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內拍了那麼多抗日神劇,卻很少看到抗美、對印、對越作戰題材的影視劇?

口含香蕉手握簫


首先是為了過審,其次是為了收視率。

目前在我國有兩種劇最容易過審,宮鬥劇、抗日劇,其他歷史劇都要慎重,這是有原因的。

宮鬥劇是因為披著古裝和歷史劇外衣的言情劇,人畜無害,不會出大錯;抗日劇是因為我們和倭寇仇深似海,全民抗日,也不會出大錯;其他的歷史劇一不小心就被斃了,比如《走向共和》、《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以及眾多從未面世就胎死腹中的影視劇。

收視率最高的也是這兩種劇,投資方對電視劇觀眾群體的分析很到位,知道把持家中電視遙控器的群體,一個是大爺大媽;一個是女人們,而大爺大媽最喜歡看抗日劇,看手撕鬼子;女人們最喜歡看女人宮鬥,狗血劇情,至於是否符合史實和邏輯,是沒必要考慮的。

抗美、對印、對越的戰爭,無論持續時間、規模、影響力,都很難和日本侵華戰爭相比,而且戰爭形勢和性質更復雜,我們更多不是在本土抗戰,而是走出國門打仗,這涉及到與美國、印度和越南之間的複雜國際關係,題材十分敏感,所以廣電總局是不會輕易放開的。

美國就不一樣,二戰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都拍了不少,越戰題材影視劇拍的因很多,一方面代表了美國民間對越戰的反思;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票房和收視率。

其實在上世紀50、60年代,我國拍攝了不少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

《上甘嶺》(真實戰役)、《英雄兒女》(英雄王成的故事)、《奇襲》、《奇襲白虎團》(不是同一部)、 《斬斷魔爪》(間諜戰)、《前方來信》、《三八線上》、《烽火列車》(軍事後勤)、《鐵道衛士》(軍事後勤+間諜戰)、《英雄坦克手》(裝甲戰)、《激戰無名川》(真實戰役)、《碧海紅波》(雷達兵+間諜戰)、《長空雄鷹》(空戰)等等。

後來由於各種因素,這個題材不能拍影視劇了,只能在歷史劇或軍事劇中一筆帶過。

2000年,李前寬、肖桂雲導演,古月、孔祥玉等主演了30集電視劇《抗美援朝》,但遺憾的是,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正劇,迄今沒能在任何一家電視臺播放;

2016年,夢繼執導,張國強、王挺等主演的戰爭史詩劇《三八線》在雲南都市頻道首播,目前各大網絡主流媒體均可觀看,推薦大家不妨一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奇襲》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志願軍偵察排長楊育才率領一支小分隊,勇猛穿插敵後幾十公里,一舉端掉南朝鮮軍“白虎團”團部,打死打傷軍官幾十人,並且繳獲了該團團旗,筆者要是沒有記錯的話,這面旗幟現在應該保存在軍事博物館。



《英雄兒女》裡王成的“向我開炮”、《鐵血大動脈》描寫志願軍後勤戰線上的戰鬥、《上甘嶺》裡一個蘋果的故事,以及《打擊侵略者》等黑白電影,這都是描寫抗美援朝時的影視作品,但時期都較早。都是六十和七十年代的作品,現在的年輕人確實知之不多。

七十年代初中美建交,尼克松訪華,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過分渲染這類題材有些不太合適了。直到近年來有所突破,電影《我的戰爭》、電視劇《三八線》先後上映,但數量並不多,主要是涉及地區較多,很多東西不好把握,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題材在八十年代也有過一些,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軍坦克部隊作戰的《鐵甲008》,描寫我軍一輛59式坦克孤車作戰的故事,也是有戰史原型的,東溪之戰,我軍五輛坦克擊毀高平大橋,整整阻擋了越軍一個師的增援。

《高山下的花環》曾經風靡一時,年輕的唐國強還是個小帥哥,“雷軍長”和他隱姓埋名甘當普通戰士的兒子,啞彈的40火箭筒,記憶猶新。



還有《長排山之戰》、《無影偵察隊》、《新兵馬強》等作品,我軍偵察兵與越軍特工鬥智鬥勇的故事很是耐看。九十年代中越關係回暖,這類片子基本不見了,這兩年有個《芳華》,嚴格意義上也不算戰爭片,無非有幾分鐘戰鬥鏡頭而已。

對印邊境反擊戰的片子真心沒看過,究其原因,還是我國的電影電視審查制度比較嚴格,而抗日神劇的確過審容易,這就非我等草民所能討論和解決的了。



只是希望,廣電總局對抗日神劇的把關再嚴一些,同時能夠湧現一批其它時期的戰爭影視來,讓軍事愛好者一飽眼福。

都別怕暴露年齡,你們還記得什麼戰爭片子,拿出來一起回憶回憶。


度度狼gg


抗日神劇為何那麼多,對美對印對越影視題材不多,是因為多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中日戰爭是全面戰爭,戰爭涉及大部分中國領土,延續十幾年,這客觀上提供了大量創作素材,可發揮空間很大,

第二,中日戰爭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當今世界的國際秩序就是二戰確立的結果,比如聯合國的成立,中國屬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日本德國仍舊屬於戰敗國,各個主要戰勝國還會舉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活動,這從國際大環境上有利於拍攝抗日題材的影視劇,拍攝歸拍攝,中日照樣做生意,對外交關係沒啥影響,

同樣,因為缺乏大的時代背景,假設現在拍攝對美印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會造成外交和商務關係的敏感,

第三,中國對美,印,越的戰爭屬於局部戰爭,延續時間短,戰爭發生在邊境或者國外,這客觀上不利於影視創作的發揮,對美印越的戰爭過程可以說非常明確,就那幾次主要戰鬥,而且戰鬥過程大部分國人都很瞭解,難不成為了影視創作編造一個不存在的事件?同時戰爭發生在邊境地區和國外地區也不利於劇情的發展,中日戰爭裡什麼場面都有,可以說是生活百態,有舞會,有集市,有城市,有農村,難不成在中印邊界地區發生一場情感糾葛?那個地區至今還交通不便,人跡罕至,

所以說,在戰爭題材影視劇,中日戰爭是最好的選擇,其他戰爭很少涉及,


萬事皆空70


國內近十幾年來拍了很多被稱為神劇的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光怪陸離,各種奇葩,只要打開電視機,無論轉到哪個臺,幾乎都被神劇霸屏,蔚為壯觀,而這些神劇,許多嚴重脫離歷史,違背邏輯,甚至違反常識,侮辱觀眾的智商。拍了這麼多神劇固然因為過審容易,也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取向,進而激發民族自豪感,畢竟很多人年少時都有對著地球儀揮拳的衝動,並在臆想中保家衛國,殺敵立功。

但是這些神劇裡的故事大多數都是虛構的,經不起推敲的,其實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多場戰爭,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英雄輩出,都很值得宣揚,但是卻很少有製成影視劇。

很多人列出的相關題材的影視劇,要麼拍攝時間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年代,技術落後,且現如今想看也不容易了。要麼只是作為歷史背景稍稍提及,並不會以此展開故事。

至於所謂人種不同演員不好找,這就是偽命題了,首先,抗美援朝,主要作戰對象是南韓李承晚偽軍,韓國拍了很多相關題材的電影,也很少出現歐美人的形象。第二、對印作戰,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本身就和他們很像,第三、對越自衛反擊戰,廣西、雲南邊境地區邊民跟他們長得相像不說,甚至語言相通。

至於這種題材影視劇少見,大概是不讓拍吧。





口含香蕉手握簫


主要是演員不好找。

日本人和中國同宗同源,隨便找個中國人嘴裡說句八格就像日本人。

美國人印度人越南人辨識度太高,你得去美國印度越南找,人家一聽拍電影還是本國輸了肯定不會去拍啊,不然回國怎麼交代啊?

換句話說喊我去美國演個中國丑角我也不會去啊,多沒面子啊!



小廟居士


我推薦幾部吧!

抗美援朝題材:英雄兒女 上甘嶺 打擊侵略者 奇襲 飛虎 神龍車隊 鐵血大動脈 英雄坦克手 激戰無名川 三八線上 三八線(電視劇) 血染的金達萊 長空比翼

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閃電行動 新兵馬強 自豪吧,母親 蛇谷奇兵 鐵甲008 無影特攻隊

凱旋在子夜(電視劇) 高山下的花環 長排山之戰 陸軍見習官 黑豹行動

對印對蘇反擊戰題材的非常少,我都沒有看過。


血染戰旗紅


因為抗日神劇有其特殊的生存環境,所以一直佔據著較大的電視劇收視空間……。


六十年代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過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如由八一廠著名演員張勇手主演的《奇襲》;由董存瑞扮演者張良飾演男一號的《打擊侵略者》;由著名演員劉世龍飾演(王成)的《英雄兒女》,以及《長空比翼》、《奇襲武陵橋》、《英雄坦克手》等影片。一九六二年的中印邊境作戰記得只又一部紀錄片;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中越戰爭也產生了一批相應題材的影片,如朱琳、石兆琪主演的《凱旋在子夜》、蓋克、呂曉禾主演《高山下的花環》,以及《閃電行動》、《鐵甲008》、《蛇谷奇兵》、《雷場相思樹》、《長排山之戰》、《自豪吧!母親》等。一九八七年七月,一部記述中越兩山作戰的三集電視劇《軍魂》現身電視屏幕。該劇著重記述了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發生在中越邊境慘烈的老山松毛嶺大戰。此戰是越軍較大規模的一次進攻作戰:越軍以六個團的兵力,編組成營團級輪番發起集團式衝鋒。陣地上越軍屍橫遍野,到處是被炮火撕碎的越軍軀體和殘肢斷臂。陣地前越軍完整的屍身就達三千七百多具……。

為該劇擔任軍事顧問的是曾指揮部隊收復老山的原昆明軍區十四軍四十師師長劉昌友、政委陳培忠。由於該劇播出後深受觀眾好評,因而獲得了一九八八年第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單劇本”獎第一名。


Mrttlzz99


有的,其中不少還是經典呢。下面就給大家舉幾部反映這方面題材的電影,看看大家有沒有看過。

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作品最著名的就是《英雄兒女》了,我志願軍英雄王成這句“向我開炮”震撼天地的豪言壯語,今天仍是網絡常見到的用語。而《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傳唱至今。據說,《上甘嶺》導演拿到主題曲後,感嘆地對此曲作者劉熾說,若干年後,可能沒有人會記得曾有過一部電影《上甘嶺》,但《我的祖國》這首歌卻會永遠傳唱!

《高山下的花環》是反映對越自衛還擊的著名作品。而當年票房最高的則是《閃電行動》,這部反映我特種部隊深入敵後作戰的電影,將我軍的英勇無畏以及軍人熱血兄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近期播出的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則是《三八線》,忠實地反映了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艱苦卓越的貢獻,值得大家看一看的。


50後男人


國內之所以抗日神劇多而對印,對美,對越,對印作戰的影響劇少,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跟風效應!

我發現國內影視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只要一部影視劇的創造或取得空前成功後,同類型的作品便會鋪天蓋地,蜂擁而上。特別是亮劍大火後,開始說是引發了抗日影視題材作品的大熱!

而這一切的原因,也許是跟風者蹭熱度心理在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溢出風險效應最小的情況下,通過短,平,快的方式使利潤最大化!

也許正是這一陋習,是我國現階段鮮有經典影視作品問世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感覺也是相當深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山下的花環》《甲午風雲》,以及《上甘嶺》這樣的影視作品,《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等老的影視作品,觀看過後不僅深深的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反而至今仍是記憶猶新。

而現在的清宮劇或是抗日神劇等一些題材的影視作品,即使看過以後,在記憶中存留片刻便消失了。

而戰爭題材的抗日神劇之所以能流行一時,這也是和國家強大以後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提高有一定關係的,畢竟日本在我們的百年國恥中扮演了太多負面的角色,給我們造成了太多的傷害!

然而抗日神劇這種不嚴肅,不尊重歷史事實的表現手法,以及越來越呈現出來的喜劇化的形式,不僅沒有對我們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在發揮著誤導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坑人不淺來形容"!

二:我們之所以很少有抗美題材的影視作品,這也許是和我們的精英階層喜歡移民美國有關係,他們也許害怕將來移民美國後,會遭到情報機構的調查!

三:而印度和越南都是我們的鄰居,天天整些雙方打打殺殺的影視作品也是種很無聊或是沒有意思的事情,也許我們現在拍部62年大勝印度的戰爭片,恐怕整個印度都將會此瘋狂和崩潰的,畢竟印度也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民族!


相忘江湖71941665


歷史隨時代而變遷,不同的社會時期,人們以選擇那些更加符合當前審美的歷史劇。

抗戰神劇為什麼有市場?因為抗日戰爭牽涉全民族的情感

我覺得可以先說一下為什麼當前抗日神劇那麼多?從社會層面上來說,抗日戰爭是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痛。抗日戰爭關聯的是整個中華民族,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屹立在現代世界之林,一掃近代屈辱捱打局面的決定性勝利。

抗戰劇難以逾越的高峰《亮劍》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抗日戰爭之後,

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日本人沒有很好的反省自己的戰爭責任,這就導致抗日戰爭已經過去80多年了,抗戰仍舊沒有成為歷史,仍舊是中日兩個民族之間巨大的矛盾隔閡。

反觀歐洲國家,由於德國反省戰爭徹底,歐洲國家所拍攝的二戰劇已經不太容易引起當代人敏感的神經(除了原則性的立場,比如讚揚希特勒是偉大的。但凡有這種觀點,會遭到包括德國人在內的一致抗議)。

可怕的抗日神劇

在日本官方(這裡面我想把日本政府和老百姓區分開)沒有徹底反省自己的罪責之前,中國人應該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但是,正如很多人批判過的,抗日神劇的出現其實是在歪曲歷史,抹殺整個中華民族為了保衛國家所做出的艱苦的犧牲和努力。

抗日神劇多,還有一個原因是它有市場,拍攝它更保險。現在中國影視圈的資本、熱錢往往都是逐利而動,當大家知道了抗日神劇有人看,受歡迎,大家就一窩蜂的去拍攝這類的影視劇。

反正這些創作者也沒打算製造精品,只要賺錢就好。這種影視劇也更容易過審,不用擔心胎死腹中。

抗美援朝影視劇此前曾拍攝 但因歷史原因最終未能播出

至於為什麼很少見到抗美、對越、對印題材的影視劇,我認為也應該分開來看。

其實,抗美的影視劇時不時的也拍攝過一些。最著名的應該就是1956年拍攝的《上甘嶺》和1963年拍攝的《英雄兒女》,《英雄兒女》裡面的通訊員王成一句“向我開炮”不知激勵了多少我們我們的父輩人。

後來,2000年央視還投資拍攝了30集的電視連續劇《抗美援朝》。據說這部電視劇的場面非常龐大,我曾閱讀過該劇的劇本(由著名作家張笑天撰寫),其反應的朝鮮、韓國、中、美、蘇聯五國的高層決策非常完備,既有領袖層面的描寫,也有戰爭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的確是一部難得的好劇(當然,因為該劇寫於90年代末,某些地方有點不符合史實)。

根據該劇導演李前寬的回憶,當時拍攝該劇是因為美國悍然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因此需要這部劇來重振我們對美國的仇恨。

但是,正當該劇即將播出的時候,美國出現了“911”恐怖襲擊,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中國沒有播放該劇,從此雪藏至今。

2016年一部名為《三八線》的電視劇上映,這部電視劇我沒有看。不過通過介紹可以發現,主要講述的是在朝鮮前線解放軍士兵的故事。雖然小人物更能貼近觀眾,也更能瞭解戰爭的殘酷,但是無助於讓更多的人瞭解整個抗美援朝的歷史。

至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電視劇,此前在1987年也曾拍攝過一部叫《凱旋在子夜》,此後相關的題材就非常少,至於對印作戰則幾乎沒有。

我認為,之所以大家不去拍相關的電視劇除了大眾關心的比較少(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之外,可能還有歷史原因。比如,中印邊界至今仍舊時有摩擦,因此它還沒有變成歷史問題。當一個事件還沒有變成歷史問題,將它拍成影視劇顯然不合時宜。

由此,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對美、對印和對越的影視劇較少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