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恢復對伊朗石油制裁也許就是個“噱頭”?

美國沒有必要在石油制裁豁免問題上將自己放到歐盟和中國的對立面。一旦豁免的口子開了,就意味著美國不想將伊朗置於死地

美國恢復對伊朗石油制裁也許就是個“噱頭”?

2018年8月31日訊(具體拍攝時間不詳),伊朗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中東地區的重要石油產地與波斯灣和阿曼灣的狹窄海峽,亦是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的唯一水道,每天有大量油輪經過這裡。11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於5月8日宣佈退出“伊核協議”(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的180天之後,恢復對伊朗第二批制裁的“大限之日”。圖/視覺中國

【財新網】(專欄作家 陸如泉)11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於5月8日宣佈退出“伊核協議”(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的180天之後,恢復對伊朗第二批制裁的“大限之日”。與三個月之前,即8月7日恢復的第一批側重於對伊朗金融業、貴金屬、汽車和航空業制裁相比,11月4日恢復的制裁,其力度更大,打擊的重點是素有伊朗經濟“生命線”之稱的石油業。

今天,預計全世界均把目光聚焦到了美國和伊朗這對“超級冤家”的身上,全球石油界從業人士和油氣市場分析人士估計都在屏住呼吸、瞪著眼睛在看美國到底打出什麼牌?而伊朗到底該如何接招?長期進口伊朗石油的那些消費國該怎麼辦?而與此相關的貿易、金融、物流、保險等業務又該如何處置?

不得不承認,美國依然是這個星球的唯一超級霸主,它“任性”,其他國家或多或少就會遇到麻煩。為規避美國11月4日恢復對伊朗出口石油的制裁,過去幾個月,各個長期從伊朗進口石油的消費國都在千方百計擴大對伊朗的進口量,先“吃飽肚子”再說,哪怕“吃撐”也沒事,千萬別在制裁之後過早“餓著”。伊朗方面,也在全力以赴向世界各大消費體和長期合作的市場多銷售一點,以防範制裁恢復後對本國石油業和經濟發展帶來的重大沖擊。還有一些投資伊朗油氣田項目的歐洲和亞洲石油公司已經開始與美國官員多次進行“試探性”接洽,謀求對過去幾年正常投資伊朗行為(成果)的豁免。總之,涉及伊朗石油的各利益相關方都在全力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努力降低因恢復制裁對本企業本機構帶來的戰略被動和重大損失。

在很多業內人士眼裡,當下確實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但問題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也許這次美國對伊朗恢復石油制裁就是個“噱頭”。

其一,美國的戰略意志力不足。美國此次退出伊核協議並恢復對伊朗石油業的制裁,屬於遏制伊朗過快崛起的“無奈之舉”,而非威逼伊朗政權發生更迭的“封喉利器”。伊朗這一輪在中東地區地位的上升始於小布什執政時期。小布什政府發動的兩場戰爭,打垮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但也“幫助”伊朗消滅了東西側的這兩個宿敵。伊朗順勢而為,充分利用這一“戰略紅利”,在中東地區迅速崛起,這引起了沙特和以色列等美國盟國的恐慌。

進入21世紀後的前十五年,國際油價持續高企又幫了伊朗的大忙,國內經濟全面復甦。2015年7月JCPOA達成,2016年正式生效後,伊朗石油出口量短期內翻了一倍,達到200萬桶/日以上,這使得伊朗在本地區的戰略優勢持續凸顯,美國堅決不容許伊朗單方面打破現有的“均勢”。

面對這一切,特朗普上臺後開始迅速扭轉在伊朗問題上的被動局面,以此前簽訂的JCPOA“對美國而言極不公平、幫了伊朗大忙”為由,而宣佈在5月8日“退群”。美國此舉實際上是通過恢復制裁,降低或消除伊朗國內經濟和綜合國力快速發展的勢頭,遏制其過快地崛起,阻止其打破本地區的戰略平衡。但美國沒有決心也不願意跟伊朗死磕,更沒有意志力去推翻伊朗現政權,因為美國的底氣不足。畢竟,伊朗在中東做大是美國的“戰略失誤”帶來的,而不是伊朗有意而為。

其二,伊朗石油收入不會因制裁而大幅下降。隨著油價逐步高企,伊朗因遭受制裁而減少的石油出口“量”下降,一定程度上可由出口“價”上升而得到補充,過慣“苦日子”的伊朗應該能夠撐得下去,制裁的效果總體有限。

美國此次恢復對伊朗的石油制裁恰恰趕上了國際油價總體上漲的時間窗口,這使得制裁的效果大打折扣。以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為例,這期間,伊朗石油的出口量在200萬桶/日左右,比上一輪制裁期間的出口量翻了一番,但這期間的出口油價較低,在40~50美元/桶左右。此次石油制裁恢復後,伊朗的出口量可能下降至制裁前的一半甚至更低,但目前逐步高企的油價使得伊朗的出口價格上升到70美元/桶以上,這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出口量的驟減。也就是說,量少了,但價上去了,高企的油價幫了伊朗的大忙,使得其面臨的經濟壓力會小很多。

其三,伊朗的抗壓能力和耐力依然較強。歷經40年左右的制裁與反制裁後,伊朗對制裁的適應能力和制裁下的生存能力異常堅韌。國內而言,伊朗政教合一的政體有其合理合法性,得到了最廣大底層人民的擁戴。伊朗政府的控局能力依然很強,能夠將一些潛在的風險和不穩定的苗頭控制在初始階段和萌芽狀態,2018年年初的伊朗騷亂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管控就是明證。而且,宗教領袖、議會和總統這“三家馬車”相互制衡,類似於“三權分立”的機制,加上伊朗總統選舉的民主化,都是伊朗政權相對穩定的“壓艙石”。

更為重要的是,伊朗是一個門類齊全的工業大國;國土面積近165萬平方公里,有戰略縱深;人口接近8000萬,平均素質在本地區相對較高;除了油氣資源,伊朗的其它自然資源也很豐富,且石油收入近年來只佔伊朗GDP的12%左右。有了其他工業和生產領域做支撐,伊朗的抗壓能力很強。

其四,美國對相關國家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變相解救了伊朗。據美聯社11月2日報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當天宣佈,美國將給予8個國家伊朗制裁豁免權,允許他們繼續進口伊朗石油。彭博社稱,這些國家可能包括日本、韓國、印度,中國和土耳其可能也在其中。目前,相對比較確認的是,美國將會給印度一定的豁免權,允許印度每月繼續從伊朗進口約125萬噸石油(30萬桶/天)至明年3月。路透社11月2日稱,一名日本石油市場分析師認為,若印度獲得豁免,日本取得豁免的可能性將上升。綜合目前最新消息看,美國的一些傳統盟國預計可以獲得美國的豁免,一旦豁免生效,伊朗在制裁期間的石油出口量預計能夠達到100萬桶/日。這樣的出口量於伊朗而言,把日子過下去是毫無問題的。

另外,對待歐盟和中國這樣的用油大戶,儘管尚不得知美國最後決定,但豁免應該是大概率事情。美國沒有必要在石油制裁豁免問題上將自己放到歐盟和中國的對立面。一旦豁免的口子開了,就意味著美國不想將伊朗置於死地,既然可以豁免日本、印度和韓國,歐盟和中國也未嘗不可,主要還是取決於談判和博弈的結果。

種種跡象表明,近兩個月來,在制裁伊朗的問題上,特朗普的立場和態度有所軟化。加上沙特這樣的鐵桿盟友出了“卡舒吉事件”這樣的么蛾子,使得美國處於被動地位,而伊朗的外部壓力因此得到某種程度上的緩解。

最後,對於國內,中國石油界和中國石油企業一定要自信,大張旗鼓、義正言辭的與美方交涉,表達自己正當訴求,按國際慣例申請並獲得一定豁免權,維護中國企業在伊朗的正當權益。


 作者陸如泉,能源經濟學者。文章來源於財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