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喜歡獨處是因為情商低嗎?

克里斯托夫金


建議重新審視“獨處”!

1、獨處與情商高低沒什麼關係;

2、正向的一面:有些人通過獨處時光持續獲得“能量、智慧”促進個人發展;

3、垃圾的一面:有些人的獨處,讓自己更封閉更消極而已!

4、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獨處”這種行為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益處!怎麼才能讓獨處成為人生髮展的正能量元素!

有些人通過正確的“獨處”,來讓自己有所收穫。有些人的獨處,毫無意義甚至對自己有害!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將重心放在促進自身成長、發展的“獨處”為好!

一、獨處是讓自己迴歸理性的最好的一種方式

獨處, 一個人放下手機、放下手邊的工作,每天或者每週抽出固定的時間,或者隨性的挑選時間。讓自己一個人待著。可以看會書、看張報紙。甚至自己煮杯茶、喝一杯咖啡。

開始階段逼迫我們去思考、梳理。時間久了,就成了一種習慣。

太多人被現在的互聯網時間搞的變懶了。我們的腦袋、眼睛每天瀏覽了大量的外部信息。知道的很多、瞭解的很多。但沒什麼東西是“自己”的!

思維方式也被“碎片化的閱讀”給碎片化了!很少與人能夠靜下心來去自己思考問題。

很多人自認為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其實都是從網路上道聽途說而來的。

獨處,才能給自己創造機會,讓自己的大腦暫時不被外界信息干擾。讓自己的大腦開始屬於自己的思考。

否則,和多數人一樣:天下大事沒有不知道的!那件事兒都能說出一點點所謂的看法、見解來。但無論自己是否願意承認,那些所謂的觀點、看法、見解都是“盜版”的!

而且,在信息化氾濫的今天,每個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是!——你可以嘗試一下:如果讓自己對某事物進行評價,完整是說出個一二三來......沒幾個人能做到!全是碎片化的!自己根本沒有經過大腦的梳理、整理,根本沒有變成自己可以完整、全面表述的東西!

只有放下手機!暫時離開工作的環境,自己才能不由自主、潛移默化的開始轉動自己的大腦!開始思考問題。

這個過程,一開始肯定不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的逼迫自己的過程。

二、獨處,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甚至很多方面的一無是處!

放下手邊的所有東西,自己才會發現自己受不了!人受不了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

原因就在於自己腦袋裡沒有自己的東西,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這個時候,自己才會發現自己原來存在的那種盲目自信、浮躁、負面情緒。

因為,獨處的過程,會不由自主的發現自己腦袋裡到底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到底有沒有自己值得拿出手、值得自己感覺自己可以自信的東西!

一個人不離開手機、不離開喧鬧的環境時,腦子裡是滿的!什麼都能和身邊人神侃,因為,自己“知道的”很多嘛!那種“自信”,會在自己可以隨時神侃各種資訊、信息、新聞的過程中爆棚!(其實,全都不是自己的東西!)

獨處,才能感受到自己“缺東西”、“少東西”!

發現很多自己原來沉浸其中的東西,沒什麼意義!

三、獨處,才能逼著自己開始有意義的思考

不用問為什麼!獨處、開始階段非常難受的獨處。才能發現,原來的負面情緒毫無價值。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毫無意識狀態下讓別人感受到的“牛哄哄、自信過頭”是多麼可笑!

獨處,才能讓你逐漸開始去思考,幹什麼,才能真正讓自己內心真正充實,開始去關注促進自己提升、發展的事物。

四、獨處,才能真正的學習

舉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以提升,希望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自我尋找答案的能力更強。

如果沒有獨處,不離開“只會讓自己更為碎片化”的手機,不離開吃吃喝喝喝侃大山的酒場,怎麼可能有充裕的時間去閱讀系統的書籍、讀物?怎麼可能有時間做深入的思考與分析?

想靠手機裡面那短短的千八百字的一篇篇文章,就想形成邏輯思維?這不是可笑嗎?

用碎片化的知識,讓自己形成系統化的邏輯思維.......這是多麼荒唐的想法!

四、獨處,忍受孤獨,學會拒絕,才有時間、精力去學習、補充自己

每天捧著手機的人,總認為世界上有絕招、有訣竅,總想尋找捷徑。

可太多人忘記了,要想在任何行業、領域有說成,需要長期的耕耘與沉澱!

最簡單的,就連在互聯網或者今日頭條上寫作,要想獲得高粉絲量、獲得更多的點擊量、閱讀量,需要沉下心研究的內容就非常多!

老鬼作為親身經歷者,單單研究文章標題的設計,就花去了不知道多長時間!可還是效果不理想。

單單學習適合互聯網閱讀習慣的寫作方式與視頻呈現方法,就反覆思考、實踐、調整,用去了至少半年的時間!

而且,要想在互聯網上做出一點點成績,每天!必須要有產出!無論自己身體狀況如何,無論今天心情好壞,無論有沒有所謂的靈感,必須要寫!

這些都是需要忍耐力的、需要時間積澱的、需要每天通過時間來反覆揣摩並且持續學習、創新的!

哪裡來的捷徑?.....

只有通過獨處,才能讓自己迴歸理性!迴歸正確的學習方法上來!

五、獨處,才能讓自己恢復能量、補充能量,更好的面對社會、職場

我們都是凡人,每個人都可能因為各種事物導致情緒、心情的起伏,通過獨處才能有效的自我恢復。(當然了,老鬼也認同必要時候邀請好友、前輩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請教等等,來讓自己活得能量。這也是其中一種方法)。

而且,獨處過程中補充的能量,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能力,去面對社會、職場。


就談這麼多吧。希望能給朋友們一些啟示。

那些無用的獨處,對自己有害的獨處,老鬼懶得說!沒什麼意義!老鬼也沒精力去解開那些人心裡的“結”。全看個人了!



老鬼歸來


一個人喜歡獨處不是因為情商低,我認為喜歡獨處的人有三種類型。

其一:時間不允許

任何人不能要求一個在外有事業,回家又有家務要做的人陪你聊天、煲電話粥,甚至逛街桑拿等。有的人為了生活甚至身兼數職,吃飯睡眠都沒有時間,不獨處何以謀生!

其二:性格不允許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性格自閉症患者,有抑鬱症患者,見面能打聲招呼已屬不易,難道還指望相處產生精神共鳴嗎?據調查,自閉和抑鬱症患者與日俱增,和互聯網有關嗎?宅男宅女越來越多,只要有錢,不出房間,還有什麼辦不到的呢?每次聚餐,尤其年輕人,無論多久沒見面,分分鐘看的都是手機,彷彿能看出大閘蟹,是互聯網在請他們吃飯似的!

當然,也有清修之人,坐在家裡,關門即深山,參禪悟道,讀書練字,讓他們去湊熱鬧,不行,就像少上幾節課似的,耽誤學習。這一般都是上了年歲的吧!

其三:有一個群體就是作家,最不願被打擾,分分鐘都怕影響曠世之作問世。代表賈平凹,為了躲避來訪者,接連搬家,甚至都躲到賓館裡寫作,幾天不回家。為了應付一頓飯局,好像過了一個世紀那麼漫長!如果當年沒寫《廢都》,都得躲廟裡去!再者,張愛玲,幾年接到了一堆讀者的來信,等她老人家仙逝以後再看,就拆了幾封。見人,更別提了,約了幾次,找中間人代傳吧!也是,當年答應胡蘭成的拜見,結果作了大半個世紀的噩夢……

總之,我支持獨處,做個旁觀者,於人於己,利大於弊。一個人喜歡獨處不是情商低,相反,喜歡獨處的人大多都有大智慧!


好媽媽寫文章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周國平在散文《豐富的安靜》中有這樣一段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獨處,是一種“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能力。讓自己活在自己的生命秩序中,面對自己同時內心安之若素,是需要勇氣的。


一個人,也只有在獨處時,才有可能走向內心,傾聽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無論是恐懼的吶喊,還是焦慮的低吟,唯有真正的理解它們,才能重新整合,建立屬於自己的生命秩序。


所以,真正的獨處是內心豐盈的生活方式,無關乎情商的高與低。

當然,也有另外一些被迫的獨處。

比如因過度地關注他人的評價和自我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患得患失,緊張、焦慮、無法自處,不得不選擇逃開人群,靜守孤獨。


這類人嚮往關係,希望在關係中獲得認可;卻又害怕關係,害怕在關係中受傷害、受貶低。在人群中孤獨,在孤獨中焦灼。


又比如因理想的落空、事業的受挫而退回到了孤獨的“舒適區”,避世而獨立。這類人一邊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一邊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孤獨卻心有不甘,舉步卻躑躅不前。


被迫的獨處,是一種不得不面臨的處境。當獨自面對內心的煎熬時,更多的是痛苦,而非喜歡。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戰勝孤獨

一個人會把孤獨,過的有滋有味,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不但情商不低,反而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

他利用了孤獨的時間,將自己武裝起來。去學習,去看書,去寫文章。把時間分配的合理,使自己感覺不到孤獨了。用自己的行動,戰勝了孤獨。

在生活當中,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出現。需要自已去進行調整。把壞事變成了好事,學到了一技之長,是最好的調節方式。他適合每一個感覺孤獨的所有人。

相反,認為很孤獨的人。不但不利用時間,也沒有一技之長。把很好的時間都浪費了。他們不會享受,其實孤獨也是一種美。他們把時間,都用在交朋友上。內心裡其實是很空虛的,在沒有人的陪伴下,就會感受孤獨。

我們不但要學會獨處,還要做好獨處。讓獨處在我們這到此結束。真正的從精神上去愉快,去享受這種美,給我們帶來,這麼好的機會,時間去學習,去創造美。


華麗人生3293


費玉清的例子

但是,對於經常獨處的人從性格上是有一定區分的,就像費玉清,我們從綜藝節目上看,這位上個時代的歌神,在臺灣綜藝界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也是很多當代歌手的心中常青樹,是前輩。但費玉清自己卻一直單身,不喜歡與別人獨處,仍然保持不喝飲料,只喝茶水聽輕音樂的習慣。

也許,在別人眼中,這是一個怪人,還會給人感覺多少有點精神分裂?舞臺上講葷段子,臺下素的要命...

這恰巧說明了這個問題,喜歡獨處的人並非與情商有關係。


抑鬱病患

之前,有一個抑鬱患者來我這裡,他就是一個不願意向外人展露自己,不希望任何人看透他,因為那樣會讓他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是發狂。這其實也與情商無關,而本身用逃離來規避自己的社交風險,雖然會對社交中的細節和想象產生抗拒,但這也與情商沒有關係。

激勵價值

還有一位朋友,對人與人交往並不太看重,雖然也有三三兩兩個朋友,但都是屬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風格,因此,也不會天天酒肉穿腸過。 但卻用書法、讀書、旅遊等方式,享受著人生。但也是因為如此,在朋友圈內會顯得非常特別,類似神秘感。當然,這也並非是情商問題,只是一種生活態度。


上述這三種,除了抑鬱患者之外,都是所謂別人眼中的孤獨生活,但他們自己卻早以適應了,況且還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這裡也送你一句話“我們本不該活在別人眼中,也不應活在別人嘴裡...”

希望這些對你或多或少有些幫助,如果對日常心理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霖士心理’...


霖士心理


望京盧宏老師:高層次的人,身上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獨。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1、喜歡獨處

面對人性,選擇拒絕這種無用社交,喜歡一個人生活。遠離世俗的煩擾,不讓無效社交佔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內涵。有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附和他人。

2、喜歡獨來獨往

不合群者,獨來獨往的人,常有過人之處。獨來獨往是自立自強的表現。這種人往往是獨善其身的人,自律性很強。能力比較強,許多事情自己能夠獨立的處理與完成。大多都有著強大的自信,性格瀟灑獨特,聰明伶俐,自立性強,不依賴別人,不依靠別人,有自己的主見。

3、擁有獨立思維

拒絕盲從,跳脫羊群效應。不從眾不媚俗。


手機用戶77683295891


喜歡獨處的人大多是有點個性的人。

獨來獨往的性格決定一個人處人為事的方式。

內向型人格的人偏向於獨處的較多,他們一般比較關注內心的感受,不喜歡過多的無用社交行為,而喜歡沉迷於自己的想象中去,他們不太注意外界的事物。他們也許敏感一些,不喜歡別人干涉自己的事情,獨處帶給他們的是心靈的寧靜與放鬆。

喜歡獨處的人也許情商不高,但是獨處能讓人更有時間幹自己喜歡的事,學習一些新的東西從而增強自身的實力與修養。

情商高的人一般善交際,有著熱情待人處事的態度,大多認同隨波逐流的集體主義思想,他們對外界的變化非常關注,獨處對他們來說是種煎熬吧。

獨處是一種優雅的情懷,她讓人有時間反思人生的過往,在平靜似水的世界裡尊從內心本真的需求。

獨處的空間裡能找回真我的夢想。

2018'10'25'下午16'23


淡淡心緒煙雨中


孤獨是人生的一種狀態,是一種處境。有的人偶爾孤獨,有的人卻天天依舊孤獨。

孤獨不是因為情商低,而是因為你的性格,有的人性格張揚,喜歡熱鬧,所以每天在人情是非中來來往往,從而擺脫孤獨。有的人喜歡安靜,不喜歡喧鬧,因此獨自享受孤獨。

有些人總感覺自己孤獨,想擺脫孤獨,總會問問自己,為什麼沒有朋友,為什麼找不到快樂,為什麼自己走進人群?其實原因全在你自己,可能是你自閉,可能是你害羞,可能是你不夠勇敢,可能是你不善於交際。

想要擺脫孤獨, 全看你自己,先改變態度,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積極點,讓自己主動點,參加一些活動,參加一些交際。慢慢鍛鍊自己,讓自己克服自閉害羞,讓自己去學習社交技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有自己的群體,有了群體你就不會感覺到孤獨

希望大家點點關注,謝謝!


小雞湯小感動


獨處是一種態度,和情商高低沒有關係。

一、君子慎獨,便不把無效的社交當做必需。

不選擇合群,而是獨處,是因為合群至少應當是三觀吻合,有共同志趣或相互欣賞的群體。沒有人可以一直獨處下去,只是暫時沒有遇到合適的群體而已。有些人的性格可能就是如此,不合適的圈子不會去硬融,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的交流,也沒必要當做生活的必需,所以此時的獨處還是有意義的。

二、獨處不代表不合群,只是一種人生態度

也許人們意識中的獨處就是就是一匹孤狼獨來獨往。但事實就是獨處只是一種人生態度。而並不是一種生活常態的表現,適當獨處會讓你高效率的思考,也會更加完善自己的人格。在獨處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或是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都有利於自己的成長,而獨處並不代表著不合群,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寡言少語的人但集體活動也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也許只是更善於獨自思考而已。

三、獨處與情商無關,只是性格所致。

就像問題問得一樣,許多人都認為獨處的人缺乏一種高清商。而情商的高低,其實也並不體現在合群與否。有些人誤認為可以融入各種圈子,大概就是所謂的高情商。其實懂得辨識融入到自己喜歡的圈子才是真正的高情商,而善於獨處的人大概可以看清這一點,他們會選擇自己真正認可的圈子加入,所以多數時間他們看起來是獨來獨往的,但毫無疑問這種人也會有自己的小團體,只不過你不在其中罷了。

智聯校園 張小勇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情商。“情商”一詞,是由心理學家巴昂首創,認為情商“包括了能影響我們適應環境的情緒及社交能力。”(《普通心理學》第4版,彭聃齡主編,p479頁)。當我們評價一個人“情商低”的時候,往往是在說這個人看上去不太會說話做事,或者是在社交上表現並不活躍和突出。這樣看來,似乎一個愛獨處的人,和情商不高有關係。但是,如果我們結合情商的定義,就會知道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首先,情商包括著我們覺察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一個人喜歡獨處,是一種自得其樂、悠然自在的狀態。如果說和人交往、與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一種外顯的快樂,那麼自己獨善其身,願意去體味內心中感受,則是一種隱秘的休閒。就如同品茗一樣,一個人靜靜坐著,看水霧騰起、葉片舒展,感受茶水的清香,而自己的思緒也這樣緩緩的流淌出來。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很難覺察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又如何能走進自己的內心,安於獨處、樂於獨處呢?

其次,一個人喜歡獨處比不代表他沒有和人交往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中,共情的能力、坦誠的態度、團隊意識以及適應力等等,都和一個人喜歡獨處的態度不矛盾;相反,一個樂於獨處的人,往往是對內在的自我坦誠的人,也可能是體察情緒力量強大的人。他們可以同理別人的感受,與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團隊中擔當著智慧的角色。這些都是高情商的表現。
所以說,喜愛獨處不等於性格的缺陷,也不代表能力有問題。
我想,每個喜愛獨處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吧--也許是出於主動的選擇,也可能是在不利於自己成長的環境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種保全自己的決定。不管怎樣,希望你的選擇可以帶給你快樂!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王妍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