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是空?

leonides


四大皆空是佛教修行人常用語,指的是哪四大呢?不同的文化流派有不同的解釋,從儒家的角度來講,將忠孝仁義稱為四大;儒家說的“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就是這個意思;在道教中,對四大也有自己的說法,《道德經》中曾說“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說的是道教的四大;而在佛教裡面,跟他們不一樣,指的是“地、水、火、風”。

佛教發明以前,古印度對於世界的構成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四大物質構成的,這就是“地水火風”,這非常類似於中國古代所說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這四大是沿著印度教的思路去演化的,說的是宇宙的物理構成元素,比如像河流海洋是屬於水大,山嶽大地土壤屬於地大,陽光炎熱熱量屬於火大,空間流動的空氣氣流風屬風大,對比到人身上就有一個相應的比例關係,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它是一種佛教用來認識世界的觀念。

據一代高僧弘一大師的解釋:四大皆空說的並不是完全沒有,一切空,這是大家對佛教理論形成的誤會,佛教的真實理論是沒有實體才叫空,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虛像,但並不代表完全沒有,就像是影子一樣,因此不要執迷於生活的虛像,也不要消極悲觀,這也空那也空,這才是犯了修行的基本錯誤。

亦文亦物團隊原創出品,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四大皆空”是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大圓滿、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大皆空”是一種修煉達到極高修為的世界觀。

“空”並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以我融入世間萬物,了悟宇廟人生。“空”不但不是無,正相反,“空”是萬有,但又無對待、無差別。以“我”之本身融合宇宙之真諦,融為一體而,隨萬物之緣。

“四大”,原本是指佛教所認為的世界構成的根本元素或物態的現象。

小乘佛教認為,“地”、“水”、“火”、“風”是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地”以堅硬為性,支持萬物;“水”以潮溼為性,收攝萬物;“火”以溫暖為性,成熟萬物;“風”以流動為性,生長萬物。

大乘佛教則認為,“地”、“水”、“火”、“風”雖然是物質現象的種子,但並不是世間萬物的真實面貌。四大是假非實、是幻非真。

佛家以為一切“無常”,世間一切剎那變化,沒有常住不變,因緣所生的諸法也空無自性,所以以眾為我。無實無不變的自性本空是一種極高的智慧。


沅汰


佛家講四大皆空,四大是地水火風。怎麼會空呢?明擺著在那裡嘛,即使說不長久,也不能說空是吧?其實,四大皆空,另有一個解釋,可能很多人沒想過,我就我的認知說一下,不代表是真正正確的註解,只屬於我個人領會。

空,並不是沒有,只是一個形容。空的一個近義詞,可以叫佛性,也可以是《道德經》說的道。

四大地水火風,歸根結底是佛性的顯現,也是道所造化形成。《心經》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也是講這五蘊是佛性顯現,佛性就是空的,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因此,描述的話,就是空,空靈無著,但再在處處,無不是佛性,無不是空。離開了佛性,什麼都不是。道德經說的道,也是萬事萬物,若離開道,就沒有存在。因為有這個道,源源不斷的能量提供,才可以產生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所以,要是僅是說四大皆空,空是沒有,是不長久,這是我認為還不是很周全的解釋。那麼,當我們認為空有道理,我們能證得空,應該就是證得真如佛性啦。並不是我們證悟到空,只是知道凡事有生滅不長久這麼簡單啦。

以上是我對四大皆空的解釋,也是我對空的認識,分享給大家作參考。以上說法只是我個人見解,不代表對經典正確解讀。祝福大家!【本人悟空問答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交流】


命理師陳一宏


物質世界分析起來,一切事物不出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正因為是組合,比如釘個凳子一樣,分拆開來實際並沒有一個實際的“凳子”這個東西,甚至連凳子這個名字都是假立,代表著這麼一個暫時性存在的現象而已。所以佛教說四大皆空,也叫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時刻都在生滅變化著,歷經成住壞空的過程。一個現象,當相即空,本質如此。這些包括人的心理活動,一樣的道理。而且世間萬有,非離心而有,成一切相即心,心物是不一不異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些緣起法,實際又是道體的顯現,是道體的作用,相對不離絕對,絕對在相對中體現,等如一切現象並沒有離開虛空而發展一樣,所以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而更深論到道體功能,能夠發生宇宙世間的那種功能,無形的力量,就是地水火風。也有經文說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實際都一樣,代表這股能量。所以沒有什麼上帝造世造人,一切都是道體作用,從空明之極而起反動,成宇宙器世間,再因無明業力,成各種生命形式。六道輪迴的道理就在這裡,因業力會改變形狀,人可以落畜牲道,畜牲罪消又會做人,轉來轉去,都是迷失了本來清淨的道心所致。在佛教看來進化論並不可靠。佛教說的阿羅漢那些小乘人,他不徹底就在把這個四大認為是我,執著這個法我。他能看破世間諸種有相的東西無我,但是執著法身這個四大功能為我。所以不徹底,不了道。

人死實際就是這四大功能分散,肉身就因此開始敗壞發臭最後塵歸塵土歸土。所謂四大分解,歸火歸風,而道體不滅,一物長靈。



冷中原


佛教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指——地、水、火、風。四大就是“五蘊”中的“色蘊”。

地,具有堅硬性,在人體中為骨骼。

水,具有潮溼性,在人體中為體液。如血液、淋巴液等。

火,具有溫暖性,在人體中為溫度。

風,具有流動性,在人體中為各循環系統,如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

人體的骨骼、體液、熱度、循環構成了生命的持續。

而佛教的“空”,並非一般認為的“沒有”。佛教的“空”,不破壞“有”,有空才有存在。“空”就像思想的無限意,無限的東西叫做“空”,透過“般若”才能認識“空”。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空”裡沒有好壞善惡,用無分別的心,把事物本來的樣子顯現出來,就是空。佛法的特色就是“空中生妙有”。



王大毛是美女



四大為地水火風。空為無,沒有,卻又存在。說直接一點,你會做夢,但醒來你還是你,那夢中的你是你嗎?也是你,夢裡的人是你,你是夢裡的人。





止於心動於行




佛教是以釋迦牟尼佛所證悟到的宇宙人生的法理宣示世間,目的是使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其中涉及到宇宙成因的根本法則,宇宙萬法的"真實原理″,即所謂"諸法實相″,即是《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眼前一切,根本為"空″,即是說都無實性。"緣起性空″,一切法都是"因丶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本來無,畢竟空,不可得。但是此一宇宙"空性″,不要誤解為一無所有,它是一種原始狀態,是宇宙萬象的根本原理性,一切萬法卻無實性,都是生滅現象。只有宇宙本體有此永恆的"實性","不生不滅,不圬不淨,不增不減","能生萬法″。這種空性本身,就含具形成物質現象的"四大種(地丶水丶火丶風)″的特性。只要產生具備了特定的條件關係,即"因緣和合"了,它就顯示產生某種相狀。無因無緣,它就只是"地丶水丶火丶風"的空無相狀的"種性″而已。這裡須要注意,不要誤解,佛法所說的"地丶水丶火丶風",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四種物質元素。而是四大類"空性″。叫"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宇宙空性中所具備的能緣所因的"基因性″。只要不遇緣,它就不具地球的堅硬,不具大海的溼度,不具太陽的熱度,不現氣體的流動性。

在佛法理論中的"地水火風"四大,是借名詞說理性,而不是直指我們所司空見慣的具體物質現象。是取其性相而喻理性。地水火風四大僅是物理性的一面,宇宙人生還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全面概括,還有"地丶水丶火丶風丶空丶根丶識"七大的說法。

不管是幾大,四大七大八大,只要無因無緣,就不顯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想的說的做的,通統不會形成。緣聚則成,緣散則滅。萬法皆空,是說其無恆久存續的實性。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不論物質的精神的,一切種種現象,都不長久,都不永恆。唯有能生萬法的宇宙空性是根本是永恆。此一空性不是頑虛空,不是斷滅空,不是"空無″之空。而是"真如空性",含孕萬法,一切皆有,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含妙有,一切自如如″。

"空性″,"四大種性″,是宇宙萬法的本性。


真空妙有無量壽


佛教講的四大皆空,說的是四大種:地、水、火、風(還有一個空)。除了四大種之外,包括受、想、行、識也是非真實有的。

為什麼說人們說感受真實存在的地、水、火、風,為什麼佛教講它是空的呢?佛教講的這個空到底是什麼空呢?這裡講的這個空,是講的真如空性,不是指人們的感覺或者感受的意識

真正存在。

佛教講的空是講的那個根本的實質性,並非是在根識前所呈現的景色,而是講的是在自性中展現的真實。因為根識前的一切景象,全部被根識所籠罩和認知,已經改變了它原有本來的性質。猶如鏡中花,鏡子可以展現出事物,但是鏡子裡面的是事物並非真實。比如四大種地水火風在我們的根識前,也能顯現它的面貌或感受,這些感覺感受都是經過眼根耳根身根等等傳遞過來的一種虛假信息,讓我們相信它真實存在,其實根識中根本就不會有這種真實的存在。當經過串習久矣,就變成了一種固定的認知模式,確定下來:“它真實的存在”的認知。然而實際情況是地水火風這四大中種,從來沒有停止過它的幻變、不堅固和不確定性。雖說我們被根識的認知所誤導,人們從此就被引入了歧途。


佛教提出的這個空性的觀點,就是為了要把人們顛倒的意識糾正過來。比如山河大地四季的幻變都是無常的,人們從來沒有真正認知到它的虛假的一面:“終於那座山還是那座山,這是這個河,這條河還是這條河。”所以說在唯識宗提出了一個觀點:“一個人不可能在同一天裡兩次跨過同一條河。”人們粗大的分別念和粗大的觀察經歷都忽視了事物的真正的本質,比如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就沒有這條河,衹是這最近幾千年來才形成的,比如黃河曾經的黃河,因為改道,那條河就不存在了,這個乾枯的河床,或者種上了莊稼,或者變成了一個曠野,你不能說這裡就是黃河,因為已經沒有水了。

人們非常忽視了曾經變化不停的四季和山河大地,卻固執的認為他們始終如一的存在。人們一旦在腦海中建立起這個執著的觀點,就很難拔根除掉他對他的執著地串習力。

空和不空都是一種認知罷了,已知足還是不知足,衹是他的一種習氣。祇有從根識中、習氣中解脫出來,才能成為一個智者。所以說佛教說:萬法皆空,唯識(此識指心的自性)不空。此理就在於此。


圖/來源於網絡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塵世的眾生,個體由單細胞組成的部件,拼湊一起,每個部件都有自己的需求,共同的利益驅動,維持整體運作,只是為利益結合在一起,所以在佛教中稱之為假合,"四大假合"。


我們的眼睛形成過程能說明這個問題。遠古湖面上發展出來的感光細胞,在陽光下接收能量,由於太陽早晚在湖面照射的位置不同,為了吸收能量的時間多一些,感光細胞和遊動細胞結合在一起,追逐陽光,這些感光細胞逐漸發展成專門觀察光線的眼睛,載體提供養分給感光細胞作為回報,眼睛喜歡看陽光的東西,類似於霞光的神聖莊嚴。

我們體內四大假合部件存在各種慾望,這些慾望使人時而豪情萬丈,時而心灰意冷,無時不刻令人心煩意燥。

人的慾望是由五蘊產生的,五蘊包括,我們能看到的身體部分,也就是"色"身,還包括我們眼睛看不到的部分,"受,想,行,識",也就是我們的思想意識等等,都屬於四大假合。
修煉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需要實修,吸收足夠的般若能量,衝破慾望束縛,到達彼岸極樂淨土。


能量加持


“四大”是哪“四大”?

“四大”是:地,水,火,風。

首先,“四大”這個概念,不是佛教發明創造的,在古印度,佛教出現之前,這個概念早就流行了。

“四大”這個概念,它表達了古印度的一種宇宙觀,或者世界觀,它認為宇宙,或者天地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造而成的。宇宙,或者天地萬物(包括人類),永遠不斷地變化,但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永恆不變。

而佛教認為,沒有永恆的“四大”元素,宇宙,或者天地萬物(包括人類)不是由“四大”元素構成,而是由“因緣”生成的。

那麼,“因緣”又是什麼東西呢?

佛教認為,“因緣”就是“因緣”本身,宇宙,天地萬物,一切都是“因緣”本身。

“因緣”是無限的廣大、無限的微小,誰也無法用什麼語言完整地描述它。

但“因緣”只有三大性質:

第一大性質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的意思是,“因緣”本來就存在,沒什麼誕生它,也沒什麼可以毀滅它。

第二大性質是: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是舉例說明“因緣”的第二個性質,與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感覺不同。在人們的感覺裡,天地萬物都有相對性,比如:垢(汙垢)與淨(乾淨);美與醜;善與惡;窮與富;光明與黑暗;等等。

但是,佛教認為,所有相對的事物,都是人們對“因緣”變化的感覺。這些感覺都在不斷地互相轉化,都是很短暫的。

在人們的感覺裡,汙垢的東西會轉變成乾淨的東西;乾淨的東西也會變成汙垢的東西。

美會變成醜,醜也會變成美。

……

而且,所有的變化都是不斷地進行,都是非常的短暫。

永恆的整個“因緣”,沒有人們所感覺的相對性。它不汙垢也不乾淨,不美也不醜,不善也不惡……

第三大性質是:不增不減。

在人們的感覺經驗裡,事物總是有增有減的。比如小孩會越長越增高,食物越吃越減少。

但佛教認為,對整個“因緣”來說,它永遠不會增加什麼,也永遠不會減少什麼。

那麼,怎麼理解這個“不增不減”呢?

姑且把整個“因緣”比做一個國家吧,國家裡有眾多的國民,在國民的感覺裡,自己口袋裡的錢每天都在增多或減少,但無論誰的錢增多,誰的錢減少,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它已經印刷出來的錢既沒有增多也沒有減少;假如國家大量印刷新的錢幣,雖然錢的總數大大增加了,但錢所代表的財富本身仍然“不增不減”。假如財富本身因不斷創造而增加了,那麼,財富的來源――構成財富的原始資源也“不增不減”。

“因緣”的三大性質,佛教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個字就是:“空”。

總之,佛教認為,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是“因緣”變化的結果。因為“因緣”三大性質可以概括為“空”,所以說“四大皆空”。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是宇宙,或者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永恆不變的本質。

因為“不生不滅”,所以“因緣”變化出來的天地萬物永恆地連續不斷地變化,因此產生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輪迴;

因為“不垢不淨”,所以“因緣”變化出來的天地萬物,給人帶來的禍、福,得、失等等感受都是短暫的;

因為“不增不減”,所以,從全局來看,“因緣”變化出來的天地萬物之間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善惡必有報,只是遲或早。

你從別人那裡有所得,是因為你曾經為別人有所失;或者你必將為別人有所失。

所以,看透了“四大皆空”,就不會太在意眼前的患得患失,無論得失多與少,都能夠既來之則安之。

以上是桃源遲萌的膚淺看法,如果網友你也有什麼看法,不妨說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