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四知太守,竟慘冤死

《禮記·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四知太守,竟慘冤死

《禮記·大學》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四知太守,竟慘冤死

這兩段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身為君子,要懂得“慎獨”。所謂“慎獨”,意為在獨自一人之時,也懂得保持高潔的修養。一個人在只有自己的時候,最能顯露最真實的自己。所以能做到“慎獨”,是謂君子,實屬不易。“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經在逝世之前總管自己自律的一生,結合處世經驗,為後世留下了著名“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中“慎獨”為之根本。

古往今來,能夠做到“慎獨”的君子並不多,“四知太守”楊震算是一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四知太守,竟慘冤死

楊震(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24年),字伯起,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楊震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其八世祖楊喜(字幼羅)因追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鬱,隨其研習《歐陽尚書》,為學刻苦,博覽群書,更是憑藉其文學素養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譽。楊震“大器晚成”,五十歲才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舉茂才,擔任荊州刺史,後任東萊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楊震入為太僕,又遷太常,後於永寧元年(公元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代劉愷為太尉。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四知太守,竟慘冤死

楊震“四知太守”的美譽是怎麼來的呢?《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意為當他前往東萊赴任太守時,路過冒邑,有一個叫王密的縣令曾經受過楊震的舉薦,心懷感激,得知楊震到來,欣喜地前去拜訪他,並隨身帶了十斤金子作為禮物。王密一亮出金子,楊震就當場拒絕接受,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本想他是客氣一下,自己也是趁天黑悄悄來訪,想來不會有人知道,便道:“暮夜無知者。”楊震登時大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不知?”言罷令王密羞愧難當,拱手告辭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四知太守,竟慘冤死

可惜,楊震為官清廉,又直言不諱,喜歡懟人,還大膽到懟皇上,遭到同僚的嫉恨,受到構陷,於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被罷免,在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漢順帝即位後,下詔為其平反,才得以洗刷冤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