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後人如今怎麼樣了?

夏目歷史君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奠基者。他對我國核研究事業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因此被大家稱為“兩彈元勳”。



鄧稼先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名校教授,打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素質教育。抗日戰爭時期,鄧稼先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在聯大畢業。戰後,他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助教。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26歲那年,他由於成績異常突出,獲得了博士學位,由於年紀很小,人稱“娃娃博士”。新中國成立後,他謝絕了美國給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為國效力。與他原西南聯大老師王淦昌、彭桓武等著名教授一起投入物理研究中。




在後來蘇聯撤走核研究專家時,研究陷入困境。但鄧稼先與科學家們沒有放棄,他們在羅布泊艱苦奮鬥了28年。人的一輩子能有幾個28年呢?而且是最青春的28年。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於1964年10月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又成功試驗了氫彈。作為最大功臣之一,他被譽為兩彈元勳,一點不為過。

但不幸的是,他在後來的研究試驗中,由於受到了核輻射,患上了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他把一生貢獻給了祖國,貢獻給了科學。

在1953年,他曾與許鹿希結婚,後來誕下一子一女,兒子叫做鄧志平,女兒叫做鄧志典,女兒比兒子大兩歲。


兒子鄧志平沒有與父親一樣進行物理研究,而是選擇學習了機械加工專業,並於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畢業後擔任了《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併成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如今更是出版了多本機械製造書籍,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

雖然鄧稼先忙於科學,更是在戈壁灘秘密研究28年,很少顧及到這了兒子,但兒子還是在母親許鹿希的教育下和父親的影響下,還是成才了。鄧志平說過,他在父親身上看到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執著,這或許就是讓他前進的動力。


女兒則幾乎沒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不過曾聽到講鄧稼先家風的一個演講時,一位老師說過,鄧稼先女兒也是一位研究生,曾赴美國讀研。前去時,鄧稼先曾她上了一教育課,得以推算出女兒也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


夏目歷史君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核物理學家,因他對我國特殊的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鄧稼先在一次核試驗中,受到了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不幸去世,享年62歲。那麼在鄧稼先去世後,他的子女現狀如何呢?

鄧稼先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女兒鄧志典與兒子鄧志平。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


由於父親工作的原因,經常不能回家照顧子女,女兒鄧志典自小就養成了獨立的習慣,在還不到15歲的時候,她就獨自去內蒙古建設兵團,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四年後,鄧志典回到北京,在一家皮件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在全國恢復高考後,鄧志典與鄧志平一起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並且都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在大學裡讀了幾年後,鄧志典深感國內教育環境的不足之處,於是去美國讀研究生。在出過前,鄧稼先曾經用《走向深淵》這部電影來教育她,不要向電影裡的女特務一樣,因為貪圖享受而被情報機關所利用。


鄧志典非常的懂事乖巧,她在美國讀研期間,生活很簡樸,穿的衣服都是從國內帶過去的,她也從不因為自己的父親是科學家就四處顯擺,她的為人很低調,所以今天在網絡上也找不到她的近況如何。

再來說說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鄧志平比鄧志典小兩歲,今年已經62歲了,早期鄧志平與姐姐的經歷差不多,只不過省去了當工人的那一階段,在姐弟倆雙雙考上大學後,姐姐出國之際,鄧志平則留在了國內。

鄧志平現在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為《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曾經參與出版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在機械製造業屬於頂尖的人才。

從這裡就能看出,鄧稼先的孩子與很多普通人無異,尤其是鄧志典,這麼多年了也一直沒什麼消息,可能他們都比較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吧,畢竟父親的光環那麼大,還是普通人的生活相對來說更好一些。


魏青衣


1985年7月30日鄧稼先因直腸癌住院,他在醫院住了363天,動了3次手術,這363天他都疼痛不止,止痛藥從每天一針發展到每小時一針,而且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我國國防科的同志去看他,大家想聽聽他的人生箴言,鄧稼先說:“選擇了核武器,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和付出,可是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在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後,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在臨終前鄧稼先仍告誡大家要努力發展尖端武器。

鄧稼先是名門之後,是清初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的後人,父親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哲學教授,鄧稼先求學時期都是在戰火中度過的,1946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相識於北京大學,之後確立了戀人關係,因為許鹿希讀的醫學,需要讀七年,1953年許鹿希畢業後,鄧稼先與許鹿希結婚,結婚後一年他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兩年後又生了一個男孩。

1954年生育的是一個女孩,叫鄧志典,她早年和普通家的孩子並無不同,讀書上學後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在鄉間奉獻自己的青春,1977年高考恢復,鄧志典參加了高考,之後據說還出國留學了,由於鄧志典為人低調,所以關於她的資料比較少。

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之後投入現代製造業的研究,參與出版了《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並參與了華興機械廠490Q柴油機科科技項目。

我國的脊樑就是由鄧稼先這類愛國者支撐起來的,在研究原子彈時,科研工作者在西北荒漠建造出我國的核試驗基地,西北戈壁除了自然環境惡劣外,還有吃不好、睡不好,加上當時國家一窮二白,他們的伙食很差,這可能是鄧稼先得直腸癌的原因之一,鄧稼先在核試驗後,經常親自去試驗場尋找第一手資料,在一次實驗中,不幸受到輻射影響,輻射加重了他的病痛,在病痛下,鄧稼先仍然堅持工作。

1984年鄧稼先指揮我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實驗成功後,高興地寫下:“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第二年鄧稼先病情加重,他提出要求,希望能去看看天安門......


史裡有料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兩彈元勳鄧稼先因病去世,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臨終前還牽掛著國家,實在讓人欽佩!

新中國成立,鄧稼先深知國家正式發展國防科技的時候,他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待遇,回到國家,為祖國做貢獻。

1947年,鄧稼先前往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學成歸來後立刻被派往研究原子彈,原子彈成功後又被派往研究氫彈,只是在一次實驗過程中,因為受到核輻射的影響,患上了癌症,家人聽到之後全都失聲痛哭,但是鄧稼先卻說:“自己從事這項工作開始,就已經知道有這一天,但是我從不後悔。”還讓家人不要哭,自己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看看天安門!

鄧稼先(左)

據說天安門是鄧稼先最想去的地方,可是因為工作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去看,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幾十年,現如今終於能實現自己的願望,1986年,鄧稼先懷著對祖國的眷戀去世,享年62歲。

鄧稼先的家人

1953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結婚,兩人感情也一直非常好,並生下女兒鄧志典和兒子鄧志平,直到1958年,鄧稼先說要去幹一件大事,隨後便人間蒸發一樣,鄧稼先帶著團隊進入了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然而妻子許鹿希卻始終如一,無怨無悔的痴情等待,1986年夫妻二人再度重逢,然而鄧稼先已身患重病,最後在許鹿希懷裡去世,現如今90歲的許鹿希依然懷念這段感情。

女兒鄧志典

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的第二年,就生下了鄧志典,後來因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鄧志典參加了內蒙古的建設兵團,鄧志典原本並不需要過得那麼累,但是受父親鄧稼先的影響,一直呆在內蒙古比別人晚好幾年才回家。1977年,鄧志典考上了大學,1985出國留學,然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

兒子鄧志平

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根據鄧稼先的回憶,自己比姐姐幸運多了,文ge時期,母親和姐姐都受到影響,而自己才十來歲,那時候就已經能獨立生活了,後來考上大學,現如今是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在科技方面有著不少的業績。

就在今年9月份,還為父親鄧稼先故居捐贈鄧稼先銅像,並在鄧稼先故居前舉行了莊嚴的安放儀式。


羽評郡主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這是“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在1985年指揮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核試驗時,一時高興而寫下的詩句。殊不知,此時的他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但老人家依然是豪情萬丈,為祖國的核事業默默耕耘!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許身報國,威壯河山!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大,在北京大學擔任過一段物理系助教。1947年,他為了學習更先進的知識,報效祖國,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第二年,他到美國留學,由於他成績突出,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只有26歲的鄧稼先就拿到了博士學位,人稱“娃娃博士”。



鄧稼先的成就,被當時的美國政府所關注,他們想用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留住鄧稼先。但當新中國成立後,在祖國的號召下,1950年他依然回國。1958年,鄧稼先接受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隨後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進入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人征戰幾人回。1979年,在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其中的危險,他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後來,鄧老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碎的原子彈後,強行將其拉到醫院檢查。結果是發現他的小便、骨髓中都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隨後,他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老人在步履維艱之時,堅持自己去裝雷管,他對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周圍的人聽了鄧老的話,眼中飽含淚水。這才是真正的以身報國,民族的脊樑!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奉獻了一輩子的祖國核事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英雄走了,那麼,他的子女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有一兒一女,兒子叫做鄧志平,女兒叫鄧志典。由於鄧稼先一直隱姓埋名從事核事業研究,妻子許鹿希從事醫學工作,也比較忙,因此他們都無暇照顧鄧志平和鄧志典。但兩人都很懂事,在很小的時候,就都已經學會了做飯做菜了。鄧志典, 1954年出生。後來,上山下鄉,她參加了內蒙古的一個建設兵團,她本可以早一點回城的,但因為她的爸爸是鄧稼先,她沒有那樣做,她是最後一個回到城裡的幹部子女。1977年,考上大學。1985年,出國留學,並且至此她也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過著平常的生活。



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工學碩士,現在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並且擔任《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他現在一直從事機械專業的課題研究、相關教材的編撰以及教學工作,生活平淡而又充實。

鄧稼先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為中國人撐起了驕傲的脊樑!鄧老是國家的驕傲,而他的子女凡事不搞特殊化,也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卻是鄧老自己的驕傲,鄧老也因為自己有這樣的子女而深感欣慰。最後,讓我們向鄧稼先、錢學森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們致敬!許身報國,威壯河山!


密探零零發


鄧稼先是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專家,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我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研發開拓者和奠基者。



手撕日本鬼子旗幟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老家,在幼年時期跟隨母親到達北平。在青年時在北平刻苦求學,這一時期的鄧稼先深受到了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平淪陷。當時年僅13歲的鄧稼先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深惡痛絕,為了打擊日本人的囂張氣焰,他竟然當著眾人撕碎了一面日本國旗,並且狠狠的踩在了地上。鄧稼先的父親擔心日本人會報復迫害鄧稼先,於是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鄧稼先離開了北平南下。

臨走的時候,鄧稼先的父親囑託鄧稼先一定要學好科學技術,將來好好的為國效力。這件事讓鄧稼先記憶深刻。



艱苦求學、報效祖國

鄧稼先南下後,在1941年考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時處於特殊的抗戰時期,求學條件非常艱苦,但鄧稼先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信念,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畢業後的鄧稼先在北京大學教學,但他認為自己應當去學習更為先進的知識來報效祖國。1947年鄧稼先進入了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僅僅一年多以後,鄧稼先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時年26歲。也正因為年齡很小,鄧稼先被稱為“娃娃博士”。

因為鄧稼先的學識和能力,讓美國當局很快注意到了他,並且開出了非常高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希望讓鄧稼先留在美國。周圍的同學老師也輪番勸說鄧稼先留在美國,但是鄧稼先心心念唸的是自己的祖國,最終毅然決然的回到了中國。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0年,鄧稼先從美國返回,1952年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婚後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叫鄧志平,女兒叫鄧志典。

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成年後的鄧志平選擇了機械自動化專業,並且發表了多篇科研論文。

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因為其為人非常低調,個人生活基本不對外宣傳,所以外界對於鄧志典的消息基本沒有。



夫人許鹿希

1958年的一天,鄧稼先接到了上級的通知,詢問是否願意參加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即深入荒漠戈壁為中國研究原子彈。鄧稼先當即義無反顧的同意了下來。

回到家後鄧稼先向夫人許鹿希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庭和孩子,而且當地的通信也比較困難,希望妻子能夠支持理解。許鹿希雖然不清楚情況,但也表示了對鄧稼先的支持。



在其後的多年時間裡,夫妻二人聚少離多。1979年,鄧稼先在一次事故中捨生忘死,不幸受到了核輻射。1985年,鄧稼先離開羅布泊回到了北京,這時的癌細胞已經擴散無法挽救,所以鄧稼先最後的餘生都在醫院的病房中渡過。

1986年7月29日,住院363天的鄧稼先生命走到了盡頭,臨終前鄧稼先依然想的是我國的國防工業,指出了我們的努力方向。並且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會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我是越關


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鄧稼先

鄧稼先的這句話是我們所有中國人想說的一句話。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國人民不喜歡戰爭更不會主動發起戰爭。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先進的武器就意味著無法保家衛國,無法對抗霸權主義,無法捍衛和平!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家國情懷,鄧稼先放棄優越的條件,埋頭鑽進了新中國的國防科研戰線上,深入中國西北羅布泊沙漠地區,在這裡鄧稼先一待就是28年。

鄧稼先,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勳人物,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耗費了鄧稼先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以至於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很長一段時間,她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從事何種職業在哪裡工作。隱姓埋名的生活就這樣伴隨著鄧稼先度過了他人生最好的幾十年。


兒子鄧志平、女兒鄧志典

鄧稼先1959年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前往西北戈壁灘。這一年,他的兒子鄧志平才三歲。她的女兒鄧志典也才5歲,兩個孩子在母親許鹿希的照顧下慢慢成長起來。

鄧志典、鄧志平姐弟二人,並不瞭解父親鄧稼先常年不回家,但他們知道父親鄧稼先在從事一件十分偉大的事業,這份事業直到二十多年後才為世人所知。

因此小時候的鄧志典、鄧志平便以父親為榜樣,在家庭良好的教育氛圍下學習優異,最終鄧志平畢業於我國著名高校重慶大學,取得了工學碩士學位,研究的方向是機械製造工程,儘管這一工作跟父親的應用物理學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卻同樣為我國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大學裡做了一名教授。

姐姐鄧志典大學讀完後,出國留學,過起了平凡的生活。幸福美滿!不願被外界打擾。

既已許國,再難許卿

鄧稼先由於在核試驗過程中受到了輻射,因而患上了難以治癒的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去世。終年62歲。

1999年9月18日,在中國舉國歡慶的第50個國慶節來臨之際,以下23位為國家核事業做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們,頒發了實至名歸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些曾經為祖國自強自立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以及那些跟在他們身邊默默無聞的工作者們!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這樣的信念:

既已許國,再難許卿!


珞珈山的貓


"戈壁荒寒最堪驚,兩弾一星苦催成。中華𠒇女揮血筆,寫就奇絕畫一屏"。謹向披荊斬蕀、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偉大科學家致敬。


wing246


一個國家要想真正成為大國強國,在世界舞臺上贏得話語權,那就得擁有核武器。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發展,離不開眾多科學家的嘔心瀝血,這其中,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開拓者和奠基人的鄧稼先,成功領導團隊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讓中國國防武器走上世界前列,鄧稼先及其團隊功不可沒。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微,早年就讀於西南聯大,並加入民青(共產黨外圍組織),畢業後在北大任教。鄧稼先有感於中國科學水平的落後,遂放棄任教,參加赴美研究生考試,成功去到美國普渡大學學習。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鄧稼先就拿到了博士學位,那年他才26歲,被人稱作“娃娃博士”。

1950年,鄧稼先放棄了美國提供的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毅然決然地與二百多位中國留洋專家學者回到中國。鄧稼先來到北京後,就投入到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當中,通過七八年的努力,我國核物理研究取得了開拓性的發展。1958年,中央決定發展原子彈,這是高度機密的事情,鄧稼先隨後人家蒸發,進入西北大戈壁,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他帶領團隊研製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第一顆中子彈。

在研發過程當中,鄧稼先經常不顧生命安全,親自參入實驗並收集數據。1979年,在一次實驗當中,由於航投是降落傘出現故障,飛機搭載的原子彈墜落之後摔裂。鄧稼先為了找到事故的原因,以便加以改進和解決,竟不顧眾人的勸解,親自跑到事發地對原子彈進行檢查。鄧稼先的妻子是醫學教授,她得知鄧稼先接觸過原子彈之後,便強行拉他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鄧稼先的排洩物和骨髓中都有放射性物質,他的肝臟也出現了破損情況。但是鄧稼先沒有病魔嚇到,他依然堅持回到基地繼續工作。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為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歲。在他臨終前,他留下的遺言依然是希望後人繼續尖端武器方面的努力,並叮囑眾人說“不要讓別人把我們拋開太遠...”說完鄧稼先就走了。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生育了一子一女,女兒叫鄧志典,兒子叫鄧志平。

鄧稼先與許鹿希1953年結婚,1954年生下鄧志典,1956年生下鄧志平,1958年鄧稼先就去了核基地。從鄧稼先1958走到1986年去世的這28年間,鄧稼先與家人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妻子許鹿希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孩子更是長期見不到父親。但是,許鹿希充分理解丈夫是在為國家效力,28年間獨自一人撫養孩子,兩個孩子也很懂事,從小就學會了做飯,以此來幫助母親分擔家務。

雖然那個時候鄧稼先沒有拋頭露面,但是他還是很有名望的,不過他並沒有給自己的子女搞任何特權。鄧志典年輕的參加上山下鄉,去到新疆一個建設兵團參加勞動,後來她回到城裡,與1977年參加高考並順利考上大學。1985年,鄧志典出國留學,從此就很少有她的消息了,只知道她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鄧志平畢業於重慶大學,獲得了工學碩士學位。後來鄧志平也主要從事工學相關工作,現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輯。鄧志平目前主要從事工學教育、教材編纂等工作,與自己的姐姐一樣,自己過著平凡的生活。

鄧稼先一生為國,是我們中華兒女的英雄和榜樣,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而為自己的子女謀得半點特權,更是令人敬佩!


圍爐煮酒話春秋


那次事故發生時,我在“72O”主控站,負責技術保障(供電)。我們為有鄧老感到驕傲,也為鄧老感到惋惜,懷念他,永遠紀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