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元江老茶己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小組長

在雲南元江老茶己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小組長

在離元江縣城90多公里的龍馬山下,有一個居住著66戶185人的彝族山寨,名叫老茶己,是窪垤鄉老茶己村委會所在地。因屬於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這裡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貧瘠,耕地面積少,十年九旱,自然條件極為惡劣,許多村民不得不以外出務工或搬遷的方式討生活,但也有部分村民選擇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來改變這片貧瘠的土地,因為他們相信付出汗水,終會收穫,付出辛勞,終會改變貧窮落後的家鄉面貌。

土生土長的彝族男兒楊建華,201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窪垤鄉老茶己村民小組組長,2014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名黨員,作為村民小組長,楊建華憑藉著彝族人的勤勞、善良、樸實和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窪垤精神”,在自身率先脫貧的同時,積極發揮表率作用,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其他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

在雲南元江老茶己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小組長

有衣穿吃米飯是童年夢想

1970年,楊建華出生在老茶己村一個貧困的家庭,父母有五個孩子,他排行老三。因受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影響,老茶己村氣候乾旱,山高水缺,條件惡劣,許多村民食不果腹。

記憶中,楊建華每天的主食永遠是玉米、紅薯。他聽說過米飯的味道,一直想嚐嚐,因不懂事,便要求父母做給自己吃,但自己一碗米飯換來的是父母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紅薯飯。父母說吃紅薯健康,楊建華卻無意中看見父親吃紅薯飯時抹去的眼淚和媽媽的抽泣,那畫面永遠印刻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從那以後,有衣穿、有米飯吃是他記憶裡父母和幾個兄弟姐妹甚至是周圍鄰里最大的願望。

家庭的貧困,生活的坎坷,讓楊建華過早地和家中的兄弟姐妹一起肩負起家庭的責任。為照顧家庭,他初中讀完就回家從事生產勞動,但他從不抱怨。他說,家裡的條件就是這樣,責怪父母、責怪命運都無濟於事,只有接受現實,並想辦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雲南元江老茶己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小組長

發展養殖業走上脫貧路

作為土生土長從不曾離開過家鄉的農村人,楊建華熟悉家鄉的山山水水,對牛羊一直有種特殊的感情。窪垤山區草料豐富,有養殖大牲畜的良好條件。楊建華詳細分析後認為,養殖牛羊既可以幫助自己幹活,還能替代部分繁重的體力勞動,為家庭減輕負擔,同時可以出售,產生經濟效益,是一種可行性高、值得推廣的脫貧辦法。

根據自己的分析判斷,楊建華大著膽子申請了五萬元的扶貧貸款作為啟動資金,開始發展養殖業。他不斷摸索、不斷琢磨怎樣才能因地制宜的規模養殖牛羊,常常幾天不回家。在山上的時間久了,楊建華長了滿臉的絡腮鬍,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大鬍子”。通過楊建華的不斷努力和辛勤付出,楊建華家已經養了32頭牛、62只羊,並且牛群、羊群還在不斷繁殖壯大,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日益增加。

楊建華髮展養殖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大家看在眼裡,村民都紛紛跑來向他取經。楊建華耐心地向大家分享他的養殖經驗,把養殖技術傳給周圍群眾。在楊建華的影響下,老茶己村有很多村民開始發展養殖業,特別是建檔立卡戶,發展養殖的願望更加強烈,在脫貧的基礎上加快了鞏固提升的步伐。

在雲南元江老茶己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小組長

盡心盡力改變山村面貌

在楊建華眼中,貧窮、落後、偏僻是家鄉從小就印刻在他心中的寫照。惡劣的自然環境帶給了當地人諸多的苦難與不幸,也讓這裡的男兒養成了大山一樣的胸懷,挑起了對家庭和家鄉的重擔。雖然貧窮、困難,但每次想起家中的長輩及周圍的鄰居為自己添過的紅薯飯、倒過的冷開水,楊建華就想為村子裡多做點事。

楊建華這樣想,也這樣幹。為實現心中的願望,帶領村民改變村子落後面貌,2004年,楊建華不顧父母和妻子的強烈反對下,競選老茶己村民小組組長。從第一次開始,一直到現在,除了中間落選的一屆外,他當選了五屆村民小組組長。能夠長期連任,除了村民的支持及村委會領導信任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楊建華有一顆不斷想改變家鄉、建設家鄉的心。自擔任小組長開始,村民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不斷地到村委會、鄉政府、縣上爭取資金和項目。這些年來,他帶領群眾修建了老茶己村民小組公房、風洞三面溝、村內道路、老茶己小學籃球場、村民小組機耕路、村民小組壩塘引流溝、老茶己小學文體廣場、2個8000立方米的壩塘、6個500立方米的小水窖及80個家庭小水池等諸多項目,並帶領老茶己村民小組積極進行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栽種核桃、菜豌豆、油辣等經濟林果和短期秋冬農業項目。

在雲南元江老茶己村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小組長

項目建設當中,因建設資金不足,楊建華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帶領村民義務投工投勞,甚至白天包冷飯,晚上在山上和村民一起搭鍋做飯。投工投勞多了,村民開始抱怨,說你當組長只會讓我們幹義務工。可村民在抱怨完後,依然會在選舉時投他的票,因為他們知道,楊建華當組長是一心一意想為村民辦實事。

楊建華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平凡人,卻深懷一顆回報桑梓、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堅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脫貧致富這條路上,楊建華爭當排頭兵,走出了一條屬於老茶己的脫貧致富路。因為他相信,喝彝家水長大的男兒,一定能夠用勤勞的雙手拔除窮根,緊跟時代步伐,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文:玉溪日報記者崔永紅 圖:顧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