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會丟嗎?

泉城老徐


這事兒沒有如果。



張作霖在清朝未期就名震大江南北,在幾大軍閥中可以算是第一把交椅。通過二十幾人起家,再經過幾十年的打打殺殺和政治頭腦及手腕,逐漸將東北軍事權、經濟外交權牢牢抓在手中。



在初步掌握東北大權過程中,張作霖的崛起是和日本勢力是分不開的,當時他還有一個日本皇族的私人顧問,也因此得到了日本人的全力支持。由於日本人的幫襯,在短短的十幾年他就掌握東北全境。



但是,張作霖當時只是以利用為目的,當日本人看到張作霖羽翼豐滿並完全掌握東北後,便提出讓他兌現承諾“轉讓管轄權”。而張作霖在在回覆時只說了一句話:“我對你們承諾過嗎?”



當時日本人在東北實力是了不得,不把東北軍和百姓放在眼裡,經常上街滋事,欺行霸市姦淫婦女。一次,幾個日本人喝多了,當街殺了一個東北兵。張作霖聽說後立馬去跟日本人交涉,結果日本人給了5000元。

張作霖更熊氣,回去後立刻給東北軍放假,告訴他們,沒事上街殺日本人玩兒,殺一個有獎,賠他們5000。當晚,東北軍成群結夥拿著頂著火兒的傢伙滿地兒找日本人尋仇。



可是有個敗類把這則消息捅給了日本人,日本人接到消息後,都在家貓著。好算到了後半夜兩個喝高的竄了出來,讓眼紅的東北兵直接整死了。

日本領事跟他交涉時,他更搞笑,也按5000賠,扔了一萬轉身大笑著離開。



當時,在張作霖的經營下,東北相同富有,他有自己的鐵路,機場,港口,戰鬥機,坦克,五十萬東北軍精銳。並在各種公開場合談到日本人的司馬昭之心時,他都霸氣的說:“他日本小銼子算個屁,惹急了老子就削他們”



所以,日本看張作霖是惹不起了,不得不鋌而走險。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一聲巨響,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皇姑屯被炸。他兒子張學良臨危受命的三年後,也就是1931年9.18日,日本武力侵佔瀋陽,最後吞下黑龍江,沒有了張作霖的東北很快全境淪陷!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有人可能認為如果張作霖不死,日本人還真不一定打的進來,但我認為也不一定。



據說日本人可厲害了,幾十個人就能管一個縣,老百姓都賊老實。實在人手不夠就弄些高麗人拎個大棒子當片警,見著違反治安條例的居民就往死了削。



所以,東北那時候丟不丟在日本人手裡,也不一定是老帥死不死的問題,一切都是天意!


驍勇34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認為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肯定“不會丟”,因為都是日本的了,丟啥啊?

很多人談張作霖之死就說是日本人炸死了張作霖。

這句話對了一半,是日本人炸死了張作霖不假,但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盼著張作霖死,當時日本首相,著名的《田中奏摺》作者,田中義一就對關東軍炸死張作霖大發雷霆。

據田中義一的長子田中龍夫(原眾議院議員)說:田中首相接到這一情報時,正在吃飯,不由得摔掉筷子冒出一句:“糟了!”,他非常憤怒地說:“陸軍幹出這種事來,使我們的計劃化為泡影”。

鑑於田中當時在努力逼迫張作霖出賣更多的中國利益,來實現自己“滿蒙分離”的對華政策,並取得了相當理想的初步結果,故而他對關東軍幹掉張作霖表示出了強烈的不滿。

那麼,張作霖在死之前和日本簽了什麼協定,讓田中義一對於張作霖之死如此憤怒?

我們從張作霖的顧問,同時也是日本特務的町野武馬的言論中得到了答案。張作霖死後,町野武馬回到日本,在談到張作霖的死時曾表示關東軍殺死張作霖純粹是嫉妒“滿蒙五鐵路將於七月正式發表公告,這件事為陸軍探知,他們認為如果這件事成功了,就不僅是五條鐵路問題,每條鐵路都附有租借地,所以滿洲就等於是日本的了,日本在滿洲的地位已徹底解決。那樣一來,軍人們就再也沒有建立功勳的機會。”

滿蒙新五路協議為什麼這麼關鍵?

這個協約規定:由日本政府承包修建下列五條鐵路:自敦化經老頭溝至圖們江線;長春至大賚線;吉林至五常線;洮南至索倫線;延吉至海林線。

張作霖出賣給日本的“滿蒙新五路”權益,其影響之大,後果之嚴重可以說是不可估量的。

日本一向重視控制交通權在國防以及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但“滿鐵”所控制的鐵路線多以經濟為目的,缺少循環線路,不利於戰時動員及軍需物品的搬運。

為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確立了以軍事為目的建設滿蒙大循環線的方針。

如果其攫取的“滿蒙新五路”鐵路全部建成,則在東北南部、北部與朝鮮間成為大循環線路,長春至洮南、長春到大賚至洮南為小循環線路。這樣可以四通八達,有利於軍旅及食料運輸的方便,一旦正式發動戰爭,日本軍隊可以從本土迅速增援東北,以長春為中心,“南則把守山海關以防支那軍北上,北則把守齊齊哈爾以阻俄軍南下”,這個如意算盤也是日本迫切索要“滿蒙新五路”的根本原因。而且協定還規定:中國不能將打虎山至通遼的鐵路延長至通遼以北;不能修建開通(今通榆縣的一部分)至扶余的鐵路。

滿鐵社長山本條太郎曾評價張作霖與日本簽訂的《滿蒙新五路協約》說:“這等於(日本)購得了滿洲,所以不必用武力來解決了。”所以,山本在得知張作霖被炸死後,哀嘆“這下子我到滿洲來直至今所謀劃的以及今後準備要做的事情就全成泡影了。”

從《滿蒙新五路協議》簽約過程可以看出,儘管張作霖也知道這次賣國賣的太狠,百般推脫,但是隻要日本方面認真威逼,張作霖總是妥協的一方,如張作霖於5月13日與日方簽署了由日方承建延海、洮索兩條路的合同;15日又由趙鎮以代理交通次長名義與日方簽署敦圖、長大兩條鐵路的修建合同。餘下的吉五線,張作霖則堅持令張作相簽約,但張作相卻拒絕簽約,張作霖便以此為藉口對日方稱:“吉五線留到罷免張作相後再籤”。

假設張作霖沒有被關東軍炸死,那麼張作霖回到瀋陽後必定面臨日方要求全面履行《滿蒙新五路協約》的局面;“如果你不合作,日本軍隊將幫助你的敵人蔣介石!”,日方曾在張作霖推脫時這麼威脅他,張作霖最終也屈服了,而張作霖如果不死,在瀋陽,他不會繼續屈服嗎?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以“皇姑屯的炸彈已將專列裡所有文件全部毀滅,一切都已無根據”為由,拒絕日本要求履行《滿蒙新五路協議》的要求。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更以“東北既已歸中附中央,外交問題由中央處理,鐵路問題東北當局無權過問”為由,將皮球踢給了南京政府。

這也算張作霖死亡帶來的好處吧。


蘭臺



老張他們家我去過,就是現在的瀋陽大帥府,從中西合璧建築的格局就可以看出張作霖此人絕非一般人,他有著極大的睿智和知人善用之大才,筆者認為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絕不可能和其子那樣直接扔給日本人。就算東北亡了,估計也是兩敗俱傷,日本也沒有什麼能力打全面侵華戰爭,那咱下面就試想一下如果張作霖不死發生的情況。


張作霖出身貧寒草莽,是民國活生生的靠雙手及才智混出來的,他適應社會的能力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說,他無論遇到什麼事兒,基本都能從容面對,用他一生的社會經驗一一化解,說老張是“人精”一點不為過,他一步步的從一清二白打造出了一個海陸空俱全的奉軍,從水裡跑的軍艦,到天上飛的戰鬥機,以及地上的硬貨坦克連應有盡有,而且他善於交人,用人,而且用人不疑,唯才是用,雖然在老張的手下有很多混蛋,他們出生綠林鬍子,但也有很多文化名人,“海歸”也有不少,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幹,武能打勝仗,文能管天下,老張注重保持奉系這些人才的平衡。在他當家時代,大家無一不服,所以沒有嚴重的內訌和分裂。唯一的一次郭松齡事件,也是張學良這個敗家子折騰的結果。


所以如果老張依然活著,沒有發生皇姑屯事件,東北奉系的凝聚力依舊存在,日本絕對不可能那麼輕易的攻下東北,反而弄不好要讓老張給玩死。正是因為他這個紈絝子弟的兒子,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任性的作風讓東北軍人心大失,“楊常事件”更是一步一步的把整個東北逼向絕路,最終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人竟然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張作霖苦苦經營了一輩子的東北。
最後用張作霖手書“天理人心”做結尾,老炮兒的江湖,其實就是人心吶。


老豬的碎碎念


實際上,即使張作霖沒死,東三省也會丟,因為:張作霖終究只是個曾僥倖左右歷史的小人物。張作霖之所以“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本人的格局和遠見都不夠大。

註定,這樣一個角色,救不了東三省,更救不了當時的中國。

坊間有句話叫“知子莫若父”,在張學良這兒,這話反過來也成立,張學良對他老子張作霖的評價,可以說是精確到了骨子裡。


張學良對其父的評價非常簡單,就六個字:有雄才無大略!

世人不知,張學良說完這句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是:蔣介石有大略沒有雄才。

張學良認為,能把天下治理好的人,非得是位雄才大略者不可。而相比之下,大略比雄才更重要。

二者的重要程度,從雄才與大略的區別中可見一斑。雄才是武,是果斷的執行力,領導力,掃平天下的英雄氣魄; 大略是文,是謀略,是佈局長遠,放眼天下的智慧。

從此可以看出,張學良這句話是說:他老子張作霖沒有謀略,缺乏放眼天下的智慧。事實,還真是如此。

張作霖此人,他的成功之路完全靠他自學,他只有兄弟、對手、部下,沒有朋友、師執,因此,這個人是個註定不會聽從建議的人。


這也就註定了,即使他沒死,他也不會聽從郭松齡等的建議,暫緩野心好好經營東北。既然如此,最終,日本還是會有機會進攻東三省。

而他不會聽從建議的原因,正是他兒子張學良對他評價的那句:他只有雄才沒有大略。

也正是因為張作霖沒有大略,所以在他登上最高權力寶座時,他才會最終失去方向,看不清形勢。

張作霖所看不清的形勢正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可治一方,卻治理不了變動中的中國。


相比之下,他的兒子張學良就非常自知之明。 他曾對趙四小姐說:“我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但有誠心服從能統一中國的人!”

張學良的這種自知之明和他甘於服從的心,張作霖沒有,這恰是張作霖即使活著,東三省也會丟的根本原因!


奇扒公式


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會丟嗎?從單田芳老先生的評書《亂世梟雄》,瞭解了張作霖。以前也看過有關介紹張作霖的小說,用單田芳老先生的話“張作霖一生沒有簽署過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在那個亂世的年代,張作霖從當土匪起家,後來當了國家的部隊首領,他的軍紀嚴明,不欺負老百姓。在打擊日本人和俄國人的同時,使自己的隊伍壯大,日本鬼子多次收買張作霖,可是他從不屈服。日本鬼子的威逼誘惑,也沒有動搖張作霖,最後被日本鬼子在皇姑屯暗殺,當時如果沒有張作霖,日本鬼子也許早就侵略了東北。結果在張作霖死後,吃喝嫖賭的張學良,一槍不放,就喪失了東北的大好河山。


老哥劉井隆


至少不會輕而易舉的丟!

張學良丟東北丟的即窩囊又讓人可氣,在九·一八事變的處理上,的確有點太小肚雞腸的味道,還不如後來被塑造成“漢奸王”的汪精衛夠爺們!(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張學良說他是奉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按說張學良自1928年東北易幟後,他聽蔣介石的話本沒有,作為上下級本該如此,但蔣介石究竟說沒說,至今莫衷一是。

說實話,蔣介石雖然不想被拖入戰爭泥潭,但要說他慫的連基本的民族大義都分不清,未免也太小瞧蔣介石的政治韜略了,蔣介石不是傻子,他的領袖地位不是白撿的,混出來的,而是憑本事把民國的一眾大鬼小鬼摁在手裡的。

因此東北上四十餘萬人撤出東三省,張學良明哲保身的可能性更大,至少他不想第一個抵抗日本人,不想當那個排頭兵,愣頭青,他害怕他在打日本人,反過來別人趁機削弱他,吃掉他。


但是東三省對於東北軍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張作霖梟雄一輩子,雖然與日本人相互利用相互扯皮推諉的事件不少,但基本上是口惠而實不至。

東北是張作霖得心頭肉,他豈會坐實別人在自己心頭上個肉,不拼個你死我活,張作霖是斷不可能收手的,更何況張作霖並不是毫無實力,他擁有整個民國裝備數一數二的現代化軍隊。

他的兵工廠可以造槍造炮,在整個亞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另有法國的坦克、李鴻章1不捨得買的馬克沁機槍若干。

如果張作霖在,進攻北大營,就那幾千和日本兵紅,都不夠張作霖的軍隊打牙祭,但張學良對東北沒有太多感情,不知道他爹創業不易的道理,丟了也就了,崽賣爺田不心疼!


歷史三日談


小編覺得如果張作霖不死,東三省乃至整個華北的局勢都不會向後來的方向發展。張作霖歷練豐富,出生草莽,手段與政治智慧絕非一般人可比,在與日本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張作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這樣說,張作霖的政治智慧絕非張學良所能比擬。因此,如果老帥張作霖不是在1928年被炸死的話,也許東北真不會丟。

張作霖如果不死,也就不會有1928年的東北易幟,至少東北不會在1928年就在名義上歸順於南京國民政府旗下。日本人對張學良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張學良急於與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因此,沒有了東北易幟,日本人也不會那麼早的對東北下手。

其次,東北軍看似龐大,其實內部派系林立,土派與洋派之爭貫穿於東北軍發展壯大的始終(或者稱之為士官派與學生派之爭,洋派是指那些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軍官們,土派是指畢業於中國本土的保定軍校,陸軍大學的學生),同時,東北軍中還有根底深厚,影響巨大的老派勢力,主要就是那些與張作霖一起拉隊伍起家的東北軍元老們,包括張作相,張景惠,孫烈臣,吳俊升等人。東北軍的內部派系在張作霖還活著的時候基本能團結在張作霖的麾下,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不論才能還是資歷都不能服眾,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楊常事件”。張學良與老派以及士官派的矛盾在張學良主政時期迅速激化。

實際上,“九一八”事變爆發當日,日本人佔領的不過是瀋陽一城,隨後日軍之所以能夠佔領整個東北,與東北軍內部的派系鬥爭有很大關係,在日本佔領瀋陽後,與張學良存在矛盾的東北軍老派和士官派許多都投降了日軍,這其中就有張作霖的拜把兄弟張景惠,這也是導致日本佔領整個東三省的重要原因。

如果張作霖還活著,至少可以保證東北軍內部不會出問題,張學良畢竟還是年輕人,太年輕,太缺乏政治智慧和手段。


青年史學家


張大帥算是一個愛國軍閥,之所以這麼評價,原因在於日本人為什麼要炸死他。他若是個賣國賊,日本人為什麼要置他於死地?張作霖算是個傳奇,統治東北13年,勵精圖治,瀋陽當時叫奉天,起了幾家當時國內少有的民族工業,類似於八王寺汽水廠之類的,為民族工業做了傑出的貢獻。之所以在早期影視作品中,張作霖都以馬匪、鬍子、賣國賊等形象出現,是因為他辦了一件天大的錯事,而這件事足矣推翻張作霖的所有正面形象,那就是殺害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可以這麼說,張大帥若在,日本關東軍絕對不會從東三省打進中國。而今每次路過大帥府,看見張學良的雕像,心裡都不是個滋味。這府裡曾經住過的真英雄是誰,你們心裡難道沒點b數嗎

3分鐘說


有網友問: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三省會丟嗎?首先日軍於1919年4月11日在旅順成立了“關東軍司令部”這樣一個高級指揮機關。其表面的任務是:指揮其在東北的陸軍部隊,保衛關東州和鐵路沿線地區。

日軍部隊便輪流進駐於旅順至長春和奉天(瀋陽)至安東(丹東)的鐵路沿線各城市。輪換時間為二年。實際上,張作霖本人就是日本人扶植起來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東北在當時是張作霖和日本關東軍共同控制的。

張作霖也只是日本的一箇中方代理人,在北伐戰爭開始以後,特別是張作霖的東北軍從江蘇一直到河南,山東,開始全面戰敗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中將及其參謀長齋藤恆少將立刻出動了第28旅團控制山海關,調遣第14師團,第20師團進入東北,駐紮在奉天,錦州一線。

當奉軍敗局已定時,關東軍預計張作霖很快將退回東北,因而村岡長太郎以及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大佐,都在佈置暗殺,擬除掉官越做越大,已經是安國軍總司令,開始不聽擺佈的張作霖。

由於主動權是日軍手裡,而且東北軍又是日軍扶植起來的,因此,日軍實際掌握著什麼時候動手和怎麼動手的主動權。

因此,日軍實際上並沒有通過戰爭,只是通過一次暗殺行動,就除掉了張作霖。6月3日晚,張作霖由北京站乘車離開,於6月4日上午5點23分在通過皇姑屯鐵路立交橋的瞬間,日軍東宮大尉按下了電鈕,張作霖等所乘的列車在一聲巨響中被炸出軌道約10餘公尺,吳俊升等當場被炸死。受重傷的張作霖由奉天憲兵司令齊恩銘救入汽車,回到公館後不久即死去。

到了918的時候,日本認為如果徹底由日本管理東北,那麼10年-20年時間,日本就可以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日軍認為:以此財力、用此物力,此時日本則可驅美國於夏威夷以東,屏英國於新加坡以西,而不難掌握西太平洋上之全部霸權。

918事變和後來77事變爆發以後,東北軍降將如雲,其實也證實了東北軍是日本一手扶植起來的,東北軍除了廣大愛國官兵以外,日軍還在東北軍裡安插了很多精日分子。

偽上將張海鵬,偽奉天警備司令部上將於芷山,偽吉林警備司令吉興,偽龍江警備軍司令程志遠。就連東北軍副司令公署參謀長熙洽,東北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都是日本人扶植出來的。

如果張作霖不把日軍安插在東北軍的這些身居高位的一大堆漢奸清除出去,根本無法與日軍作戰。但是,如果張作霖真的開始調查和清除,東北軍的這些漢奸,其實也就是和日軍要翻臉了,日本人就會搶先進行暗殺。


深度軍事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不妨讓我們大膽來假設下.......

張作霖死於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如果張作霖沒死,那也是沒死在這次事件之中,但那個偶然事件表現了什麼必然性的東西呢?

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張作霖與日本關東軍已經結束了蜜月期,成為了死對頭,這當然是日本經略東三省的野心膨脹之快,手段之露骨,讓張作霖已經無法虛與委蛇了;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日本對東北的滲透已經是全方面行動,間諜,軍隊,經濟,政治,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了,皇姑屯沒炸成,說不定後續還有奉天事件等等刺殺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活著的張作霖要面對的困難,是十分巨大的。

自己經營十幾年的大本營東北,都快被日本人滲透成篩子了,國際上或默許或容忍了日本對東北的各種行為,而國內還是一團亂麻,整個形勢堪憂。

指望日本自己退回去不顯示,指望國際調停也沒可能,讓國內軍閥們瞬間具備“民族意識”攜手合作也行不通,似乎只剩下直接跟日本開戰一條路了。

然而這條路真的能行得通嗎?即便以當時東北軍的實力來說,放眼全國算是很可觀了,但面對當時放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陸軍部隊來說,貿然開戰的風險相當巨大,東北軍並不具備一戰而功成的實力。

如果不能以一戰功成,那麼張作霖就會被拉入持久戰爭的泥潭之中。而當時東北的經濟實力來說,儘管東三省經歷了大移民“闖關東”的熱潮,比起國內其他地方而言要有活力得多,但工業依然十分落後於日本,商業也幾乎被日本所把控。這樣的經濟實力無法持久地與日本相抗衡,以後來的發展來看,日本完全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勢快速侵吞東三省。

即便經濟,軍事能力與日軍對等,能夠與日軍掰掰手腕,但就當時的國內環境來看,一旦東北開戰,國內不一定就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甚至可能出現大批與日本勾結的漢奸代言人,扯張作霖的後腿。

所以結論就是,東三省的丟失,是必然的,並不是由一個優秀的領導人就能夠決定的,何況張作霖不一定就是一個能協調各方面的優秀領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