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換我的自由和尊嚴,值嗎?

婆婆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換我的自由和尊嚴,值嗎?

文︱煙火生活

婆婆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換我的自由和尊嚴,值嗎?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恐婚族,源於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關係長期的劍拔弩張,而他們終生的矛盾點多又發於婆媳矛盾。工作後,身邊的朋友、同事都陸續踏入婚姻,我眼見許多不黯世事,心思單純的少女,變為心思極恐的少婦、潑婦,而這一切多源於與婆婆的鬥智鬥勇。這些聳人聽聞、啼笑皆非、讓人拍案叫絕的婆媳矛盾,真的讓我對婚姻望而卻步。甚至一度想我若結婚必定要找個孤兒,而那些頗有鬥爭經驗的“前輩”卻又指點我萬萬不可,婆婆在生活中有大用途。可見婆媳矛盾的根源在於一邊指望、一邊指責,才在不離不棄中相愛相殺。

我和丈夫在年逾30歲時相遇於網絡,作為三四線小城市的大齡未婚青年,在覺得對方基本滿意的情況下,很快就見了家長。婆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周到”。第一次到丈夫家,婆婆就根據丈夫對我身高、體重和口味的描述,準備好了號碼合適的新拖鞋及家居服、可口的飯菜,我們這對準婆媳的第一次見面可謂是相見甚歡,乃至有點兒相見恨晚的感覺,這也成為我堅定地和丈夫走進婚姻的基石。

婆婆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換我的自由和尊嚴,值嗎?

婚後我和丈夫早出晚歸忙於工作,週六日外出遊玩,回家就有現成飯,家裡柴米油鹽,家居用品從不用操心也不曾短缺,可以說婆婆是把一家人安排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為己任,一段時間內我簡直成了朋友、同事豔羨的對象。

可是好景不長,慢慢的我發現了矛盾的端倪,那就是婆婆提供的舒適生活是以控制為前提的。她做的飯上頓被剩下,下頓就會故意做的不夠吃;週六日我和丈夫外出吃飯,週一必然是冷鍋爐灶,還諷刺我們錢多了燒得慌,去外面吃飯;婆婆買衣服,認準了一個不入流的運動品牌,全家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這個牌子的,她買了你若不穿她就會生氣,結果常常是公公和丈夫的衣服一樣,而我和婆婆的褲子常常混淆不清……

婆婆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換我的自由和尊嚴,值嗎?

更大的矛盾來自於孩子。自懷孕以來,婆婆仗著她出錢出力,對我的生活橫加干涉,這不準、那不行,何時產檢,如何作息、吃什麼補什麼……全在婆婆的控制範圍之內。如果我是一個只顧吃喝沒有腦子的人就好了,偏偏我又是一個極有主見的人。婆婆嘴裡的這些勞苦功高,無私付出,慢慢的在我的眼裡變作了道德繩索,我覺得自己像一個被困在道德法凳上的手腳被捆綁住,只有吃喝功能,不許思考的木偶人。

孩子出生後矛盾更多了,婆婆的干涉無所不及,孩子的名字、穿戴、餵食、拉尿、作息……都要嚴格按照他的要求來,我若稍有異議,婆婆就在丈夫下班後哭訴自己的不易,不被理解與尊重,丈夫和我必定是一場不愉快,於是強勢的婆婆和丈夫對婆婆的偏袒讓我患上了嚴重的產後抑鬱。

當我求助於別人的時候,有人責怪我不知足;有人心疼我不自由;有人不理解婆婆的“事兒多”……但大多數人勸我孩子還小,立足現實離不開老人,忍忍吧。就在我下決心要忍忍時,有一次因為丈夫下班後幫我帶孩子,讓我休息一會兒,被買菜回來的婆婆看見了,大發雷霆叫罵:“哪個女人不生孩子?帶孩子?就只有你嬌氣!還要讓上一天班的丈夫替你帶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想怎麼樣?真是狼心狗肺!”我當即起床,奪過丈夫手裡的孩子,一氣之下回了孃家。

婆婆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換我的自由和尊嚴,值嗎?

生氣歸生氣,我還是要解決問題。於是我想起了那些同事和婆媳之間的矛盾,無非是又指望又指責。唯有不指望、不指責才能理順婆媳關係,我現在好像也走入了他們的老路。於是我找丈夫認真商量,說了我自己的想法和痛苦,建議我們自己搬出去單過。丈夫擺出了很多經濟和生活實際的困難,都被我一一理論化地解決了。

生活實際和理論還是有差距的,比如我們花了兩個月才找到合適的保姆,雙方忙了一天工作後還要應付日常的柴米油鹽,可是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應付苦難使我們夫妻感情更好了。在離開自己的媽媽和婆婆後,我也是第一次獨擔生活瑣碎的日常,明白了將一家人安逸生活擔在自己肩上的辛苦,也理解了婆婆的不易。我和丈夫商量給婆婆安排了兩次適合老年人的旅遊,勸慰婆婆忙碌一生,應該享受享受了。婆媳矛盾也有了緩和。

可見處理婆媳矛盾立足“不指望,不指責”一條就可以了,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