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機從未被擊落的奧祕是什麼?

範清k1ng-bAby


原因在於預警機對敵方戰機的探測距離比敵方戰機的攻擊距離更遠。現代大中型預警機探測距離普遍在500千米以上,如E-2D高空探測距離超過550千米、E-3A理論探測距離達到600千米(受地球曲率限制實際上達不到這個數值)、空警-2000實際探測距離470千米。相比之下,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對大型飛機的探測距離最遠也不過200多千米,遠程空空導彈射程才150千米左右,因此根本沒法在預警機發現戰鬥機之前開火。

相反,預警機雖然自身沒有自衛武裝(預警機僅有少量的電子干擾設備和誘餌),但周圍有己方戰鬥機、電子戰飛機進行掩護,能夠阻礙敵方戰機對預警機發起攻擊。打個比方來說,預警機就是高地上架設高倍率大型望遠鏡的瞭望哨,能夠看得很遠但機動性不高;而敵方戰鬥機就是手持衝鋒槍的步兵,跑得很快但火力範圍有限。瞭望哨能在幾千米的距離上看到敵方步兵,但步兵需要推進到距離瞭望哨幾百米處才能對瞭望哨形成威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先發現瞭望哨,隨後還要突破為瞭望哨提供掩護的步兵、機槍陣地才能進行攻擊。

而如果是地面火力企圖攻擊預警機,受到的限制還會更多。對於預警機來說,由於飛行高度和雷達探測距離,高炮、近程防空導彈、部分中程防空導彈對於預警機基本上沒有威脅。而少量的遠程防空導彈和射高較高的中程防空導彈,其雷達卻往往會成為“軟肋”。伴隨預警機行動的電子戰飛機往往能夠對防空導彈系統的雷達進行電磁壓制,甚至可以發射反輻射導彈先發制人,因此遠程防空導彈往往還沒發現預警機自身就先“瞎”了。

另外,受限於地形、天氣影響,遠程防空導彈配用的雷達的實際探測距離相比於理論探測距離經常大打折扣,這就更增加了防空導彈系統發現和攔截預警機的難度。常言道“防空防空,十防九空”,這個問題在地面防空系統攻擊預警機方面尤其適用。


軍機圖


相傳的歷史上唯一被擊落的預警機的段子我們還原一下,雖然差點引發核戰。

1969年4月15日,美國海軍一架洛克希德EC-121偵查機在朝鮮咸鏡北道的清津市東南方向的日本海上空,偵察飛行過程中被朝鮮兩架米格-17戰鬥機擊落,31名機組人員全部喪生,一度造成美國和朝鮮關係高度緊張,當時美國尼克森總統曾經考慮動用核武器報復朝鮮,但事後雙方並未再進一步發生武裝衝突。

但被擊落的飛機並不是預警機!而是美軍“屏障”部隊所使用的偵察機。很多軍事專家的確搞錯了!

先說說EC-121 然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EC-121本身是帶有一部型號是AN/APS-95的機載搜索雷達和一部AN/APS-103測高雷達,更有迷惑性的是EC-121的名字“Warning Star”,翻譯過來叫做“警戒星”似乎就有了很強的預警機的特性。然並卵——這貨不是預警機。它的用途是用來監視冷戰期間從蘇聯發射的彈道導彈和起飛的戰略轟炸機。它們載服役期間常年載太平洋航線和大西洋航線上值班飛行。

海軍的EC-121被擊落後美國的公報方面宣稱:“該偵察機已在該地區公海上方沿例行軌道執行了多次飛行任務,該機指揮員奉命保持距朝鮮海岸50海里以外飛行,一切證據表明該飛機一直遠離朝鮮宣佈的領空,因此,朝鮮的襲擊是非法的,是一種挑釁行為。”

相應地,該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和輿論界一片譁然,國會內要求報復的呼聲很高。根據政府內部出現的各種反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認真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針對朝鮮進行報復性襲擊,二是配備戰鬥護航飛機繼續EC-121偵察飛行。

這裡從回答問題的角度來說——記住EC-121這貨是偵察機

大家理解很亂的原因是美國自己在E字頭軍用飛機的用途上做的很晦澀。讓人很難單獨通過E字頭區分飛機的真實用不,不像F字頭就是戰鬥機A字頭就是攻擊機C字頭就是運輸機這麼好分辨。E字頭在美軍的作戰分類中叫做電子戰飛機,凡是通過電子手段執行任務的都是E字頭。例如E-2 E-3 E-8 EA-6 EF-18等等這些都是用途不同的飛機。如果細化預警機美軍正式的說法叫做“Air Early Warning”簡稱就是AEW,但AEW下面的一個小分支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AEW&C)才是我們通常情況下所說的“預警機”,Air Early Warning的意思是空中早期預警,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翻譯過來是空中早期預警管制機。它們的區別是AEW可以探測和識別目標,並通過數據鏈路將目標信息發往地面上的空中管制中心,由地面空中管制中心進行空中管制指令的下達。而AEW&C則是直接可以在同一架飛機上完成預警和空中管制功能。AEW&C才是真正空軍作戰的指揮部。

以美國為例

AEW&C就僅僅有4個型號:E-3、E-10、P-3AEW&C、EC-130V,還有一個Boeing 737 AEW&C是波音公司自己生產用作出口的型號。

上圖的E-3A才是真正的預警機。

以E-3為例,1991年新鮮出產,緊緊經歷波斯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雷達監測範圍達到650公里以上遠遠在目前空空/地空導彈射程之外。

美國海軍的AEW&C型號是E-2經過升級的E2-C加裝了簡單的空中管制系統,但其數據鏈同步的發回所在航母,由航母的作戰中心進行空中管制指令的發佈,從理論上說E-2C不能完全具備AEW&C特性,更像一個指揮信號的中繼器。

題主所提的“預警機從未被擊落的奧秘是什麼?”,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戰爭都是不對稱戰爭和反恐戰爭,擊落預警機需要的是基本上對等的戰力,目前交戰國往往是不對等的。

設想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各個軍事集團的戰爭,那麼AEW&C這類高價值目標一定是會被擊落的。

然並卵的是E-3 E-10這樣的預警機的價值度其實還會低於E-8。

E-8叫做空中指揮機,也就是ACW。想知道空中大腦E-8 就趕緊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我們會在下週專門做一個E-8的專題


軍武數據庫


預警機在歷史上是被擊落過的,只是鮮為人知罷了。

事情是1969年的4月15日發生的,這一天恰逢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生日,所以這一天也是現在朝鮮一年中極為重要的“太陽節”。

正是這一天,一架美國海軍的EC121“預警星”預警/電子偵察機就被朝鮮空軍的米格21雙機編隊用空空導彈擊落,墜毀於朝鮮咸鏡北道的清津市東南方向的日本海上空,31名機組人員無一倖存。

(美國海軍的預警星)

EC121就是美國海軍和空軍最早的預警機,一直服役到70年代被E-3“望樓”預警機和E-2“鷹眼”預警機取代,因為早期雷達下視能力很糟糕,所以EC121很長時間也用來執行電子偵察任務,朝方就是指責EC121是偵察機所以擊落的。

EC121和1968年1月23日的普韋布洛號偵察船(被俘虜)事件,成為冷戰時期朝鮮半島最劍拔弩張的危機事件。

(平壤大同江畔的普韋布洛號)

但是這兩次事件中,美國最後都放棄了武力報復計劃,選擇“忍氣吞聲”,因為當時美軍深陷越戰泥潭,根本無力開闢第二戰線,實際上朝鮮也利用這種國際大環境敢於“亮劍”。

但後來,包括到海灣戰爭和以後多次局部戰爭,預警機都在遠離空戰發生區域的地方活動,這也和大型機載雷達具有更好的探測性能有關,而且預警機本身加強了自衛電子偵察和干擾能力。

比如中國最新的空警500預警機,機身後部有一個和海軍的高新8號電子偵察機一樣的長條形電子偵察天線,就是這樣的用途,可以提前預警敵方地面雷達或者戰鬥機雷達的鎖定,在被發現後可選擇飛回安全地點或者呼叫戰鬥機保護。

『侃軍情,觀天下,想跟烏龍漲姿勢,就在今日頭條或悟空問答關注我吧!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


跟烏龍漲姿勢


你好,我是迷彩派軍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很多人眼裡,預警機自身機體相對龐大,飛行性能不佳,電子信號強烈,似乎是個非常容易攻擊的目標。然而實際上,預警機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容易遭到攻擊。不說那些性能優異,造價高昂的大型預警指揮機,就用世界上目前產量最大、使用國家最多的美國E-2C預警機來舉例說明吧:

E-2C預警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產量最大、使用國家最多的預警機。

目前,還在服役的E-2C預警機使用的雷達幾乎都是AN/APS-145型,這款雷達在9100米的巡航高度,擁有480公里的預警範圍。這就意味著,在戰時,E-2C預警機可以在距離前線300公里左右的地方巡航,為前線的戰鬥機提供信息。如果想要對E-2C預警機發起打擊,首先需要突破敵方戰鬥機的攔截線,然後高速衝刺至少200公里的距離,才能達到空空導彈的有效射程,對預警機進行攻擊。在這段時間內,除了F-22、殲-20等數款隱形戰鬥機外,其他戰鬥機全程在E-2C預警機的監控之下,E-2C還可以通過地面指揮部調集附近空域的戰鬥機來進行攔截,確保預警機的安全。


俄羅斯的KS-172遠程空空導彈是專門設計,用來打擊預警機這類高價值目標的。

如果覺得這些條件要求過高,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打擊這架飛行在9100米高度的E-2C:使用俄羅斯KS-172、中國新型遠程空空導彈這類有效射程高達300千米以上,專業打擊預警機等高價值目標的遠程空空導彈。使用這種超遠程空空導彈,能夠很大程度降低打擊預警機的難度,只需要突破戰鬥機的攔截,就可以發射空空導彈,對預警機發動打擊。不過,擁有這類空空導彈的國家,數量似乎比擁有隱形戰鬥機的國家還少。

殲-16戰鬥轟炸機攜帶的新型遠程空空導彈,也具備對預警機的打擊能力。

總之,想要對預警機發動一次成功的進攻,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其難度不亞於發動一場中小規模的空中進攻戰役。在世界上,有這個實力組織這種攻勢的空軍並不多。因此,預警機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安全的。


迷彩派軍事


說起預警機實戰未被擊落過,首先對導彈射程的理解,大家都被影視劇和不專業的新聞誤導了。


雖然敵人預警機目標大,老遠就能出現在我們的雷達上,但是隻能幹瞪眼。導彈的實際有效射程大大取決於其發射條件。比如高度6000米高度的飛機打1000米高度的目標,導彈可以打100公里。那麼1000米高度的飛機打6000米高度的目標射程可能只有40公里。

而預警機的飛行高度在8000到10000米之間。如果飛機要攻擊預警機,那麼要保證射程,需要提升高度,提升了高度以後,由於高空空氣稀薄,限制了飛機的機動能力。飛那麼高暴露在敵機和地面防空的視野裡成為了活靶子。

不提高高度的話,按照現在主流空空導彈的射程,打那麼高的目標需要距離敵人預警機30公里左右才夠得到。這麼近的話早已經有無數的空基地基導彈把你打碎了。

而且至今發生過的實戰都是一方碾壓另一方。

大家應該也知道,同樣笨重且沒有防空能力的AC130空中炮艇也從未被擊落過。

同樣的道理,這些特種飛機升空的條件都包括絕對的制空權。

倒是有些戰術可以針對預警機。比如低空飛行隱藏在躁波里。飛至敵預警機下空域發射多發主動彈,或者用光電系統引導紅外彈暗殺預警機。


蛋科夫斯基


預警機為什麼從來沒有被擊落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

首先,全世界擁有預警機的國家屈指可數。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以色列曾經把預警機投到實際作戰當中,而這些國家所面臨的戰場對手,都是沒有預警機,甚至沒有遠程防空體系的國家、所以,擁有預警機的存在是一種單向的絕對優勢,根本沒有辦法撼動。

再者,由於預警機的活動空域一般都會在交戰區的背後200到400公里左右,這使得現在並沒有有效手段可以把空導彈打得這麼遠。還有一點,現代預警機所有的無論是執勤區域還是護航編隊,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所有的預警機的活動空域,都處在相對安全而且能夠掌握全局的位置上,沒有預警機會深入到敵方戰區。並且,預警機一般都會安排2到4架的護航戰鬥機,如果有人想要突襲作戰,首先這些護航機就不會答應。

因此,如果想要幹掉對方預警機最好的手段,還是儘可能的降低敵方被發現概率和打造儘可能長的遠程攻擊武器。當然,你也可以利用地對空導彈,可地對空導彈射程超過400公里幾乎沒有,同時缺乏制導手段。因此,長距離遠程空空導彈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而且如果能夠使用隱身戰鬥機前出到距離預警機100公里左右範圍發生空空導彈,那麼命中的概率則會大範圍的提升。


軍事天地


空中預警機技術已經得到了極大普及,幾乎有實力購買預警機的國家,都能買到,印度、巴基斯坦都買到了預警機,日本、澳大利亞也都依靠波音的技術獲得了預警機。中國的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200都基於自己的技術研發,可以說周邊國家都有預警機了。

那麼預警機為何從未被擊落,這是因為能夠擊落預警機的戰鬥機、空對空導彈沒有到位,比如俄空軍米格31具備擊落預警機的能力,R-37空對空導彈射程超過140公里,專門用於打預警機和遠程轟炸機。目前局部衝突中使用米格31配R-37空對空導彈的機會少之又少,需要俄空軍介入,而且一旦美軍預警機被擊落,那麼衝突肯定就升級了。

在美軍多次開打的局部戰爭中,對方都不具備對E-2C和E-3A實施遠程打擊的能力,而且航母上的戰鬥機群也能夠保護E-2C和E-3A預警機。諸如米格-23、米格-25這樣的戰鬥機,完全無法突破超級大黃蜂、F-15C建立的防線。這就是現代預警機沒有被擊落的原因之一,同時還有預警機還真不好擊落,一般位於至少300公里之外。

從海灣戰爭開始,美軍參與的衝突中都牢牢控制制空權,連F-15E都無法撼動,何況是突破這些戰鬥機群去攻擊預警機。伊拉克空軍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但依然被美軍摧毀,直到目前為止,美軍的制空權都無法撼動,畢竟現在以反恐戰爭為主,要打預警機依然要靠有實力的國家。


軍情瞭望臺


每日點兵為您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1、2、3、4的列舉;拿那些路邊社消息,非得說解放軍擊落過某某某的預警機,更是非常扯淡的。預警機在歷次戰爭中沒有被擊落的原因很簡單,對手水平太爛!別說擊落預警機了,己方戰機有機會起飛都是燒高香了。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預警機計劃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期,但真正投入作戰的預警機是在越南戰爭時期的美國海軍E2艦載預警機,美國空軍真正能夠使用的預警機E3A,則要等到1977年了。但考慮到北越即便由蘇聯和我國的援助,其空軍實力美軍的差距,也實在太大了。在1968年至1972年,美軍停止轟炸越南北方期間,越南空軍得以快速發展,在1972年美軍恢復轟炸時,越軍擁有80架殲5、33架殲6和93架米格21,但到當年10月,越南空軍就損失了2/3的戰機。這還是中國援越高炮部隊玩命保護,且蘇聯送給越南成千上萬的防空導彈的情況下。

而在此之後,預警機參戰的記錄就只有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算是雙方軍事實力相差最小的一次了,得益於以色列空軍對預警機的成熟運用,以色列空軍在那次戰爭中創造了擊落擊傷敘利亞空軍約80架戰機,摧毀19個連的防空導彈,而己方無一損失的戰爭史奇蹟。剩下的甭管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還是2001年開始反恐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雖然都大量使用的預警機,但對方根本就不具備與美軍爭奪制空權的能力,甚至能保住飛機不在戰爭開始的第一時間被摧毀,就已經是萬幸了。在這種情況下,討論預警機沒有被擊落的奧秘,實在沒啥意義。

其實摧毀預警機本身並沒什麼難度,不是大型運輸機的基礎上改的,就是大型客機上改的,只要不像蘇聯國土防空軍那樣,空空導彈打大型客機都只有50%的命中率,打下來並不難。但戰爭從來不是單一的武器裝備之間的對抗,預警機作為現代信息化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場態勢感知平臺和指揮中心,一旦被對方摧毀,就以為己方整個作戰體系的崩塌。同樣,如果你想摧毀對方的預警機,當然要做出把對方的作戰體系打垮的準備,起碼得讓對方的作戰體系達到極限,疲於應付。這種情況只存在於實力接近的兩國空軍。但在二戰之後,這樣實力接近的戰爭,基本都是不會打仗的兩幫人在逗世界人民開心,那些軍隊的素質也根本用不明白預警機這種高大上的玩意。所以,預警機沒有被擊落的案例,在正常不過了。


每日點兵


預警機從未被擊落的奧秘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一直沒有發生真正的強手對決,自從預警機服役之後,其實真正使用到預警機的戰爭並不在,2000年以前,全球裝備預警機的國家非常有限,有預警機參戰的幾次戰爭實際上,並非同等級別的,比如:海灣戰爭時,多國聯軍的空中力量為碾壓式,伊拉克連招架的能力都沒有,還派什麼去打聯軍預警機那?

自海灣戰爭之後,美國一直在強調到不對稱戰爭,阿富汗、伊拉克,那一場仗都是對手無還手之力。也就是說,至今為止,尚沒有發生攻擊預警機的作戰行動。

如果真是大國交戰,美軍對俄軍或我軍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就是另一回事了。當然了,打預警機並不容易。它擁有相當強的探測能力,自身又非常注意安全,不會接近到對方地面防空導彈可以打擊到的距離,也儘可能處於一個有利位置,同時也會有護航戰機,絕對不會處於無掩護的狀態下。現代預警機的探測距離往往在400公里,對於現役戰機往往發現距離大約為300公里,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反應,沒不到200公里時,已方的護航戰鬥機即可應招趕到。

也就是說,如果要攻擊預警機,那麼往往難以隱蔽行蹤,往往在300公里外被發現,200公里左右被遇到對方的攔截。除了硬闖之外,只有二招可以辦到,一是讓對方的發現晚一點,比如:殲20隱身戰機,它可以接近到距離預警機僅幾十公里的地方才能被發現,這個距離足夠發射導背景了。二是,讓空對空導彈的射程遠一點,不待對方的護航戰機攔截,已經發射導彈,可以擊落預警機了。

無論是硬闖,有戰術運氣的機會外,其它這二招,也只有中俄這個兩國家有能力擁有,這就是大國與小國的區別。


麥田軍事觀察


預警機是什麼?

(美國E2C鷹眼預警機)

是集空中預警、指揮、控制、通信和電子戰等功能於一身的空中移動雷達站和指揮中心。它的出動,周邊會有一大群聽它指揮的作戰機群。



(俄羅斯A50預警機)

預警機不是不能打,而是它躲得遠遠的,而由它指揮作戰的飛機均屬於世界一流,整體電子戰能力超強。一般國家打不了。能夠打的國家沒對它開過火。


(中國.空警2000預警機)

作個形象比喻;一群最擅長打架的打手集體出動,由一個師爺殿後指揮,此師爺不僅耳聰目明,還善於躲閃騰挪,能指揮它的打手們先發制人打暈打趴對手,師爺自然能毫髮無損。

這個師爺,就是預警機。要揍這個師爺,只有具備同等或相近能力的其它師爺團隊有機會。

迄今為止,世界僅有的幾個師爺團隊.(北約,東亞小北約、中俄印、還有以色列)英雄惜英雄,它們之間誰也沒有當面較量過。所以師爺們還沒捱過揍。

題歸正說;預警機一般在300公里開外活動,要想攻擊它,必須擁有類似S400凱旋之類遠程防空導彈;擁有類似霹靂21遠程空空導彈,或擁有可近身突襲的第五代隱身戰機。否則,預警機會繼續安然無恙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