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內向者能夠“偽裝”成外向者?

馮仲平



描述某人性格的方法有很多種——從健談到焦慮,到勤奮和有條理。心理學家已經發現,許多特徵經常結合在一起,並將這些特徵歸類為五個最重要的類別——外向、神經質、和藹、認真和開放/聰明。

外傾處理人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和周圍的人相處,通常喜歡社交場合,而內向者則相反。以前的研究顯示,性格外向的人通常也更自信,經歷更積極的情感,從獎勵中獲得更多。


然而,沒有人研究過外向者是否對與社會情境(比如面部)相關的刺激更敏感。

內向者被吸引到思想和情感的內心世界,外向於人的外部生活和活動。內向者專注於他們圍繞著他們的事件所產生的意義;外向者陷入事件本身。內向者通過獨處來充電,外向者在社交不夠時需要充電。

內向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溝通和社區是教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人註定要與世隔絕。但是內向者的交流和溝通方式可能不像我們外向的同齡人。內向者和外向者都不健康,如果他們處於極端狀態。人們不僅是為了思考,而且是為了關係。


雖然外向的理想常常給內向者所偏好的人際關係帶來挑戰,但是內向者仍然需要與外向者和環境者建立聯繫。我們大多數人寧願在不太分散的環境中與一兩個人進行更深入的對話。像所有的性格類型和性情一樣,也有長處和挑戰。性格內向的人需要外向型性格,外向型的人需要內向型性格。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心理學將能量的傾向,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內傾型人格特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內向者”;另一個是外傾型人格特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外向者”。


一、內向者,能量來源於內部。就是他們通過自我梳理,獲得充電與讓自己復元。最有效的分辯內外向者,不是看他們誰話多話少。而是需要看他,累了的時候或是一個人的時候,喜歡做點什麼。內向,休息與獨處;外向,會約三五好友聊天,哪怕只是遠程。


二、內向者,先聽、沉澱、思考,再表達。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內向人,會給人反應慢的原因,因為需要時間週期。可是在他們熟悉的研究領域,熟悉的場景中,信息只需提取,不需要深度加工,所以有時反應速度也非常快。


三、內向者,喜歡深度交流。
外向人,喜歡接能更多人,而內向人擅長與關鍵人,深度交流。他們在熟悉的場合,有適合的話題,或與熟人,話不但多,而且容易通過內容質量,成為場上的焦點。


綜上所述,不是“內向者”偽裝為外向者,是大家要清晰內外向區分的維度。


明心勇


現代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化”社會,大家似乎更喜歡性格外向的人。他們能言善道、幽默風趣,在各種場合都能遊刃有餘,社交活動中也是如魚得水。外向者似乎天生就容易引人注目,也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命運的垂青。


而內向往往被認為是性格的短板,尤其是在現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會說話幾乎寸步難行。人們更容易注意到聚光燈下大放異彩的外向者,而忽視了角落中默默無聞的內向者。



我們常說:“青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有的人只是看上去比較外向而已,比如能說會道,在社交場合也能夠很好地應對。但他們骨子裡還是內向的,安靜、內斂、不喜歡交際,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與其說是內向者“偽裝”成了外向者,不如說是內向者掌握了溝通的方法,成為了一個善於社交的人。


在生活中,內向者總是被人為地貼上許多標籤,比如木訥、冷漠、不合群等等。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內向人都是這樣,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都是內向者,連一些知名的社交達人本身也是內向的人。內向者不一定非要躲在陰影裡,他們也可以站在聚光燈下,侃侃而談,綻放自己的光芒。


這個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是內向者,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巴菲特、比爾·蓋茨等等,甚至連羅斯福和甘地都是性格內向的人。正是獨屬於內向者的內斂、謹慎、執著和專注,幫助他們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內向只是一種偏好,與成敗無關,這種性格的人反而更沉穩,思考問題更全面,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去理解、觀察和傾聽別人。性格內向並不能阻止我們成為出色的領導者,也無法阻礙我們走向成功。


你是否也羨慕那些在社交場合應對自如的人?或者常常因為自己不善言辭而覺得自卑?其實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溝通技巧,無需偽裝,也無需改變性格,你也能夠像那些天生健談的外向者一樣談笑風生,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


在珍妮弗的《內向者溝通聖經》裡,給出了溝通的“4P”法則:準備(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動(Push)和練習(Practice),可以幫助我們將性格劣勢轉化為優勢,解決內向者面臨的社交難題。


(1)準備

充分的準備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增加信心。比如在演講或者做報告的時候,如果你對自己的內容十分熟練,在實際操作時就會信心百倍、胸有成竹,即使遇到一點突發情況,心中有預備方案,也能夠順利解決,不至於自亂陣腳。



(2)展示

內向者要贏得別人的關注和好感,就需要勇敢地展示自己。內向者的優勢就在於縝密的思維和對當下的關注。將關注點落到當下需要溝通的人和事上面,投入進去,思考如何達成共識,而且要有意識地為意料之外的情況做準備。


交際的只在於認識新的朋友,建立新的關係,其目的是瞭解你對面的這個人最關心到底是什麼,而你又能提供何種的幫助。和別人真誠地分享你的觀點,才能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可以從三方面入手:自我介紹,告訴別人你是做什麼的;專注地傾聽對方;記住對方名字,也讓對方記住你的名字。



(3)推動

內向者需要推動自己走出舒適區,“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給自己設立一個小挑戰和目標。比如:你不擅長演講,就一定要給自己設置一個公共演講的機會;你不擅長和客戶溝通,你就一定要設置一次與客戶的對話。


(4)練習

前三個步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練習,就是把積極準備、自我展示和走出舒適區逐步習以為常的過程。持續不斷的練習,將這些有效果的行為內化成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做不好一件事情或者工作的原因,或者理由有千萬種,但是“性格內向”絕不是其中的一個。無論任何工作,內向和外向的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我們無需刻意偽裝,只需要掌握一點技巧,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


時雨甜菓子


我們常常在社交網絡上看到這樣的論點,比如「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寫這一類文章的和打造這樣輿論氛圍的人往往是在社交中如魚得水的人,於是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外向的社交福利」,大家紛紛想變成這樣的交際小能手。


其實內向者也沒必要去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外向者。因為把人格特質或性格一分為二的做法,本來就是傳統人格心理學最簡單粗暴的劃分。這樣的樸素劃分其實也逐漸衍生出了之後的一些人格特質測驗,只不過人格不再是一份為二,而是一分為多,而這樣的理論與測試其實有嚴重的缺陷:其忽略了人格特質的社會認知取向,人其實是在不斷適應社會規範的,你會學習社交禮儀,約束自己的一些個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人格特質並不是說在你二十歲的時候就定型了,它可能是伴隨一生髮展的,來自英國皇家心理協會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其實內向者一直都會去學習社會規範來讓自己獲得一些社會生活或交流。只不過是「量」的問題。如果你對你的社會生活匱乏感到深深的焦慮,非得做點什麼改變自己,那我給你支支招。第一步是「脫敏」。從熟悉的朋友開始,去認識朋友的朋友,找話題,找共同興趣,漫漫從你的舒適區走出來,你會發現社交也沒那麼難。第二步是「刻意練習」。說話的技巧是可以練習的,內容也是可以練習的,溝通的演講的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最近出版的喬布斯回憶錄裡面寫到,他會在每個發佈會的一個月之前反覆練習,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個發佈會上節奏感好,沒有廢話,一呼百應的蘋果公司創始人。每個故事的鋪墊,每個推進高潮的方式,每個影響共鳴的情感呼應,都是可以練習的。你想,如果你能把每個地方都練習到,你還愁不會聊天嗎?


當然,這樣是很累的。內向是個禮物吧,接受他,然後適時的去練習溝通的技巧就好。要去做一個敏感而有能力的人,僅此而已。


  • 歡迎關注,與您分享教育、心理學的讀書筆記與思辨內容


教育怪談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劉玲老師回答,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劉玲,歡迎關注。

有的內向者能夠“偽裝”成外向者,這一切源於安全感的缺失!當我們試圖偽裝自己,越是放出煙霧彈希望不被外界看清、識破,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不會輕易受到傷害,而其實忽略了一個事實,這只是一個掩耳盜鈴的遊戲罷了,能看穿的人不會說破,看不穿的人會自發遠離偽裝者,說到底都是偽裝者們得不償失、自欺欺人的舉動。

有部分偽裝者們不僅偽裝成外向者,他們會根據具體情況偽裝成他們需要的角色,而這裡說的這種類型的人,屬於覺察力比較高的人,他們即是演員,也是導演,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到哪裡,所以這種類型的偽裝者們更不易被他人發現,除非遇到她們人生中的坎或者最柔軟的那部分,不過可能那時她們依然會故意的把自己藏匿起來,樹立更高更厚的防禦牆,讓外人不能隨意進出她們的領地,只是內心深處的那份孤獨和寂寞唯有她們自己才知道其中滋味。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防禦機制,這屬於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為每個人的生存能力及應對能力的不同,只要沒有傷害到他人的利益也是無可厚非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所需要的面具,只是要記住的是此時此刻你是否戴著面具在生活或對人對事,因為我們都清楚的明白麵具戴久了會非常辛苦的。

最後想說一句:騙誰都不要騙自己!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劉玲,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現任成都博思颶風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培訓總監,擅長結合中西方心理學做溝通,情緒,婚戀方面及個人成長的培訓及諮詢。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在於“偽裝”兩個字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內向者、外向者,所謂的內向、外向不過是人們所賦予的一種標籤而已

如果沒有絕對的內向和絕對的外向,那又哪來“偽裝”兩個字,說不定那才是他的本性:他由外向者偽裝成內向者

如何做到?在不同的情況下,人會根據現場需要表現出對自己有利不同的性格,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像不小心跳到水裡,人會由於求生的本能,說不定就會本能的展示出來,他就學會游泳了,這是因為人的本能

有的內向者能夠”偽裝“成外向者,要麼就是他本性就是一個外向者,要麼就是情景需要讓他不得不這麼去做


深度讀書了嗎


與其說是“能夠”,不如說是“必須”——內向者“偽裝”成外向者,主要還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需要。

人的性格內外向的形成,跟幼年的家庭環境有重要關係。父母之前關係不良,經常吵架、打架或者冷戰,或者對孩子冷漠不關注,就會導致孩子對外在環境失去興趣和熱情,轉而關注內在世界。這樣對待世界的態度一旦固化為性格,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個過程一般在學齡前完成。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發展,內向孩子會發現,兄弟姊妹或者他人的外向性特點,比如活潑、開朗、健言等能獲得父母的更多關注和肯定,能與同學、同事、領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人際衝突,於是也效仿學習並由此而獲益。但相比與外向人無意識的活潑、開朗、健言,內向人的外向性特點是一種有意識地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偽裝”、“假的”,而在他們內心對他人實際是排斥、迴避和不接納的。

這種的表裡不一有點像舞臺表演,捧場的觀眾不少,但真正願意走上臺來的共舞者可能為零,因為臺下的觀眾在潛意識裡知道你在演戲,你自己的潛意識也知道自己在背臺詞。時間長了,內向的人會因為不能秉持真我、壓抑自我而迷失自己,導致心理疾病。這讓人想到了“微笑抑鬱症”,患者在人前陽光、開朗,背地裡卻要去看心理諮詢師解決自己的情緒低落,持續地傷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與其偽裝,不如成為一個真正的外向者。雖說“江山難改,稟性難移”,但事實證明,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付諸努力和毅力,經過一段時間循序漸進地調整,是可以收到預期效果的。內向人可以多多向他人開放自己、多與他人接觸等方式來逐步改善,也可以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調整。假以時日,表裡如一、內外通達的你就能夠體會到真正的人際快樂和內在愉悅。


心理專家劉愛民


性格是一個人與生俱的,從他一出生就決定了的,不會輕易地改變。內向者不會變成外向性格,外向性格也不會輕易地變得內向。除非遭遇了大的變故,或受到強烈地刺激。

所以有的內向者能夠“偽裝”成外向者,可能是這個人的性格比較中性,內外兼有。有時表現的活潑開朗一些,有時又安靜內斂一點。


博旭投資


性格外向的人假裝內向而沉默不說話,可能因為這並不是受他歡迎的人,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吧!但內向的人假裝外向,一是少二是難,因為內向的人相比不那麼善於偽裝。估計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特殊的人面前,才有可能出現這種不可思議的假裝外向。比如:相親的時候,為了不尷尬;領導讓其對某個問題闡述觀點時;在特別要好的朋友面前,但這可能是真正的放鬆隨意狀態,而不是偽裝。


你不會懂的憂傷


我壓抑的火山終將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