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鬥蟋蟀又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宮廷,宋•顧文薦《負暄雜錄》中說:“鬥蛩(qióng)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那時上到官宦豪門,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身處方外的僧尼都參與到了這項活動中,無不以鬥蟋蟀為雅興,此風在明宣德時期達到鼎盛。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歷史上,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代為數不多的有為皇帝之一,因為他為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被史家譽為“太平天子”。但是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養蟋蟀和鬥蟋蟀,甚至到了著迷的程度。宣德九年(1434年)七月,皇帝朱瞻基為了蟋蟀一事,竟敕蘇州知府況鍾:“比者內官安兒、吉祥採取促織。今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以敕他每於末進運,自要一千個。敕至,而可協同他幹辦,不要誤了!故敕。”(參見王世貞《王弇州史料》)這道聖旨裡,連用了三個“敕”,疾呼“不要誤了!”可見其痴迷蟋蟀到了何種地步。為了滿足養蟋蟀和鬥蟋蟀的需要,宣德帝還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大量蟋蟀罐。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但世存下來的宣德蟋蟀罐反而很少,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有幾千件宣德瓷器,竟然沒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宮也僅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這是為何?這些蟋蟀罐都到哪去了呢?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1455年元月,宣德帝死後,其皇位由他年僅8歲的兒子——正統帝朱祁鎮繼承。為防止朱祁鎮玩物喪志,荒廢學業,太皇太后張氏下令,把宣德帝玩的瓷器全砸了,明•李賢在《天順日錄》中有明確記載:“宣廟崩,太后即命,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物,悉皆罷去,革中官不差。”按照太皇太后的這道命令不僅砸掉了宮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鎮御窯廠燒製好尚未進貢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統、正德時期仍停止燒造。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十分有幸的是,在1993年春,景德鎮市政府在中華路平地蓋房,景德鎮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窯廠東門遺址附近開探溝時,發現了一窩狀堆積的青花瓷片,經復原全為蟋蟀罐,其圈足與蓋的內底都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單行青花楷書款,據劉新園教授考證為明代著名書法家沈度所寫或宣德帝御筆,特別是龍紋罐上繪有五爪龍,按元、明兩朝的制度規定,凡飾有五爪龍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故可以肯定:龍紋蟋蟀罐必為宣德皇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繪有天馬、鳳凰、珍禽、海獸、小鳥、瓜果、牡丹等紋飾的蟋蟀罐,繪畫精美,工藝精良,應為皇宮專用之物。這批珍貴文物的出土,一是為宣德帝養蟲和鬥蟲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實物依據,晚明的野史記載,雖然來自傳聞,但真實可靠;二是為研究明代宮廷生活,中國陶瓷藝術史和中國繪畫史提供了非常可靠,新穎的實物資料;三是解開清宮藏瓷中為何不見宣德蟋蟀罐之謎。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與他的蟋蟀罐


時至今日,宣德官窯蟋蟀罐極為珍貴已成共識,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窯生產的蟋蟀罐繪畫精美,年款書寫鄭重,紋飾特別新穎而又豐富,是宣德官窯瓷器中質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當然是自然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