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王墳之謎


昊王墳之謎


銀川西部的賀蘭山下,矗立著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形黃土包,在廣闊湛藍的天空下顯得十分神奇。

在高大的黃土包周圍,還環繞著方形的城牆等,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

黃土包率領著斷壁殘垣在蒼涼歲月中,展示著一種永不屈服的堅韌。

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昊王墳”。

它坐落在賀蘭山東麓南到榆樹溝,北到泉齊溝,綿延數公里的緩山坡上,幾百座土墓星羅棋佈。

老銀川人一輩一輩地傳說著:統治大夏的昊王,為防止盜墓,死後出殯,每天一次,整整進行了一年,真真假假地在賀蘭山下共建造了三百六十五座墳墓。

然而,在“西山昊王墳,遍地是金銀”,“方圓四十步,金銀兩大庫”的誘惑下,幾百年來,儘管人煙稀少,盜墓者腳步始終沒停止過。

銀川平原的土著居民,習慣把賀蘭山稱作西山,東邊的黃土高原稱作東山。

對西山昊王墳一點也不陌生,只是缺乏史料記載,不能深入瞭解。

據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刻印的《寧夏嘉靖新志》記載:“李王墓(昊王墳)賀蘭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所謂嘉、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無一物”。

該書還記載了安塞王朱樗齋《古冢謠》一詩:“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昔當年王與侯……”。說明官方、民間都知道昊王墳在哪裡。

西夏是公元10世紀初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

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八十九年,經歷十代皇帝。

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鼎盛時期的面積約八十三萬平方公里,包括當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

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由於歷史原因,普通老百姓並不知曉西夏國和党項人的存亡經歷。許多年來,昊王墳默默無聞,現代的史學界和考古界也沒有真正觸及過。

昊王墳的考古發現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國家決定在賀蘭山泉齊溝建設備戰軍用飛機場。

1972年6月,正在修築軍用機場的幾位解放軍戰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

它們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方磚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戰士們誰也認不得。

部隊指揮員看過現場後,命令戰士們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考古工作隊的鐘侃隊長帶人趕到現場,當看到那一塊塊殘碑上的文字時,鍾侃震驚了,這是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西夏文字啊。

寧夏考古工作隊迅速組織人馬開赴陵區,對陵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在戰士們曾挖出殘碑的周圍,他們很快尋找到了一千七百七十五塊刻有西夏文字的殘碑片。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拼對,一個由十六個字組成的殘碑,成為揭開這片陵墓群神秘面紗的物證,通過分析、考證,認為這是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

十天之後,一個古老的墓室終於在這個坑道下重見天日。

墓室中發現了武士像等精巧的工筆壁畫,同時還出土了一些精製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方磚之上佈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花紋。

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研究和測定,基本確認老百姓稱作“昊王墳”的陵墓群,就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

這是1972年的8月,此時距西夏王朝的滅亡已過去了七百四十五年。

昊王墳之謎


廣告

豐子愷 : 無寵不驚過一生作者:豐子愷

噹噹

廣告

噹噹

從昊王墳到西夏王陵

國家文物局對寧夏“昊王墳”墓區的考古發掘非常重視,要求繼續做好對墓群區文物遺址的考證和保護工作。

為進一步考古研究,查明事實,同意再發掘一些墓葬。

1972-1975年對現六號陵發掘,對現七十七和七十八號兩座陪葬墓發掘;1973年對現七號陵碑亭發掘;1975-1977年對現一七七和一八二號兩座陪葬墓發掘;1976年對缸瓷井兩座西夏磚瓦石灰窯發掘;1977年對現五號陵碑亭發掘;1986-1987年兩次對陵區北端一處大型建築遺址發掘;1987年對現三號陵東碑亭發掘。

陵區內最重要的出土物是現七號陵出土的西夏文字的“大白上國、護城聖德、至懿皇帝、壽陵志文”殘碑額。

區內外考古專家學者先後三次對整個墓群區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與測繪,對發現的陵墓進行編號並繪製了陵區地形圖和陵墓分佈圖。

發掘證明:這片距銀川玉皇閣城市中心點三十五公里的“昊王墳”,在方圓五十三平方公里的山坡上,佈列著九座西夏帝王陵園和二百五十多座西夏王公貴戚的陪葬墓,就是從中國歷史消失的“西夏王陵”。

說是西夏王陵的建造是仿河南鞏縣宋陵而作,但在實際的挖掘考察過程中,卻展示了與宋陵不相同的內容。

昊王墳之謎


就如西夏文字,初看像漢字,細看一個不認識。當年在對西夏王陵的發掘清理中,最早出土的是三尊面目恐怖的石刻雕塑,在國內屬首次發現,當時並不清楚它們最初的作用與功能。

之後,隨著發掘清理範圍的擴大,出土數量的增多,其中一尊石雕上出現的西夏文字才道破了天機。原來這是承載石碑刻文的人像石碑座,也叫碑雛。

專家考證,現在看到的西夏王陵的黃土包,原本是一個個掛滿琉璃的寶塔式建築,名為陵臺,又稱封土,屬陵城內的主體部分。

中原地區的喪葬習俗一般墓穴應當是在封土的正下方,而西夏王陵的墓穴遠在封土的正前方。

西夏王陵內的地面建築大多都是塔式風格,這與的唐陵、宋陵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西夏王陵的陵臺不居中,偏離陵園的中軸線,位於陵城的西北角。

就西夏王陵主體建築偏離中軸線的現象,主要有兩種說法:多數認為我國古代許多遊牧民族崇奉薩滿教,他們認為中間乃“神靈”之位,凡人應當有所避諱。即便是君主以及他死後的陵墓也不能佔據正中,因為那是主神的方位。

另一種說法:西夏王朝起源於西北,又強盛於西北,中原之西北乃是吉祥之地,因此陵臺偏向西北角有圖吉祥之意。

從挖掘的情況看,西夏王陵的陵寢墓室,均是人為掏制的土洞墓穴,無一磚石結構。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相對簡陋的墓室內很少發現有貴重的陪葬品,是薄葬,還是被盜?

在對西夏王陵的整個挖掘清理過程中,考古工作者一直希望能打開一個完全沒被盜掘過的陵墓。

1977年的2月,機會來了。

他們滿懷信心將目光聚焦在陵區的現一七七號陪葬墓上。

七個月後墓門被打開,面對出現在墓室斜角的盜洞,失望讓在場的所有人情緒跌落,仍然是一座沒能逃脫劫難的墓。

心灰意冷的考古人員只得進行一些常規的清理工作,可幾天後奇蹟出現了,一尊造形精美的鎏金銅牛從黃土和沙石中慢慢地顯露出它的原型。

這尊鎏金銅牛身長一點二米,體重一百八十八公斤,通體鎏金,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在國內屬首次發現,是一件無可置疑的國寶級文物。

與鎏金銅牛一起重見天日的還有一件與銅牛大小相近的石馬。

昊王墳之謎


2000年5月,考古人員在對現三號陵的陵城東南角進行清理時,在地下五十釐米處發現了一個直徑十多釐米、具有佛像特徵的實心灰陶佛頭。

當年9月,地面清理轉移到了該陵的東門,就在這裡,一個大體完整、帶有翅膀、造型獨特的佛像被清了出來。

當時在場的寧夏考古研究所杜玉冰副所長,確認此物佛教名為“迦陵頻伽”,民間稱之為“妙音鳥”。

“迦陵頻伽”作為建築構件出現在西夏王陵,說明佛教在中國的世俗化,許多被賦予神的化身的崇拜物已走出佛經故事,作為一種藝術題材被廣泛應用。

昊王墳之謎


猛蟲過江

主演:小瀋陽 / 潘斌龍 / 宋芸樺

貓眼電影演出


龍蝦刑警主演:王千源 / 袁姍姍 / 劉樺

貓眼電影演出

西夏王陵的佈局


西夏王陵內現存九座帝陵,分別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還有二百五十四座陪葬墓。

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築遺址,為陵邑(或宗廟)

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佔地面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於陵園最南端。

碑亭位於其後,這裡曾矗立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

碑亭後是月城,南牆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裡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

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牆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並附有出簷,為磚木瓦結構。

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在古代傳統陵園建築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

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十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簷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是党項族的創造。塔式陵臺前有獻殿,用於供奉獻物及祭奠。

陵臺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樑封土,封土下為墓道。

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臺南十米處,為主室和左右耳室的三室,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牆板,墓內盛有棺木,為土葬。

陵城神牆四面居中有門闕,神牆四角有角臺,表明了陵園的區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

西夏陵陪葬墓也是由一定的墓園建築組成。建築的數量與規模不盡相同,內容最複雜的包括碑亭、月城、墓城、門樓、照壁、墓冢等。

規模最大的佔地面積約兩萬多平方米,內容最簡單的只有一座墓冢。陪葬墓的墓冢形制多樣,有夯土冢、積石冢、土丘冢。

夯土冢又分山丘形、圓錐形及上部分為二級或三級似磨菇狀等多種形制。墓冢高度約十六米至三四米不等。

陪葬墓的分佈多呈群組式,顯示出較強的規律性,並且出現了一域雙墓、一域三墓的特殊葬式。陪葬墓墓室均為單室土洞式,並流行隨葬銅牛、石馬和石雕羊、狗等動物的習俗。

在歷年調查和發掘工作中,西夏陵出土文物以建築材料為大宗。其中石質材料有螭首、望柱、獸頭、柱礎、石座、碑刻、石像生等;陶質材料有磚、瓦、滴水、瓦當、脊獸、鴟吻,其中綠色琉璃器佔相當比例。

隨葬品多殘破不堪,以陪葬墓出土的銅牛、石馬、石狗等最具特色。

由於西夏曆史的殘缺,陪葬墓主人的確定等,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昊王墳之謎


王陵之謎

西夏文明突然湮滅在茫茫的歷史煙塵之中,賀蘭山下的考古挖掘,既有重大的發現,也帶來了未解之謎。

據考證,西夏共傳位十帝,除最後一任獻城投降的晛帝被蒙古軍隊帶到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薩里川祭殺外,其他九位加上開國帝王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都葬在了賀蘭山下的皇家陵園。

對號入座,西夏陵區內就應當有十一座帝陵,但目前只發現了九座。

有專家認為第八代、第九代帝王均死於1226年成吉思汗圍攻西夏的戰亂時期,此時正值國家危難,顧不上造陵。也有專家持不同看法,認為帝王造陵是生前之事,並非普通老百姓死後建墓。

那麼對不上號的兩座帝王陵到底在哪裡?

研究表明:公元1227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首領成吉思汗,在率軍第六次征服西夏時,中箭負傷,病死在西夏的六盤山。加之西夏國長達二十二年的頑強抵抗,蒙古人損失慘重,因此對統治西夏的党項人十分仇恨。

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蒙古軍隊攻陷西夏國都中興府(銀川),滅亡西夏之後,屠城滅族,追剿西夏後裔百餘年。燒燬書籍,封殺文化,致使七百多年對西夏曆史無從查考,對党項族的去向不知所以。

蒙古人曾對“西夏王陵”大肆破壞,派了兩萬蒙古騎兵搗毀西夏風水龍脈的“王陵”。

只是賀蘭山洪水頻發,毀陵者損兵折將,蒙古人和党項人同是佛教信徒,疑是佛祖發怒,“西夏王陵”的土包才得以保存,沒有被夷為平地。

但是“金銀兩大庫”,蒙古騎兵肯定早於盜墓者先睹為快了。西夏王陵雖曾遭到毀滅性破壞,但外形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佈局,殘留的陵丘,仍然彰顯著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民族風貌。

昊王墳之謎


從昊王墳到西夏王陵,一顆璀璨的古代文化明珠在銀川冉冉升起。

它是人們領略党項文化,探秘神奇西夏,最著名的去處。

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蹟、党項民族風情而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西夏王陵的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它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也是寧夏最重要的一處歷史遺產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觀。

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文化有機結合,在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

1988年國務院將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國家文物局將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2015年重點扶持項目,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

文章選自《銀川黨史網》 部分圖片源於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