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小馬話三農


有書君長期在農村生活,對農村的一些俗語耳熟能詳。

這“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可是有書君的老媽從小就在耳旁叨叨的一句話,但凡有書君跟著老媽幹活時偷懶或者做出一些在老媽看來不合規矩的事兒,老媽便要搬出這句俗語來教導一番。

那麼“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看孃的腳後跟”,女兒學會各種治家理家的本領。

“男主外,女主內”是我國過去大多數的家庭模式。

相夫教子是婦女的主要職責。

孩子從小到大和母親相處的時間最久,特別是女孩,從小跟在媽媽的屁股後面,跟母親學習做飯、女紅、整理內務,做農活,處理雜務等。

母親的烹飪技藝、做針線活、收納整理的本領,都會毫無保留的傳授給自己的女兒。

“母親是女兒的第一任老師。”一個母親做事是有條不紊、麻辣利落,還是雜亂無章,拖泥帶水,都會給女兒以不同的影響。

有書君的母親年輕時燒得一手好飯菜,而且總是把家裡收拾的乾淨整潔,結果,家裡幾個女孩成家以後都是理家能手。

二、“看孃的腳後跟”,女兒不但會遺傳母親的容顏外貌,個人的品德修養也會受母親的影響。

“有其母必有其女”。從遺傳科學的角度來講,女兒的容貌會受母親遺傳的影響,一般來說,看到母親的外貌,就能大致猜到女兒是醜是俊。

更重要的是,母親的品行修養,三觀態度,都會在女兒的身上體現出來。

這是因為不管媽媽為人是善良寬厚還是惡毒刻薄,是平易近人還是驕傲無理,是勤快節儉還是懶惰浪費,是知書達理還是愚昧無知。

都會通過母親平時為人處世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的女兒,使女兒形成和母親接近的品德習慣。

楊絳的母親唐須嫈是一位賢惠文靜的知識女性,她身上凝聚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

她極溫柔又極有智慧,既懂得愛家人也懂得愛自己,哪怕家務纏身,也不忘記自己讀書的愛好。

母親的做人智慧和經營婚姻家庭的方式給了楊絳許多有益的影響。

而相反,《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的母親則認為女人靠男人天經地義,女人命好就是能找到一個讓自己衣食無憂的長期飯票。

受到羅母思想的影響,羅子君在結婚以後做起了全職太太,不思進取,這也是導致她的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母親的性格及教養方式很大程度決定了女兒的生活習慣和品德形成。

三、“看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有一定道理

楊大媽有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可是三個女兒結婚之後,不久都離婚了。

原來,楊大媽自己從來不做家務,只負責管錢花錢,並且認為男人娶老婆就應該好好的養她。

“女人負責貌美如花,男人負責掙錢養家”是她教育女兒的經典語錄。

所以,她的三個女兒也是整天忙著買包買鞋、塗脂抹粉,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根本不懂得操持家務,也沒有耐心輔導教育孩子。

結果,三個女兒家裡不是成天吵得雞飛狗跳就是被小三挖了牆角。最終三個女兒都落得個勞燕分飛,家破人散的結局。

農村裡很多男青年到了和女孩談婚論嫁的年齡的階段,談女朋友時也往往會打聽一下對方母親的品性,如果女方母親的品行不端,一般就不會再和女孩交往。

當然現代女性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也比較多,也有一些女孩會摒棄母親的不良行為和品性,因此,也可能會有一些女孩超越自己的母親,成為優秀的自己。

所以,有書君認為“看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只是一般現象,並非絕對真理,女孩優秀與否,最終還要靠彼此接觸,互相深入瞭解才行。

你們認為對嗎?有書君長期在農村生活,對農村的一些俗語耳熟能詳。

這“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可是有書君的老媽從小就在耳旁叨叨的一句話。

但凡有書君跟著老媽幹活時偷懶或者做出一些在老媽看來不合規矩的事兒,老媽便要搬出這句俗語來教導一番。

那麼“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應該是農村老話“看看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吧!應該與“有其母必有其女”是一樣的道理,其意思就是說,看女孩母親的為人性格,就基本可以判斷這家閨女的脾氣秉性了!

其實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話說“父慫慫一個,母慫慫一窩”,也應該是類似的意思!說明父母各自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力大小!

要知道,在過去社會中,母親對於子女的培養教育往往作用超過父親的!由於過去農村多為“男耕女織”,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對於女人來說,主要工作就是相夫教子,在家操持家務,以及照顧孩子和老人!

如果作為母親做人比較差勁、名聲不好的話,也就無法教育閨女,自然也就好不到哪裡去!反之,如果作為母親名聲不錯,顧家賢惠的話,其閨女也就自然不會差多少!

對於這句老話,就自然想到了一些拜金女,由於其母親比較愛財炫富,就使得其女兒也走上了不知廉恥、拜金炫富的道路,總是在大眾廣庭下穿的很少,靠其女兒賣弄肉身博得眼球而賺取收入,估計不說大家也能想到是誰了吧!

所以說,這句老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父母溺愛孩子,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性格傳給子女,有時候一些壞習慣也就會影響子女的下半生了!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繼續補充觀點看法,共同探討!


龍百曉生


農村有句俗語“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農村大多數的俗語老話之所以能延續下來,就是因為這些俗語還是有著一定的道理可說的,就拿“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來說,在農村基本上算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可見其所說道理也深得人心!

“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

這句話其實很簡單,就是從一個母親的言談舉止中就可以看出來她的閨女的性格是什麼樣的。

這句話很有道理,就像咱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會在冥冥之中對孩子造成決定性的影響,俗話說“有其母必有其女”,母親是女兒從小就樹立起來的榜樣,認為母親的行為都是正確的,所以也就會有學有樣的模仿其言行!所以一個母親要給女兒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讓她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

“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在農村一般是用於男女雙方處對象的時候,男方一般都會打聽一下女方的家庭情況,特別是看看女方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這樣能對女方有一個初步的判斷,雖說不是完全的準確,但大致應該沒什麼差別!

駿景——殷


駿景農業


閨女最隨媽,娶媳婦一定要看丈母孃的德行!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傳統,在過去,兩口子要成親,必須要對對方家庭進行一番嚴格考察,怎麼去辨別並不熟悉的新娘子品性呢?怎麼去了解她是否適合做兒媳呢?其實農村俗話就很明確的說出來了,其中的關節和訣竅是有深刻道理的。

我看了一下別人的解答,大家說的不太相同,但多數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一,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言傳身教的方法可讓孩子學到最端正的做人態度,因此選對象別光看教育背景,不管是博士、碩士,這通通不管用,而重點是要考察對方家庭,看丈母孃是否賢惠,通情達理,這樣的話,將來的小家庭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和諧。

這句話有第二層意思,為什麼要是看腳後跟,而不是看別的地方?女孩子家一定要勤快,一個人只有忙上忙下的時候,你才能只能看到他的背影和腳後跟,因此,這樣的家庭往往是非常勤快,那教育出來的閨女也會是一個勤勞、勤奮的好兒媳,絕對不是好吃懶做的懶婆娘,這才是這句話的第二層意思,你學會了嗎?

亦文亦物出品,原創不易,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農村俗語“看著孃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老話一般都是在過去媒婆說得比較多,當媒婆在向男方介紹女方的情況時,為了突出這個女孩子比較的賢惠、勤勞等,就會說這句老話。

而它的意思是說:一個待出嫁的姑娘性格及人品如何,一般通過觀察其母親就能瞭解到三四分了。雖然這樣說有點絕對,但是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是沒有自由戀愛的。男女到了適婚年齡之後,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一般父母都會先去找當地的媒婆來介紹合適的對象,其中就需要了解女方的情況。在過去那樣的社會環境,沒出嫁的女人都是不怎麼出門的,所以即便是周圍的鄰居也對她們是不怎麼了解的。而要想了解這個女娃怎麼樣,那只有去打聽她母親的為人了。因為母親如果比較勤勞、賢惠,懂得操持家務,那麼女兒也一般差不到哪裡去。而如果母親很懶惰、人品不好,女兒也是八九不離十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在過去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女人在家中的主要任務就是相夫教子。雖然女兒不讀書,但是從小家教也是非常嚴格的,要跟著母親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從小學習做針線活、做家務活這些。如果她的母親很勤勞、賢惠,懂得操持家務,那麼女兒天天跟在她發屁股後面,通過耳濡目染的學習中,也會慢慢養成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反之,如果母親懶惰、不孝順公婆,那女兒也是有樣學樣,到時候也會變得和她母親一個樣。

雖然人的性格是先天性和後天共同所影響的,但是隻要在後天的引導、教育比較好,還是對其性格的塑造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也是在提醒我們,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好好教育孩子,對其以後的一生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農夫也瘋狂


閨女隨爹兒隨媽。要說看丈母孃的個性來判斷閨女是不正確的。我看到很多媽媽個性張揚刁蠻不講理,而她的女兒卻性情溫順,通情達理;有的女人生活作風不好,女兒們卻潔身自好。

關於女孩跟她媽的腳後根,卻有這個俗語。閨女仿爹,兒仿媽也是俗語,多指長像。

從性格上的確遺傳的因素較多,通過接受教育不同,環境不同,子女們的處事風格也就不可能與父母相同。

女兒跟丈母孃腳後根,這種俗語更不能一概而論。

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