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的高中和大學歷史書上都不提及五胡亂華?

雞兒飄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五胡是哪五胡?

匈奴、鮮卑、羯、羌、氐。

匈奴和鮮卑先後滅亡,但也有很多被溶血混入漢族。

羯族則被殺絕。

而羌、氐其實還是存在的。

就是因為這些民族除了羯族以外,並沒有徹底消失,所以不能隨便說。

因為五胡亂華本質就是北方民族之間仇殺,導致人口大量減少。

將五胡亂華,必然會引起今天學生出於民族的義憤。

以羯族為例,雖然殺了無數漢人,但最終也被漢人殺得流血成河。

這種民族仇殺,在當年看來很正常。那個年代,完全是叢林法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然而,今天來看,介紹這種事情可能會造成民族仇恨,自然就不鼓勵了。

《殺胡令》:

諸胡逆亂中原 已數十年 今我誅之

若能共討者 可遣軍來也

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 殺我百姓 奪我祖廟 今特此討伐

犯我大漢者死 殺我大漢子民者死

殺盡天下諸胡 匡復漢家基業

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

冉閔不才受命於天道

特以此兆告天下!


薩沙


首先看看五胡亂華有多亂!

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國家達五六十個之多,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建立者也不限於胡人,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北魏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再看看五胡亂華有多殘酷!

政治上的不穩定,必然導致頻繁的戰爭。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自304年氐族及匈奴族叛亂開始至439年北魏滅北涼持續130年之久。”恆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趙,死於亂麻,於是民生耗減,且將大半”。

這種毀滅性戰爭的結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加上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使得“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貧民起義層出不窮。

時間短,135年間幾十個所謂政權建立,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是很短的時間,如何在歷史課本用簡短的文字把這段歷史講述清除,是個問題。政權之間的戰爭沒有什麼道義可言,只是為了爭奪和保住自己,如何描述這些戰爭,也是個問題。無窮無盡的民族仇殺,帶給人們的是血和淚,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盧旺達大屠殺,五胡亂華時期的屠殺不下於此,這些屠殺如何描述也是問題。再者,五胡雖然是少數民族,但為了入主中原,表明自己是正統,採用各種手段,到後來失去了自己的特點,反倒把自己搞沒了,五胡現在除了少量的羌族以為,都已不存在,融入漢族之中,書中寫這段歷史,可能又會引起南方和北方誰能真正代表漢人的爭論。

綜上所述,高中和大學課本沒有講這段歷史,只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業才有所提及。


萊駒為右


五胡亂華是中國一段很殘酷很黑暗的歷史。但歷史就是歷史,應該正視。

中學教材容量有限,中學生理解力也差一些,沒有這段歷史容易理解。但大學教材按理是應該有的。

有人說,教材沒有這段歷史,是因為牽涉到民族問題,怕影響當下的民族團結。這是一種糊塗觀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偉大民族。但中華民族的融合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幾乎各個民族之間都發生過爭鬥,有的還是非常激烈的長時間的爭鬥。這是歷史事實,是無法抹殺的。我們即不能因為過去的爭鬥而否定今天的融合。同樣,也不能因為今天的融合而否定過去的爭鬥。在這個過程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只能歷史地去評判,而決不能用今天的觀點取代歷史,從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現在網上出現否定歷史英雄人物,為漢奸賣國賊抹白的現象,其根源就在這裡。值得全民警惕。

歡迎點評。


WM曉奇


歷史教材講不講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進入中原北方,並建立自己政權的歷史,以及是否將這段時期的史事命名為“五胡亂華”,其實根本就是兩件事。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歷史上冊》

,就在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一章中,提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所言者即是五胡十六國相關的各種歷史。

除此以外,我們再以大學的歷史教材為例。目前全國各大高校較為通行的古代史教材是朱紹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其中就在中冊的第九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和民族大融合》部分,非常詳細地講述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進入北方中原的過程,以及各自建國的歷史。

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的歷史教材,都沒有迴避這一段時期的歷史。很多人意難平的地方,大概就是教材沒有把這段歷史命名為“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最早是晚清從日本引進的歷史教科書的命名法。例如,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的《支那史》(1888)、桑原騭藏的《支那史要》(1902)等等,都提到了“五胡亂華”的歷史,“漢入寇,入洛陽。晉之宗師,皆為所擒。弒懷帝,殺愍帝,滅西晉”等等,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負面的定性,並且迅速被當時想要推翻清朝的漢民族主義者所採納。

19-20世紀的漢民族主義者一度的主張是,建立一個以漢地中原十八省為中心的國家,摒棄所有少數民族生活的邊疆地區。因此,歷史書自然要以盡力塑造少數民族的負面歷史為核心要義。這就是當時的人們接受“五胡亂華”提分的本質原因所在。

然而,這種主張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中國喪失大量領土的合法性。因此,辛亥革命以後,漢民族主義者們改口宣傳“五族共和”。在這種背景下,“五胡亂華”的提法就顯得很有問題了。於是,民國時期的歷史書多強調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不將這段歷史命名為“五胡亂華”,其原因大概與一百年前的理由並無二致。


HuiNanHistory


答:做一件事兒,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麼?然後就是條件。這個兩個角度搞清楚了,就不難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學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鑑,為後世之師”。“五胡亂華”史稱為“永嘉之亂”,他是有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引起,南匈奴入侵西晉王朝於永嘉年間,西晉王朝的統治階層幾乎全盤覆沒,後續相加共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參與此次中原混亂。中原文明受到受到嚴重破壞,人口銳減。部分百姓逃往江南,百姓與士官文人南遷,也間接使中原文明向江南傳播。中原文明的第一次“衣冠南渡”就是這樣發生。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一、國家必須團結,分裂容易被各個擊破。二、國家要有危機意識。三、落後就會捱打。這段歷史的客觀原因,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中國大陸氣象變遷時發現,這段時期和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史上最亂也最受少數民族侵擾的時期),北方草原出現乾旱,致使北方遊牧民族為了生存,強力南遷。這個事件要表達目的,是很清晰明瞭的,其他歷史事件也都可以說明此道理。書寫這段歷史也是有困難的,當時的統治階層幾乎是全部覆沒。地面上發生的事情,少數民族歷史也很少記錄,漢族記錄的也是間接記錄。民間記錄的大部分都是書寫這段歷史,人民經受煉獄般的苦難,北方漢族人口銳減十之有九。真實記錄全面反映這段歷史的資料資料很少,這也是書寫方面的困難,後世寫多了容易失真。當然不排除痛苦的過去,人人都不太願意回憶。另需要說明的是,入侵的少數民族後來也都是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現北方漢族人身上基本都或多或少含有少數民族血統。“五胡亂華”的說法,現在看,有點偏頗,這是站在當時狹隘的以中原文明代表華夏文明的叫法,使用“永嘉之亂”或許會更好些。當時受佔領的北方漢族能夠保留下來一些,我們也一定不能忘了當時的一個岳飛式的英雄--冉閔,如果沒有他,北方漢族當時能不能剩下1/10都不好說了。這段歷史時期的廝殺非常的血腥殘酷,這裡就不提了。既然說到這個問題,想額外多說一句,無數煉獄般的歷史案例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做到團結、穩定,興國安邦,此為重中之重!!


秦椒夜雨


五胡亂華毫無疑問是一段很殘酷的歷史,但我們不能因為它殘酷而選擇遺忘,歷史就是歷史,已經發生了的事沒有什麼好否認和遺忘的!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融合而成偉大民族。但中華民族的融合肯定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之間都肯定發生過爭鬥,有的爭鬥甚至持續時間非常長,過程非常激烈。這是歷史事實,是無法抹殺的。我們即不能因為過去的爭鬥而否定今天的融合。同樣,也不能因為今天的融合而否定過去的爭鬥。

首先來看看五胡亂華到底是怎麼回事:

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之後,在晉室分裂,國力空虛,軍事力量迅速衰退的情況下。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先後在中原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強弱不等的五十多個政權,建立者漢人胡人都有,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再看看五胡亂華具體有多殘酷! 政權的更迭,頻繁的戰爭,最痛苦的自然都是人民。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自304年氐族及匈奴族叛亂開始至439年北魏滅北涼,這130年戰爭就沒有停歇過。“恆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趙,死於亂麻,於是民生耗減,且將大半”。


這種持續性、毀滅性的戰爭的結果,便是人無寸 糧可食以至於“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加上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使得“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 而當時胡人對漢族人視之為“兩腳羊”

《資治通鑑·晉紀七》“方掠洛中官私奴婢萬餘人而西。軍中乏食,殺人雜牛馬肉食之。”

《晉書·列傳第二十九》“於是數十萬眾,勒以騎圍而射之,相踐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餘萬。王彌弟璋焚其餘眾,並食之。”


為什麼高中課本上沒有具體描述五胡亂華

在這短短的135年間建立交替了幾十個所謂政權,如何在歷史課本用簡短的文字把這段歷史講清楚自然是個難題。而政權之間、民族之間的戰爭沒有絲毫道義可言,只是為了爭奪和延續,如何描述這些戰爭,也是個問題。無窮無盡的民族仇殺,帶給人們的是血和淚。而現在畢竟我們已經融為一個大民族。曾經五胡等少數民族,為了入主中原,採用了各種手段,到後來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點,五胡現在除了少量的羌族以外,基本都融入漢族之中,書中寫這段歷史,可能又會引起南方和北方誰能真正代表漢人的爭論。

綜上所述,很容易的出為什麼高中課本上沒有描述五胡亂華這段歷史!

我自繆談笑歷史間,可是看到有的歷史卻也笑不出來,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何況人乎?


談笑歷史間


五胡亂華是古人造的一個詞,不過今天在比較正規的出版物裡不提,在比較嚴謹的學術著作也很少用這個提法。但在發洩情緒的小說、網文裡很流行。中學、大學的歷史書上,不是不提這個事情,只是不用這個說法罷了。

從嚴謹的角度來說,那個時代出來混的不只五胡,被亂的也不只有華。所以所謂五胡亂華的概括,就很不嚴謹。


不過,五胡亂華之說,比不嚴謹更壞的是,製造胡漢對立,用歷史來強化這種對立,忽視了天下大亂,無人能免,殺來殺去,大家都是受害者,看這段歷史,不是去看你家比我家多殺一個人,我家比你家少殺一個人,就好像我家比你家混得更好,你家比我家混得更慘,所以當年的賬沒了,我們應該繼續互相傷害!如果是這樣看歷史,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中國人看歷史,從來不缺少激情,但激情在歷史中就是魔鬼,讀史真正的價值是要從歷史中理性地反思自己!常言道“讀史使人明智”,但如果不是理性的反思歷史,而是快意思仇式的江湖讀史法,那就是“讀史使人瘋狂”了!


“五胡亂華”的這個說法,帶有強烈的預先設定好了的立場,是站在中原漢人角度,去指責西晉末年的各族之間戰亂和仇殺:


“我是無辜的,是他們都是壞人!”


這純粹是古代文人們不反思自己的問題,而把天下大亂的原因,甩鍋給“胡人”的下三濫的手法。

西晉末年先是八王之亂,搞得軍閥混戰,流民四起,民不聊生,動盪不安。整個過程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都是受害者,西晉的貪官汙吏的腐朽統治,不但欺負漢族人民,也欺負胡人,橫徵暴斂,賣兒賣女,所在多有。

因為西晉的腐朽統治搞亂了中原,才激起了內遷匈奴人的造反,才給了其他的胡人趁勢造反的機會,要知道八王之亂的內鬥,才是天下大亂的真正原因,“華”已經“亂”了,才造成了“五胡”在中原的橫行!

那個時代,是中華民族的最災難深重的時代,本來應該好好反省,找出原因,避免再來一場這樣的浩劫。但是事情過了以後,當年製造八王之亂的士族們,不但不好好反思自己驕奢淫逸,爭權奪利搞亂了天下的惡劣行徑,反而避重就輕地把天下大亂的鍋甩給人家“五胡”就算了事了。

無恥啊,無恥!


今天,真正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人,不應該再被這些情緒化的東西所左右,而應該好好反思,找出那些造成了人間慘劇的歷史原因,直面自己的缺點,找到改正的辦法,而不是老想著甩鍋給別人!


只愛潘多拉


首先,這段歷史本來就比較雜亂,涉及到的王朝比較多,帝王更是多如牛毛,史學界尚且沒有更多相關的研究,更別說一般的沒有專業治史能力的高中大學生了,而且這段歷史所涉及的民族眾多,地域也非常雜,史學界尚且不能做出準確的一個界定,更加沒有辦法讓學生去學習不確定的知識。

另外的重要原因則是民族融合的當代如果還是以歧視的態度來對待那一段少數民族進去中原的歷史的話,對於現在的民族政策是嚴重不利的,對於學生的民族關係心理也有極大的負面作用。



這段歷史的複雜性我截取一段大家感受感受: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繼春秋戰國後又一次大分裂時期。從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這一期間,中國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十六國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


不空色


所以,歷史還是不去追究的為好。過去了就忘記它吧!回顧會弊大於利的。無論是千年前漢族與五胡等諸族的矛盾還是近百年來漢族與大和族、大韓族、京族及俄羅斯人(其國有150多個民族,與漢族發生矛盾的也不知是他們中的哪一個或幾個民族)的矛盾,也不宜多去追究,糾纏過去又能咋樣,他們能賠償漢人?那七仟億錢爭倍款都主動一筆勾銷免了人家的義務了,追究人傢什麼?就是想時不時聽人家內疚地說聲對不起我祖上曾傷害過你們先人。有什麼用呢?還不如討要那筆鉅額(至今連本帶息超過一億億即一兆元)有意義。不然,為了這一大筆債權債務,兩大民族終會有一場大戰來了結的。


烏蘭朵娜仁


剛才簡單翻了翻中國古代史,題主說的不準確。書中魏晉南北朝裡面,其實提到了這事,不過換了一名目,叫少數民族內遷,少數民族後面備註,舊史稱五胡。大學和高中課本不太一樣,雖然都是強調內遷融合,但大學並沒有迴避民族仇殺,並分析因果

從摘錄的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教科書有意識的在淡化民族矛盾,強化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這種階級矛盾。這樣做的好處很顯然,是在促進民族融合

書中後續部分也秉持融合觀點,比如批判了前趙的胡漢分制,認為冉閔奪權引發的民族仇殺是胡漢分治體系惡因結果

肯定了苻堅取消胡漢分治,讚揚了北朝高歡對胡漢矛盾的調和作用等

歷史書後續幾個朝代說明,和講兩晉是一個路子,比如宋金元之爭中,迴避了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話題;清末強調列強入侵,迴避了左宗棠某些功績……

總之,民族融合是主導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