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的時候,不論年齡大小,在哪個階段最容易產生大量“廢品”?為什麼?

千千千里馬


學習書法,哪個階段容易產生大量“廢品”?


這個沒一個標準,對我個人來說,我每天寫的都是廢品,稍好一點的拍個照片,拍完也會扔掉。

這對我來說都是廢品,因為你還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空間,會知道明天比今天好,所以今天的作品完全不能當做“作品”,只能當做“廢品”。


可能有人就說了,那古人三四十歲的作品也都不如老年作品,為何沒扔呢?

因為今人寫一輩子也未必能達到古人三四十歲的水平,論寫字,人家是專業的。咋們練一輩子在人家眼力也是業餘的。


趙孟頫文徵明王鐸,二十歲左右都有作品,現在看好嗎?其實也挺差,而且很多練字的人也都比他們那時期的作品寫得好。

畢竟人家二十多歲水平也有限,不像中年厚積薄發時的力作。

廢品嘛,各個階段都是有的,只不過要挑一些好的留下來就行了。

蘇軾米芾中年時期寫一封信都得寫幾遍,那時候他們都有書名。你就知道各個時期都會有廢品了,廢品的標準不再別人眼裡,而在自己心中。

記得古人有一段書論說蘇軾一封信寫兩遍,用筆差別不大,只有一些細微之差。

就是因為一些細節問題,就留下一張,發出一張。

留下的一張就成了壓箱底的廢品,但是後來被人收走了。


每個階段都產生廢品才是好事,只有這樣才證明自己眼力是高的,眼力高,水平自然也就慢慢上漲,廢品的規格也就慢慢提高了。


梁宇航


我們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把學習階段分為四個,第一個階段:心不明手不明,第二個階段:心明手不明,第三個階段:心明手明,第四個階段:心不明手明。

第一個階段:

我們之所以叫“心不明手不明”大多數是因為剛接觸書法,對於筆畫,結構都不瞭解,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也寫不好,一臉的生無可戀,到處是謎團,哪哪都是霧!這個階段以摸索為主,以“浪費”墨紙為主。用一句話形容這個階段就是: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紙的一個嗔字!

第二個階段:

相比第一個階段要好一些,這個階段多多少少對字體的結構和筆畫都有了瞭解,基本瞭解了筆畫書寫過程以及所呈現出來的形態,簡單的認識結構的佈局配比,但是心裡知道可就是手上寫不出來,這個階段會有一個現象出現就是,怎麼寫都不滿意,怎麼寫都感覺不對。用一首詩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這一階段也是以“浪費”紙墨為主。

第三個階段:

這個階段書法技巧相對就成熟穩重了,心裡想的手上基本都能寫出來,而這個階段我們書法水平基本成熟,創作起來也能完成。然而這個階段都是比較惜紙墨的,這個階段心情是比較愉悅的。真是漫卷詩書喜欲狂。

第四個階段:

這個階段往往都是自我突破階段,書寫的技法已經成熟,結構把握性強,往往都是心隨筆走了,已經達到脫帖甚至超越,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境界。

往往後面兩個階段都比較惜墨紙,正好與前兩個階段相反,其實歸根結底所謂的“廢品”往往都是在自己技法不成熟的時候產生的,而技法相對成熟時,往往都比較惜紙墨。總之筆不能停啊!最後接《九成宮》裡的一句,筆無停史。

如果喜歡小編請給小編一顆紅心哦,謝謝






燎原學書


首先,對書法的認識淺薄的時候容易產生廢品。“字無百日功”,自以為登堂入室了,殊不知幼稚可笑,過幾年認識提高了,保存下來的“精品”自然成了廢品了。

其次,認識錯誤,誤入歧途的時候肯定產生廢品。如一個練古隸的,以為寫楷書沒問題,居然寫楷書的時候寫到橫的收筆時筆上翻從橫的上部往下收筆。

其三,尚未入帖,更未出帖,就自以為是搞起“創作”來,當然“創作”出來的所謂“書法”都是些廢品。

其四,已懂得道理,但手上還寫不出來的時候容易出廢品。書法有很大的技術成分,無論審美眼光多高,筆法章法理解得多透,往往還會眼高手低,不能得心應手。

其五,不願臨帖的,如我,最容易出廢品。自以為有悟性,在那裡這樣那樣地試寫,以為通過試驗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容易寫得不倫不類甚至沒有毛筆字的基本美感。須知,筆法是臨出來練出來的,不是試出來的。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





大悔憶智冰


學習書法要經歷哪幾個階段?學習書法,有人說要經歷“入帖”“出帖”兩個階段,有人說要經歷“讀帖”“臨帖”“創作”三個階段,有人說要經歷“形”“意”“氣”“神”四個階段等等,這些說法都有道理,沒有對錯之分,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從古典書法理論中尋求答案。

孫過庭《書譜》中把學書過程分為了三個階段:“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無疑是一條真理,是一切書法愛好者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哪個階段容易產生“廢品”?我想從“書譜”所論學書三階段分析。

第一階段:平正。這一階段是學習書法非常重要的打基礎階段,會而且必須生產大量“廢品”。“分佈”主要是指字的結構安排,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確地寫出每一個筆畫來。“平正”從結字上說,是端正、平穩、均衡的意思。在筆法上,則是嚴格遵從法度,不得隨心所欲。“但求”就是說只能有此追求,不能過高要求。說白了,這一階段就是老老實實把字寫好。

初學者由於剛開始學習書法,對毛筆的性能,字的結構以及用筆都不熟練,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到達間架結構的穩定,結體舒展大方。這一階段所“生產”出來的“毛筆字”,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叫“書法”,從書法的角度來說就是“廢品”,但是這些“廢品”不“廢”,恰恰是日後創作書法作品的“必須品”,是練好書法的基石,只要也只有經過這一階段的大量積累,才能積蓄營養和能量。這一階段最忌“不均與欹”,也不能一曝十寒、朝三暮四、眼高手低、貪多求全,否則,你的字就真的是廢品了。

第二階段:險絕。在基本掌握了結字方法、用筆法度,即打好基礎之後,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大膽追求變化,力爭達到驚險異常、令人叫絕的程度。“險絕”是“平正”之後的更高要求,通過結構與用筆上對比,形成結體的大小、方圓、避讓、疏密,重心的挪位、軸線的偏移等等手段,用筆上的濃淡、乾溼、輕重、虛實,讓字裡行間獲得豐富的變化。這要比入門之時的“平正”難度要大、過程要長。

這一階段生產的“廢品”就多了去了。有的書法愛好者,甚至有些所謂的書法“大師”、“書法家”,沒有很好地處理“平正”與“險絕”的辯證關係,不是從優秀的傳統碑貼裡,找“險絕”的書寫關係,不是從古人名作裡細心分析線條、結構、重心、字組並作大量練習,沒有從用筆輕重緩急、繁茂簡靜、體勢連綿、疏密挪讓等方面下功夫,一味求變、隨心所欲、胡塗亂抹,有的甚至夜郎自大、孤芳自賞,還自稱“獨創一體”,實際不過是故作狂怪而“走火入魔”罷了。

“險絕”做的太過,不遵循法度和審美法則,就只是“作怪”,這樣的書法必定是真正的廢品。

第三階段:復歸平正。如何去掉求險絕帶來的躁氣,如何體現書卷氣。這對學習書法有了更高更難的要求,在作品中體現出一種,瀰漫生動而又不失平衡雅緻的氣息,就要在結構、章法、墨法上不斷加強學習,增強個人的學識素養。

這一階段是在已能“險絕”基礎上的“平正”,是一個出乎自然、“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多數書者可以自由創作了,為了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會不斷追求完美,這一時期所產生的“廢品”會更多,但你自已認為滿意的作品或許在高手看來仍是“廢品”。這個階段的書者水平參差不齊,真正的書法大家一般都會惜字如金,追求極致,他在創作中自認為是“廢品”的作品,或許就是我們一般書者渴求的“精品”。

書法,是以文字的點線組合抒情達意的造型藝術,學書法就是這樣在不斷積累“廢品”、檢修“廢品”的過程中,既工於一筆之內,又寄情於點畫之間,既循跡而求,又不泥於古。同時,不求筆筆生輝,允許敗筆留存,但信天道酬勤,勤可補拙。

對每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只要在正確的道路上,持之以恆,不懈追求,終有一天,當你站在更高層次回望你學書路上遺留的那些“廢品”,也許會成為別人渴求的“精品”、“極品”……



牧心觀道






為龍書法


哈哈哈……創作!所謂的創作期了!

這都是一本血淚帳……拚命砸錢啊!

*土豪除外,所以網上會流行說~土豪我們交朋友吧……土豪們請贊助藝術家吧(廣告了)

再說書畫學習中的砸錢(針對想出成績者言):

如果有條件的話,請儘可能的用好紙張,那怕是在學習期。

很多人在出作品用好紙時,會被紙張“價格”所嚇的不敢下筆與不習慣好紙的妙處……如齊白石就屬於用不來好生宣紙的,他老人家從小沒有用過好紙,不習慣啊!

好了,請看我每天的垃圾……😂😂😂



呂永亮


從提問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在學習書法的哪個階段容易產生“廢品”。

首先,學習書法的確不分年齡,但是最好的學習年齡應該在小學階段,這個階段對於小學生而言筆順筆畫已經學習完畢,從這個階段切入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二,書法學習之中的幾個幾個階段。

1.初學者,這個階段是培養對書法產生興趣的階段,從塗鴉到一筆一劃的書法法度,會枯燥乏味,容易有牴觸心理,這個階段沒有成品與廢品之說。

2.進入書法臨摹階段,即入帖,也是對於個人未來書法之路的取向。很重要也很漫長!要耐得住寂寞,要克服蠢蠢欲動的心,往往會想跳出來創作,結果發現什麼也做不到,所以這個階段的廢品是有的,且是越往前越多,多是心理因素促成。

3.成型與創作。這個是書家都畢生追求階段,縱觀書法發展之古今,越往前書法造詣就越高,二王,米芾,文徵明等,尤其是文徵明(有空可以參看其一生中的書法行跡,你會發現,都在變化)。這個階段容易出現大量的廢品,畢竟是創作嘛,要講求“百裡挑一”。

最後,談一點感觸,書法學習最關鍵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其次是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要相信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往後之路就很坦途了。再者就是悟性,在動手的同時,要多讀多想多比較。再再者就是,眼高於手時,勤動筆,行筆不輟,這是書法進步的最好階段,手高於眼時,切記忍住,這個階段往往有躍躍欲試的衝動,有一定的水平積累還好,如果只是半桶水,等過後再看自己的作品時會害羞的,除非一直不進步。

廢品與成品,就藝術的高度來說,成品率極低!學習書法是很耗銀子的!


松陽九步


學習書法要從臨帖開始,臨帖要從入帖開始,入帖就要從讀帖開始,也就是說讀帖是入帖的第一步,其他還有臨帖、背帖、核帖、用帖等步驟。

臨帖就是臨摹,初學者尤其是青少年要先摹後臨,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可以直接臨寫。摹寫就是描紅,可以直接照著原樣描寫(目前市場上用於描紅的專業紙很多)。臨寫就是比照法帖臨寫,要求臨寫的越像越好。臨寫的步驟要求先專後博,寫時要一筆而成,儘可能寫出筆勢來;背帖就是背臨,就是要像背書、背畫一樣不看字帖默寫出來,反覆進行,直到寫像為止。核帖就是核對,把照著寫的或揹著寫的與法帖一對一的進行核對、比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以便下次臨帖時及時糾正,核對的核心動作在於找出差距,是運筆的快慢造成的還是筆法不對造成的,只有找到癥結才能取得臨帖上的進步,切莫一天到晚只顧低頭臨,如方法及筆法不對時間長了一但養成陋習就很難改掉,這就是很多人臨帖練著練著不知不覺就走向歪路的主要原因之一。用帖就是把臨帖學到的東西在自己創造中能夠用上,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這個就叫用帖,通是指通曉整個書寫機理。


皇甫荔


練來練去,關鍵還是在手性。手性不論大名鼎鼎之家,還是初步進行藝術,關鍵在手性到位。成功率高的作者,手性相當好了!沒有這個做保證,報廢率更高。因為在宣紙上不是人力能控制好的,須要長期工作經驗。宣紙是寶貝。一瞬間決定成功與失敗。所以中國傳統藝術難就難在此。為何強調練好手性、眼睛、大腦原因在此。中國藝術比西方藝術難也是在此。

再高明藝術家,報廢如同家常便飯。

我們傳統藝術追逐者,一句這樣的話:在失敗中求進步、求成功。無論是練習、還是作品、還是很高明藝術家,都是這樣進行藝術的成功與失敗!

不做、不前進永遠沒有失敗!


石千石


廢品,顧名思義就是不合格產品!在書法作品裡,“廢品”特指那些沒有藝術價值或書寫質量不過關的作品!但在這個問題裡準確的說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換帖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字體不統一現象。

在這個階段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往往拿起筆不知道從何下手,即使硬著頭皮完成了一幅“作品”,但怎麼看都不入眼,這些作品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字體不統一,怎麼看都是四不像,所以也就最容易出現廢品之作!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只要我們堅持學習正確的書法理論和勤奮練習,並持之以恆不懈努力,隨著自身造詣和修養的不斷提升,相信這些問題也會慢慢得以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