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永遠活在巖井俊二的青春裡,到底好不好?

上映之前,《你好,之華》的預告片和劇情介紹似乎都在向所有觀眾宣告:時隔二十年,巖井俊二為影迷們奉上的是一部中國版《情書》。儘管如此,我還是對此表示將信將疑。原因無他,不斷重複自己,是藝術創作中的大忌。想要超越經典,更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

陳可辛、巖井俊二、周迅

事實證明,我多慮了。擁有相似的戲劇元素,並不代表簡單的複製黏貼。主角換做中年男女,讓電影中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成熟。青春裡的那份美好,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讓人感到厭倦。細細想來,文藝創作所圍繞的,也不過是那幾個母題。愛情和青春,當然包括在內。能夠一輩子在自己鍾愛的領域內默默耕耘,和一輩子深愛一個人一樣,並不容易做到。

《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
《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

《情書》(1995年)劇照,柏原崇(上)中山美穗(下)主演

導演的堅守和執著,首先體現在了電影情感的載體“信”裡。在這個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寫信是一種成本極高、效率極低的交流方式。動動手指,就能把自己的心聲傳達給對方,誰還願意花費閒工夫寫信呢?可當之南的女兒睦睦把母親珍藏的信件擺在尹川面前時,廣大觀眾應該會把上述想法拋到九霄雲外。一條短消息、一段微信語音和一封用心寫就的情書比起來,分量未免太輕,情感未免太薄。分離時,一切現代通訊機器上的痕跡轉瞬即逝,只有一封封信將會頑強地留在我們的生活裡。從前時間慢,懷舊的人總是深情。難怪,在去年和韓國影人合作的作品《昌玉的信》裡,巖井俊二也把信放在了中心位置。

至此,我們也就不難發現電影中老中青三代人的感情線指向何處。之華的婆婆用學英語的藉口接近抱有好感的老師。之華的女兒周颯然因為喜歡上了自己的同桌,差點打算轉學。而之華,因為三十年前一場無疾而終的美好初戀,冒充姐姐給尹川寫起了信。這三段故事的內核一致:美好的感情裡夾雜著脆弱、遺憾。巖井俊二的用意也很明顯:擁抱美好,但也要接受殘缺,這就是青春和人生。

《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

《你好,之華》劇照,電影的載體依舊是“信”

電影中最容易讓人產生不適感的,就是渣男張超的出場。胡歌老師精湛的演技有目共睹,在此無需贅言,但張超在電影裡的作用,不只是為了襯托出尹川的深情。“人生不是隨便扒拉扒拉就能寫清楚的。”張超雖渣,卻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生活裡有美好,也有非理性的荒謬。來頭神秘的張超,不是什麼文藝青年,只是食堂裡的打工者。他愛上之南的理由也很齷齪:“她是所有女生裡最漂亮的”。或許所有人都會斷言,尹川才應該是和之南同度餘生的人,包括之南的女兒睦睦。但現實的殘酷,就在於從來沒有什麼“應該”。

可見,把《你好,之華》歸類為一碗溫暖的雞湯,並不妥帖,儘管電影裡的青春還是一如既往的美好。之南的兒子晨晨看似是個“熊孩子”,在母親葬禮之後就埋頭玩手機。可他突然向老人問起,人為什麼會死。在老人生病後變得驚慌失措,直至痛哭流涕,這裡面蘊藏著的,是巖井俊二對生命的思考。和當年的《情書》相比,導演的視野更寬闊,對人性的分析也愈發得心應手。

但是,電影的美好之下,仍存在著不和諧之音。比方說,睦睦對尹川說,要是您是我的爸爸就好了。這一橋段固然煽情、感人,卻把之南一家擺到了被動、無力的位置上。把生活的希望完全寄託在虛無縹緲的“美好”尹川身上,多少有逃避現實之嫌。這或許也是來自導演本人的善意提醒:不必沉溺在巖井俊二的青春裡。

《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

《你好,之華》劇照,周迅飾演之華

深愛三十年的之南從此與自己天人永隔,尹川的重新出發,是否也來得容易了些?這大概算是筆者的一大困惑。尹川、之華的坦然,代表的或許就是導演的態度,這也正是巖井俊二能夠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堅持自我的原因。但我寧願相信,《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男主角對痛苦的無法釋懷,才是人生中的常態。生活仍將繼續,但有些東西,不會隨著時光一同散去。現實生活裡沒有濾鏡下的唯美畫面,也沒有浪漫的情節設置,

片名為何是《你好,之華》,而不是《你好,之南》?要知道,電影中所有人物的情感都指向了出場並不多的之南。但是,和現在的丈夫、女兒走上嶄新人生旅途的之華,代表著更勇敢、灑脫的人生態度。導演善良的用意,已經浸透在了片名裡。只是,如果當年和尹川相愛的是之華,三十年後的她是否還能平靜面對?

電影結尾,之南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迴盪在睦睦、晨晨手中的信裡,尹川、之華的腦海裡。尹川和之南在講臺下的對話,伴隨著撒在禮堂裡的燦爛陽光,是兩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有感動,也有惆悵,這是巖井俊二通過電影帶來觀眾的複雜感受。好在,他沒有明確教導,在面對人生的缺失時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把感悟留給觀眾自己,才是導演的高明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