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補貼下的農機困境是什麼?

農業新觀察


高額補貼下的農機困境是什麼?

國家現在對農機的補貼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尤其是對一些中大型農機以及新型機械的補貼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仍然出現購機熱情不足、產能過剩以及供大於求的情況。為什麼呢?

1、小農經濟難以支撐購車資金需求。雖然說國家還是對中小型農機有補貼,但是以國內大部分的小農經濟來講,補貼的農機也可以說是“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主要還是人均耕地少,利潤小,難以積累購車款。


2、真補貼、真漲價。國家的政策是好的,提高農民的購機熱情。但是一些商家及廠家卻在有補貼之後提高售價,出現了補貼後的價格還高於以往沒補貼時的價格。您說這是坑農啊還是有貓膩啊。


3、糧食種植效益差,種地積極性受打擊。現在國內玉米、大豆、水稻這幾大主糧的收購價格都不理想,很多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受到了打擊,甚至出現了耕地撂荒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購機熱潮呢?

4、部分農機產品質量下降。不只是國內的農機產品質量出現下降的情況,連一些進口品牌的的農機也會時不時的出現一些問題,甚至包括久保田、洋馬這幾個以“抗草”著稱的日系品牌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國內農機的困境,政策是好政策。可是一旦真正落實就有些變味了。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中國的農機補貼政策開始於2004年,當時只有0.7億元,從2012年開始突破到200億元,最高達到237.5億元,相比最初增長了整整300多倍;直到今年2017年,農機補貼資金出現了下滑,達到了187億元。

近年來,農機行業很多從業者認為導致中國農機市場的混亂現狀和畸形發展的罪魁禍首便是農機補貼,認為農機補貼政策擾亂了真正的市場化發展,讓很多早已脫離市場需求的產品依然靠著補貼政策苟延殘喘,同時部分優秀的產品由於種種原因無法進入補貼目錄,沒有補貼資金支持,用戶不願購買;也造成了很多主管部門貪腐嚴重。

從某些角度來看,農機補貼資金的投入確實為農機行業的發展和市場化運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尤其在2017年,由於國內的農機市場是經過10多年的補貼拉動,因此農機行業成為高度依賴補貼的行業,而2017年補貼資金的猛然抽減,使得行業“元氣大傷”。用戶購買農機產品的積極性大幅降低。

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如果沒有農機補貼資金的大規模投放,中國的農機化進程不可能在僅僅十幾年的發展下能夠達到如此規模。美國從19世紀開始推行農業機械化,英國從“二戰”前開始,日本從“二戰”後開始,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國家無一不對農機工業給予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因此中國的農機補貼政策肯定還會繼續延續下去,但是隨著國內農機化進程的快速發展,2017年的補貼資金調減將是未來的趨勢,將會進一步減少下去,而且很可能在補貼方向上將從產品轉變到農機工業發展上。


農機通


我是農機手 說是有補貼 可是又有多少能到我們手裡 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