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個人每年給公司創造90萬的淨利潤,老闆給每月給6000元工資,這待遇合理嗎?

窩夫小仔


先從錢上來看看這個賬對不對

這個問題裡面有個很關鍵的點:淨利潤。

咱們大家反過來算這筆賬,首先了解兩個公式:淨利潤=利潤總額 - 所得稅;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我們按照25%所得稅來算,我們姑且認為一個公司的營業成本為60%。

這樣可得,利潤總額=120萬,營業收入=444萬。

你一個人一年給公司賣了444萬,公司一年給你7.2萬的工資,這話說出來你信啊?

而且,一個人能給公司一年賣444萬,就算真的遇到了待遇問題,早就應該看出來了吧?

更重要的是,上面還是按照最保守的方式來算的,也就是說淨利潤能佔到營業收入的20%,恐怕很多企業連10%都不到,一般製造業在5%-10%之間。如果淨利潤率只有5%的話,你一年幫公司獲得90萬淨利潤,就意味著一年賣了1800萬。

如果一個人一年給公司帶來1800萬的營業收入,他的個人收入保守也要在50萬以上,要是銷售的話,可能要過百萬。

而如果20%的淨利潤率情況下,員工創造90萬淨利潤,收入也至少在20萬以上。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

我們再從道理上來分析一下

公司肯定首先是個團隊,是個集體,賺出來的錢是大夥分的,雖然老闆可能多分點,但也沒有說老闆富得流油,下屬餓的皮包骨的。這都什麼年代了,哪兒有懷才不遇的?真碰上這樣的老闆,你可以換個地方展翅高飛啊。

很多人就是這樣,在企業裡面總是考慮自己得失,完全忽略了別人的貢獻。之前筆者的公司招銷售,來了一個小姑娘,自稱一年買了1000萬,詳細問下去才知道,她做的是淘寶客服,他們店一年賣了3000萬,她是三個客服之一,所以她一年的銷售業績是1000萬。

帳有這麼算的嗎?合著一個淘寶店十好幾個人什麼都沒做,就三個客服在幹活?

這種連基本價值判斷能力都沒有的人,真不知道是怎麼培養出來的。但是各位要注意,這種意識就意味著自己根本就找不到工作。而縱然找了工作,也會被人擠兌走。

因為在這類人的表述中,天下之大,幹活的就是他自己,這叫什麼?這叫貪功。團隊裡面貪功是大忌。

如果按照正常標準來計算,以其個人切實創造了90萬利潤,那麼綜合起來,一個團隊的總價值創造力可能要幾千萬了,然後其中一個崗位只能拿到7.2萬的年薪,老闆要是能做出這事兒了來,能籠絡住一個每年創造幾千萬價值的團隊?

在任何時代都是要遵守能量守恆的,與其說公司問題,不如檢討下自己,看看自己的數學是不是有問題了。


小言詹詹


按照你的問題,可以分析如下結果。

一、一個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90萬的淨利潤,但老闆每月給員工的工資為6000元,一年下來也就7.2萬。也就是一個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的純利潤為90-7.2=82.8萬,即老闆拿大頭,員工拿零頭。

二、按照這這樣的利潤,規模越大,員工越多,老闆賺的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假設公司有100個員工,每個人一年創造90萬的利潤,那麼老闆一年就可以純賺8280萬。以此類推,1000人的規模,一年就賺8.28億。如果是1萬人多規模,老闆一年賺82.8億,如果是4萬人多規模,老闆一年賺33多個億。這麼看來,只有阿里巴巴這類巨頭才可以。但看人家員工的工資,不是幾千能了事的,所以,從這個規模來說,規模越大,老闆發6000的工資就太少了。

三、從實體企業的實際效益來看,這種假設很難成立。就比如我們公司,員工也就100來人,公司年產值1.5億左右,算下來也就一個員工一年為公司創造的產值為100萬多點,而這100萬里麵包含了所有的成本費用大約65萬,所以一個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的純利潤約為35萬,這還算是高利潤的行業了。而老闆給員工的工資大約4000元。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出,一個拿6000月薪的員工一年給老闆創造90萬的淨利潤,工資拿的少了點。

此外,還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一個拿月薪6000的員工一年為公司創造產值為90萬,這個可以說的過去。這種情況下,老闆給員工月薪6000就是可以的了,比我們公司多出2000的工資。

所以,題目所問在現在生產過剩的年代,一般行業是達不到這種價值創造的。除非是一些高精尖行業和新興產業。


Sir聊HR


這個要分什麼崗位,如果你是依靠個人給公司帶來利潤,那實在是太低了,那就跳槽吧,如果離開公司你創造不了利潤,甚至什麼都不是,那麼還是老實在公司混吧。

舉個例子吧



1.高速收費員 這樣一個人一年收入多少,一個月工資萬兒八千的很正常吧,一個人一年替高速公司收千萬都容易吧。但是你覺得離開高速站他還能創造千萬收入嗎。你要覺得虧,他們不得虧出翔啊。



2.同學所在的一家公司,每年收入8000萬左右,所有員工全年工資不到800萬,扣除其他成本,淨利潤在6000萬左右,不要問為什利潤率高,因為也就電費成本高一點,公司一共120人,這樣平均下來一個人工資才多少,5500元,一個人一年創造利潤多少,50萬,但是他們公司沒有一個覺得有什麼不滿的。因為他們的工作可以被任何人代替,只要按照公司規定,換誰都是這收入。

3.朋友是做嬰幼兒產品銷售單,前年公司年收入800萬小公司,也就是十個人,朋友一個人賣了300多萬的貨物,淨利潤公司至少有60萬,他老闆也就給他開了5000工資而已,提成都沒有兌現,去年朋友要離職,老闆嚇得趕緊工資漲到8000元,提成也發了。

所以,你要是個人為公司創造利潤,而且是離開公司照樣能創造這麼多收入和利潤,那麼還打個毛工啊,創業吧,要是工作性質替代性很高,也就是流水線上的一個螺絲釘,那麼還是老老實實工作吧。


願望石123


個人給公司創造90萬的淨利潤,然後拿到月6000塊的工資,看上去好像不合理。

參考一個例子,平安保險的老總馬明哲,在1988年到2007年的20年間,帶領平安保險從一家總資產5312萬元、13個員工的小企業,發展為一家總資產達到6500多億元,在滬港兩地上市,業務範圍覆蓋保險、銀行、證券、信託的綜合型金融保險集團。

當馬明哲拿到了6600萬的年薪後,網絡上卻是罵聲一片。

大家開罵的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馬明哲,平安保險還是平安保險,也有可能被另外一家國有保險公司取代,但是,一個國企背景的大型保險公司成功,不完全是市場原因,還有其他因素。換掉馬明哲,用張明哲、劉明哲上來,結局可能都會差不多。

這是一種通用邏輯,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通俗。

因為前面有健力寶和四川長虹等好公司,換掉領導者以後,企業步入

衰落的陰影,所以當年罵歸罵,6600萬年薪的事情,還是給辦了。

一個人究竟值多少工資,還得看個人。如果一個能幹的員工,在A公司能創造90萬利潤,到了B公司也能創造90萬利潤。那他不用過多考慮自己的工資。因為一旦工資不合理,其他企業就會來挖角。如果沒其他人來挖角,那工資就是正常的,因為創造利潤的是公司,不是個人。

在市場上,決定工資高低,靠的是個人能力;如果在某些特殊企業,靠身份角色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如果在自己老爸的公司上班,你覺得,應該是靠什麼呢?,


圓創觀點


一個打過工也創業過的人來告訴你。

首先,這當然是不合理的。

你說的這種情況大量出現在銷售崗位和業務崗位中,一個有能耐的業務員往往不止創造90萬的純利,基本上都是過百萬,但是月薪可能還沒你說的這麼高。

不過他們有獎金和公司支持。

公司有一個團隊,8個人,一年給公司帶來了1300萬的純利,這8個人最高的工資是15000,最低的是3800。但是,年底的獎金相當高,老闆拿出來300萬和3套房子當獎金,年終獎是全年工資總和的10-20倍。

這麼看來,這就相當合理了吧。

說句不好聽的,要是能給老闆帶來真金白銀的90萬,他給你固定的7.8萬年收入,老闆自己會抽自己大耳刮子的,再差勁的老闆都不敢這麼幹,當然了,故意擠走人的除外。

我換個方式再分析一下。

按照習慣,一般都是會直接拿出來20-30%的利潤給你個人,再給你5-10%的利潤由你私下分給團隊的,公司留50%作為固定資產攤銷,企業運營成本,其他部門福利和下一個年度的投入或者擴大經營。

這種模式是因為你個人使用了大量的公司資源,你是在一個平臺上才能這麼掙錢,所以你不能分太多,因為公司整個支持部門都為你這錢出過力氣,沒有這些同事也沒你什麼事。

若是獨行俠,就是完全不依靠公司平臺和不消耗公司資源同時又能給公司帶來盈利的那種小老爺,一般情況下會直接四六開,就是企業只佔四成,當然還有二八開,甚至一分不要的情況,同時老闆還會把對方升級為合夥人,直接給股份。

若是不明白這些道理,瞎搞的老闆,極有可能要早早歸位,不僅僅是指那些吃幹抹淨的摳神老闆,也有那些大手大腳不會算賬的老闆。分得太多分得太少,可能結果都一樣,企業都生存不下去。


大C的C


在2013年,14年,15年,16年,我為科裡收入一個月9萬多,一年12月,一年為科裡110萬左右,我一個月,有拿過950元,拿過1500元,拿過2000元左右,拿過3000元,應該是最多的一次加上節假日加班,一個月最多應該拿過3900多元,自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我一個月為科裡收入18萬元左右一年也就是220萬,一個月才發5000元左右,其實我只能想說在這個人才倍出的年代,用自己的知識去掙錢的,反而你拿到的薪籌是最少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家長為什麼會逼著我們去上學,學習知識.現在只能用安撫自己的話來說,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 的事。今後你可能會碰到很多不知道的 事,也會碰到美好開心不可思議的事。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想要了解 學習。對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的生命。 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成為更出色的人.但是你出色而不代表你就會有錢,看一些某某平臺直播,一場直播下來就是十幾W,你覺得這個社會是付出跟回報是成正比的嘛?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相濡以沫149909354


非常合理。

首先你給公司創造90萬利潤是在公司的平臺上,在用公司的資源以及用公司名義的基礎上產生的!不是你單純個人能力的體現!

你要是不用公司名義,不用公司資源,不用公司平臺。我相信你給公司6000,你拿89萬4千塊公司也是很樂意的!

曹金當時離開德雲社也覺得拿少了!

何偉當時離開德雲社也是因為覺得自己養活了德雲社!

岳雲鵬呢?

他敢走嗎?

他們再紅,也是站在德雲社的舞臺上紅的。

好的相聲演員不少,出名的不多!

舞臺很重要!

按你這樣說餘承東給華為創造了多少利潤?拿了多少工資?可能按比例算下來還不一定有你多呢!有能力的人才很多,能發揮的不多!

平臺很重要!


走過歲月再談夢想


這個命題不存在,是個假命題

身處職場,這個命題是最容易引起共鳴,也最容易引發大家共憤的,但是,事實上這個命題是個偽命題。

1,如果你覺得為公司賺去了90萬,乃至100萬,其實是你在這個平臺上在公司賺了一百萬,不是你賺了一百萬。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我努力了,我一個人工作,就為公司做了這樣大的貢獻。不過,這個想法要不得,因為這個想法放大了自己的努力,忽視了平臺作用。

2,所謂平臺,首先就是平臺資源,這個平臺的資源是綜合性平臺,人財物。其次是平臺影響力,當你代表平臺做這單業務時候,業務層面收到的信息是平臺信息不是你。第三平臺形象,形象作為業務的附加承諾,信譽是平臺的信譽,和你個人無關。

3,你的努力很重要,能夠證明在業務層面你的優秀,能夠證明在平臺你對業務的駕馭,證明你在平臺的價值。為公司努力工作,你應該得到的獎勵也是綜合的,能力的認可,應該還會有獎金,還應該有通報,同時也應該有提級才對。

因此,六千月薪,為公司盈利九十萬,如果是貿易性業務,不算什麼牛逼成就。比如說一個月你簽訂了一個一千萬的訂單,毛利應該在15,這樣能夠賺取150萬毛利,所以事實上這個毛利不高的。但是這裡有資金底墊,物流配合,安裝進度,整體銜接,資質證明,政府驗收等等,必然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這是個系統工程


慕容曉春


這個問題用一個標準就可以判斷是否合理

那就是假如你離開公司這個平臺,還能不能創造這90萬利潤,比如跳去別的企業,或者自己創業,如果能,那說明你有真本事,客戶是任你的人,而不是公司,公司確實虧待你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雅虎中國原CEO周鴻禕離職創辦360,程維離開阿里創辦滴滴,陳向東放棄千萬年薪離開新東方創辦跟誰學。


如果不能,你只是用公司的平臺來做出業績,你離開公司,客戶還是認老東家而不是被你帶走,那麼只能說你把自己擺得太高了。


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幸運52的李詠,離開央視,銷聲匿跡,還有幾人記得。

NBA最前線的劉語熙,考清新的風格和呆萌可愛的氣質吸粉無數,但是跳槽樂視後,也沒有什麼讓人知曉的節目,有人說劉語熙走了就不看最前線了,可是懂球的美女不好找,但是不懂球的可是有的是,黃婷婷、張曼源立馬填補了群眾失去劉語熙的心。


最後一句話,如果公司離了你就轉不下去了,會不會只給你開6000的工資。


悠雲掩月


很多員工都在算自己給公司創造了多少多少利潤,而公司只給了自己很少的工資。

但這種計算方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算法。

首先聲明,我也是打工的,我並不會站在老闆的立場,我只想做一個公正的評判。

好了,言歸正傳。

為什麼這種說自己給公司創造多少利潤的算法是狹隘的呢?

因為你給公司創造的利潤是因為你在這個公司,是因為你有這個舞臺,你出去談業務不是你個人在談,你代表的是公司,你提供的資源也是公司的資源,你獲得的支持也是其它同事給予的配合支持。

你根本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做人要有大局觀,不能太自我呢。

如果你真覺得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每年穩穩的獲得90萬淨利潤,你怎麼可能甘心在公司每個月只拿6000元工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