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0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朋友圈的打卡已經成為我們每天的動力。

讀書、步行,學習各種的技能,每天的簽到似乎見證了我們的進步。

小雅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讀了近10本書,明子每天的步行數都在朋友圈裡排第一,他們都是朋友圈裡勤奮的人設,努力地讀書,努力地健身,每一天似乎都很忙碌而充實。

可有一天,當我與小雅探討其中一本書的情景,她很詫異:這是書裡的內容麼?怎麼我一點印象都沒有?

小雅為了讀書廢寢忘食,囫圇吞了那麼多書進肚子裡,卻沒有因為書裡的一句話真正地感動過自己,甚至連看過的書名也早已拋之腦後。

明子有一天向我訴苦,他走了半個小時突然發現自己忘了帶手機,於是憤然回家拿手機,口裡唸叨著:白浪費了走過的這幾千步。

為了保持榜首的位置,明子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可他並沒有體會到步行所帶來的快樂,相反,由於過度的行走導致關節疼痛,需要長時間靜養。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看吧,這些人表面上勤奮無比,堅持下去似乎就可以掌控人生,但其實,這些所作所為只不過是一種“偽勤奮”。

如果說,他們是患上了“勤勞的偷懶症”,大概很多人會感到疑惑。

勤勞和偷懶,本來就是兩個對立的詞,勤勞的人又怎能與偷懶劃為一談?

讓我們先來看看作家六六在《只有歲月不我欺》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問題:

有以下幾項任務讓你排班做,閱讀無樂趣的科普文章、打掃衛生、刷房子、寫報告或論文,只有一天的時間,而每件事都需要一天的工,你選擇做哪樣?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打掃衛生,相信絕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會選擇打掃衛生,如果有人把寫論文或閱讀無樂趣的科普文章放在首位的那肯定是少數,不是奇才就是奇葩。

六六說,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其實就是“勤勞的偷懶”。你寧可身體疲勞,不願大腦疲勞;你寧願讓旁人看見你出工了,不願意自己花時間和力氣學點真知識。

殊不知,正是這種“偽勤奮”毀了我們。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02

記得前幾年在單位上班時,已經到下班時間了,大家都在椅子上戰戰兢兢地不敢回家,因為老總在辦公室還沒出來。

同事們都有意無意地留守著自己的位置,即使當天的工作已經完成,還是會自覺地加班,直至老總離開,大家才心領神會地下班。

天天加班,通過犧牲體力來強化自己在單位的存在感,我們的業績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加班而得到提高,我們只是為了在領導面前刷下忠誠敬業的好印象。

直到有一天老總狠狠地對我們說,我需要的是結果,不是需要你們天天呆在辦公室裡。我們才恍然大悟:職場是以結果論成敗,一味的強調苦勞是毫無意義的。

從那一天起,大家不再以苦守辦公室為榮,而是以如何能完成指標,如何能不用加班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在不少人質疑我們經常踩著點下班的眼光中,年底時,我們部門超額完成了任務。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主要看結果,加班幹活只是戰術,怎麼樣能提高效率才是戰略。

沒有目標的勤勞,是盲目而浪費的,透支身體的體力勞動,自以為感動天,感動地,感動了自己,卻唯獨感動不了你的客戶,你的上司。

在付出勤勞之前,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才是更省時高效的方法,有目的的勤勞才能產出更大的效益。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03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逼著自己每天要寫1000字以上的文章,可那些積累了好幾萬的文字都是石沉大海,並沒有讓我獲得喜悅和成就感。

現在回首那些文字純粹是為了寫而寫,絲毫沒有看下去的慾望。

就在我困惑之際,湯小小老師犀利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一定有人跟你說過,只要不停的寫,就能夠寫出好文章,這句話聽上去好像沒毛病。

如果我說,你只要不停的吃,就能夠吃成美食家,覺得這句話有問題嗎?你不一定吃成美食家,卻很可能吃成大胖子。

沒有方法的堅持,是毫無意義的。

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文字,發現那些純粹是自嗨式的爆發,並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自然得不到認可。

如今,有想寫的衝動才會去動筆,保持每週一兩篇的規律,修改的時間不亞於醞釀的時間,即使是幾個字的標題,也可能花幾天的時間去構思。

因為,我發現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文字似乎也變得鮮活了起來。

沒有思考的勤勞,是愚蠢而被動的,重複性地做一件事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大量的體力,卻唯獨不捨得多花費一些自己的腦力。

做任何事情,不是完成了就好,而是在做之前,就要多想想如何做,怎樣做,學會去思考,擁有獨立思考、多方思考的能力,才能讓自己真正地成長起來。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04

“偽勤奮”其實是一種習慣,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就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

我們身邊常常不乏這樣的同學,每天都很認真地上課,認真地做作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學習,晚上熬到一兩點鐘,但成績卻一直平平。

有一位家長就曾經對我說,自己的孩子成績雖然不好,但他主動要求去補課。

週六日從早到晚,他都奔波在去補課的路上,學習很忙碌,看見他這麼辛苦,自己也不好說什麼了。

但他不明白的是:讀小學時,通過補課,孩子的成績還能保持在中上水平,但上了初中後,即使加大了補課的力度,孩子的成績卻一落千丈,不見起色。

我曾經見過小學課外輔導班的場景,一群孩子圍坐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講求的是作業的完成率,重複性的習題練習,只要背熟了公式,摸清了套路,應付語數英的小學的確是綽綽有餘。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習慣性地依賴於憑印象做習題,並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沒有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被動地接受信息只能是短期內有效。

上了初中以後,科目增加了,除了語數英,還有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一方面學習內容增加,老師上課速度加快。

可另一方面,孩子的學習方法卻依然停留在靠記憶靠背誦的階段,又怎能應付得過來呢。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的重複行為,重複思想就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習慣就會變成穩定的習慣。

沉迷於形式上的勤奮,會讓我們容易自我滿足。當勤勞的偷懶從小養成一種習慣,它就會紮根在我們的身體裡,支配著我們的行動、思維,直至老去。

但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天天從早到晚機械式的奔波、忙碌,自以為很勤勞,當勤勞過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就以時間不夠用為理由來安慰自己:我盡力了,這不是我的錯。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05

有這麼一個關於馬和驢的故事:

馬和驢本來是一起生活的好朋友,有一天馬對驢說:我想去世界旅行,一起麼。

驢回答道:周遊世界,那該多累啊!那麼多路從沒走過,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困難,我還是在家裡待著吧。

於是,馬和驢分開了。

很多年後,馬回來了。它給驢講自己的見聞,世界各地的趣事。

驢羨慕不已,對馬說:“你真厲害,走了那麼多地方,我肯定做不到。”

馬笑著說,其實這些年你走的路一點也不比我少,只是我心中有個目標,敢於走未知的路,而你只是在原地打轉罷了。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和驢一樣,從來沒想過自己為什麼走,如何走,就這樣唯唯諾諾地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我們走得很快,走得很久,卻把勤奮的感覺當成了勤奮的結果,奔波在路上的我們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風景。

微博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真正的勤奮,不是被迫機械式的重複勞動,也不是自我感動式的摧殘健康,更不是因為拖延症導致的最後一刻效率爆發。它來自於一個人內心深處,對於那些無法獲得即刻回報的事情依然能保持十年如一日的專注。

要知道,​別人看上去毫不費力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應當試著為自己定下每一個階段的目的地。

當你為之勤奮卻不能到達終點,審視一下自己,目標是否正確?方法是否恰當?

當我們通過思考找到答案,試著重新啟程,繼續奔赴下一個目的地,你會發現真正的勤奮最終是會給自己帶來運氣的。

在不停奔走的路上,只要我們勇於放下勤勞的偷懶,成為一匹有目標會思考的馬,而不是做一匹原地打轉的驢,學會真正勤勞的我們將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天空。

“偽勤奮”正在摧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