃金時代

1965年,作為Intel創始人之一的Gordon Moore做出了預言:價格不變時,半導體芯片中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兩年會翻一倍,其性能也會同比提升。經過後來多年數據論證,這個時間週期實際在18個月上下。

幾十年來,隨著半導體芯片製程工藝發展,晶體管尺寸在不斷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也在被質疑和自我證明間徘徊。對於此,2017年圖靈獎得主、加州伯克利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谷歌傑出工程師David Patterson表示:“現在,摩爾定律真的結束了,計算機體系結構將迎來下一個黃金時代。”

作為計算機體系結構宗師,David Patterson曾帶領伯克利團隊起草了精簡數據集RISC-1,奠定RISC架構基礎,該架構後來被當時的巨頭「太陽微電子」(Sun Microsystem,後來被甲骨文收購)選中用來製作Sparc處理器。他與斯坦福大學前校長、Google母公司Alphabet現董事長John Hennessey合作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量化研究方法》開創性地提供了體系結構的分析和科學框架,至今都是該領域的經典教材。2016年從伯克利退休後,David Patterson以傑出工程師身份加入Google Brain團隊,為兩代TPU研發做出了卓越貢獻。

2018年3月,David Patterson與John Hennessey共同獲得2017年度ACM圖靈獎,以表彰他們在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設計和評估方面開創了一套系統的、量化的方法,並對微處理器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親歷計算機體系結構發展50年,這個領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後摩爾定律時代會有哪些機遇和挑戰?AI芯片創業熱潮下,芯片架構會朝哪個方向走?

近日,David Patterson在清華大學就《計算機體系結構,下一個黃金時代》這一主題進行了演講。36氪也圍繞上述問題,對Patterson教授進行了專訪。

36氪专访|图灵奖得主 David Patterson:摩尔定律终结,计算机体系结构正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計算機體系架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回顧計算機體系結構發展歷程,Patterson教授提到三個關鍵節點:

20世紀60年代,IBM有四個不兼容的計算機系列和四個不同的指令集,這意味著有四種完全不同的計算機語言和軟件棧。面對這一問題,IBM想到“直接用單個指令集統一一切”,因此基於Maurice Wilkes提到的“設計處理器單元”這一概念推出了IMB 360。

IBM這一舉措引領了微處理器的發展,人們發現原來不需要那麼多芯片,只用一個就夠了。在這種情況下,Intel為了佔得市場空間,被迫啟動了新項目,推出了Intel 8086微處理器,在當時獲得了超過1億美金銷售額,被認為是“芯片的未來”。

下一個階段則是將指令集由繁至簡,也就是從CISC(複雜指令集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到RISC (精簡指令集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在20世紀80年代,諸如RISC、超量標處理器、多層緩存、預測技術、編譯優化等體系結構創新頻頻推出,計算機性能在每年能夠提升約60%,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後摩爾定律時代,挑戰與機遇

黃金時代並沒有延續,自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計算機體系結構創新開始放緩。與此同時,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 1974年Dennar發佈預測,說晶體管尺寸變小則功耗會同比變小) 也在放緩和接近停滯。在Patterson教授看來,這帶來了兩個挑戰:

  • 性能提升減緩:單處理器的核心性能每年提升率已經下降到3%;

  • 安全性問題:之前一直以軟件和系統來提升安全性而忽略對硬件安全性的把控,由於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設計漏洞,Spectre和Meltdown這類病毒也有了可乘之機。

面對後摩爾時代困境,Patterson教授認為這到了計算機體系結構下一個黃金時代,在軟硬件協同設計、計算機體系結構安全性,以及芯片設計開發流程等方面都存在著創新機會:

  • 軟硬件協同設計

    :對於神經網絡、圖計算等需要高性能計算的領域,可以用專用體系結構和語言來提升芯片速度和性能;

  • 安全性:在防信息洩露和邊道攻擊等安全性問題上,需要從體系結構角度進行優化;

  • 開源體系結構設計:對計算機體系結構進行開源,特別是指令集架構進行開源;

  • 芯片開發流程: 用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的方式縮短芯片開發時間並降低成本,反覆迭代以流片(tape-out)驗證有價值的芯片設計方案。

說到開源體系結構設計,Patterson教授特別提到了RISC-V。這是一個基於RISC原則的開源指令集架構,於2010年由David Patterson和他的同事Krste Asanovic還有學生們共同創立。

該指令集以精簡、高效、低能耗、模塊化、可拓展、免費開放等為發展目標。2015年,RISC-V成立了基金會,發展至今,除了Intel和ARM外,幾乎所有知名大公司都參與其中。

Patterson告訴36氪,當前,RISC-V基金會中有約15%的成員企業來自中國,目前大概有100餘家公司和團隊在基於RISC-V架構進行芯片開發。

36氪专访|图灵奖得主 David Patterson:摩尔定律终结,计算机体系结构正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

RISC-V Foundation的部分合作成員企業

提及RISC-V的商業價值,Patterson教授表示:RISC-V最早的成功應用應該會在物聯網上。該指令集的設計可以適用於現代計算設備,同時能耗也較低,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其他微小的嵌入式系統都可應用。作為開源指令集架構,未來3-5年,RISC-V會為更多企業或芯片開發者使用,更多設備也將搭載基於RISC-V架構的芯片。接下來,芯片運算和採集收集到的數據將彙集為數據中心,這也為未來邊緣計算方面的應用提供積累。

45家創業公司入局,機器學習的計算機架構要讓市場決定

Patterson教授之前在多個場合中都提到:對新的計算機體系架構和語言來說,對算力要求極高的機器學習或許是最適合的應用場景

然而,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諸多公司都在針對機器學習進行架構研發。硅谷大公司裡有像谷歌的張量處理單元(TPU)、英偉達的GPU等,國內的華為、地平線、寒武紀、深鑑也紛紛入局。據Patterson所知,在這個領域至少有45家硬件公司在進行角逐。

對於機器學習計算機架構的未來走向,Patterson教授認為應該交由市場去解答。在他看來,像Google這樣的大公司是把TPU作為Google Cloud上的一項服務進行售賣,而觸達核心技術的架構或者芯片則絕不外流。在當下,機器學習對於新計算機體系架構需求越發旺盛,創業公司自己研發架構,並推出芯片是不錯的創新機會。

36氪专访|图灵奖得主 David Patterson:摩尔定律终结,计算机体系结构正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

2017年圖靈獎得主:(左)前斯坦福大學校長、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John L. Hennessy,(右)David Patterson

2017年之前,圖靈獎多授予在軟件、系統層面有建樹的教授和學者,然而這一次卻頒給了硬件,這是否標誌著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會“從軟變硬”呢?Patterson教授表示:

未來一定是軟硬協同開發並行的。從前,人們認為做軟件很酷,少有人兩者都涉獵,硬件創業公司也屈指可數。然而近年來從業者和投資人們都發現,無論是做機器學習還是之後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只做軟件或者硬件都是不夠的。體系結構設計者不僅需要了解底層器件、芯片工藝等,更需要了解編譯器和編程語言,軟硬結合才是後摩爾時代適用的新方法。

————

我是鄭銦,36氪超人學院創始學員,關注AI、AR/VR、物聯網、邊緣計算、社交 ,項目交流請加微信zhengbaobao097825,註明公司、職位、姓名。

超人學院相信早期生態推動社會變革,使命是為早期生態培養領袖人才,詳情請戳36氪想要為進入創投圈的年輕人做一所「超人學院」,你來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