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旅遊》雜誌8月刊 高郵的生活美學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與已是熱門旅遊城市的揚州相比,相距僅幾十公里的高郵低調、平實,仍是一座能夠從容過日子的小城。它在歷史與當下、藝術與現實之間不緊不慢地踱著方步,並不刻意渲染什麼,祠堂、衙門、老街也好,古今名人軼事也好,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高郵的生活美學

01

水氣與文脈

高郵是一座江北水城,周身帶著一層水霧之氣。高郵湖並不是高郵唯一的水源,還有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流過小城的西側,運河的西堤也就是高郵湖的東堤,二者自古就是懸湖和懸河,是治理淮河流域水災的一個重點。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高郵作家汪曾祺說,自己作品裡“水味兒”,來自於家鄉的湖河。據他回憶,當年運河的河底和城牆垛子一般高,他幼時常到運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頂;縣境內有很多河道,出城到鄉鎮去大都是坐船,村子裡幾乎家家都有船。汪曾祺的老鄉——宋朝詩人秦觀,在《送孫誠之尉北海》中寫道:“吾鄉如覆盂,地據提楚脊。環以萬頃湖,粘天四無壁。”

秦始皇滅亡楚國後,在此地築了一個高臺,設了一個郵亭,這就是高郵名稱的由來,亦稱秦郵。漢高祖時期,高郵置縣,一直延續至今。位於高郵南門大街的盂城驛,建於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高郵驛站的地位更加顯著,往來的官員、商人、文人騷客都會在此停留,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使得高郵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孕育出一條至今仍然鮮活的文脈。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從盂城驛所在的南門大街往西走上幾步,就到了大運河的堤岸邊,當年的古運河航道上,仍有很多百噸貨輪穿梭往來。當年,位於運河邊的高郵逐漸發展成為頗有規模的商貿中心,商賈雲集,沿街市場林立,河中跑船,河邊辦會趕集,南門大街的青石路面上留有很多獨輪車的軲轆印,講述著昔日的繁華。

除了帶來經濟的繁榮,這段運河也見證過不少歷史興衰。南宋時期,文天祥曾兩次過高郵,第一次是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壓境,他奉旨去和談,被元軍扣押在鎮江,後來設法逃亡,經揚州到高郵,再輾轉經泰州、南通等地,逃回溫州;第二次是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滅亡後,文天祥沿大運河被押解回北京,再次途經高郵,感懷身世浮沉,寫下了《高沙道中》明志:“夫人生於世,致命各有權。慷慨為烈士,從容為聖賢。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百年尚哀痛,敢謂事已遄。”高沙也是高郵的別稱。如今在高郵還有一個以文天祥命名的廣場。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花兩塊錢,就能從南門渡口坐船前往運河中間的河心島。島上的鎮國寺唐代曾是皇家寺廟,廟裡的鎮國寺塔也被稱為“南方的大雁塔”。

清乾隆時期的《高郵州志》記載:“鎮國禪寺,在州城西南隅,寺外有斷塔。唐舉直禪師建,國朝順治丙申寺毀於火,雍正二年邑人賈國維重修。”舉直禪師便是唐僖宗那位當了和尚的弟弟,方誌上說:“唐舉直禪師,懿宗子僖宗弟也,行腳至高郵,得太平倉基地,亟請於朝。詔以其地為鎮國禪院,居之,仍賜號舉直禪師。”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鎮國寺塔是一座方形七層樓閣式磚塔,高35.36米,頂端塔剎有一尊青銅鑄的葫蘆,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寶塔險被拆毀,周恩來總理下令“讓道保塔”,使它得以繼續矗立在大運河中,護佑兩岸百姓。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高郵城東有一座文遊臺,曾是蘇門學士秦觀讀書的地方。如今提起高郵,文學青年們會立即想起汪曾祺,而古時文人們到了高郵,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秦少游,他的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是寫於高郵。

文遊臺上還有一座四賢祠,《高郵州志》記載:“宋蘇軾過高郵,與寓賢王鞏、郡人孫覺、秦觀載酒論文於此。時郡守以群賢畢集,顏日文遊臺。”四賢祠就是為紀念這四個人而建。文遊臺也是高郵地勢最高的地方,如果沒有現代城市建築的遮擋,從臺閣上的“山抹微雲”樓往西望去,能看到碧波浩渺的高郵湖,切實感受古人眼中“環以萬頃湖,粘天四無壁”的宏大景象。

02

東大街的文學地圖

高郵這座小城到處都有汪曾祺的印記,反過來也可以說,汪曾祺的小說裡全是高郵的味道。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東大街是高郵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人民路沿線的眾多小巷極為熱鬧,沿街的店鋪依舊是舊時光景,讓人想起《受戒》裡的描述:“肉鋪裡掛著成邊的豬,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麼齋,賣絨花的,賣絲線的,打把式賣膏藥的,吹糖人的,耍蛇的,叫人什麼都想看看。”

在這裡經常能發現汪曾祺小說中出現過的地名,讓人在文學和現實之間有些恍惚。比如大淖巷。汪曾祺曾寫道:“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縣沒有幾個人認得這個淖字。縣境之內,也再沒有別的叫做什麼淖的地方。據說這是蒙古話。那麼這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其實淖就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是不夠,比一個池塘大得多,每至春夏水盛,頗為浩淼。沿著大淖巷走進去,盡頭處果真有一片大水,叫作‘大淖河’。”

大淖巷西邊是草巷口,可通到大淖河,汪曾祺說,這裡當年是高郵北鄉人給城裡人送蘆草時經過的,淘氣的孩子會趁挑草人不注意去耙上一把草,所以當地人把不聽話的小孩叫作“耙柴鬼子”,汪曾祺小時候也沒少淘氣。巷子裡鋪著青石板,兩側開有米行、草行、蛋行、八鮮行、水爐子鋪、剃頭店……大多是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店。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當地人把大淖巷和草堂口所在的這條大街叫“東頭街上”,當年是高郵的鬧市區,沿街各種店鋪、小攤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一應俱全,連萬順醬園店、諸家棉花店、保全堂藥店等算是大商號,其中保全堂藥店就是汪曾祺家的產業。

一早一晚,常有老人把炭火爐子拉到街邊來,端一張板凳,搖一把芭蕉扇,一邊生爐火,一邊跟街坊領居聊天,街頭巷尾煙霧瀰漫,人們走過時好似騰雲駕霧一般。不一會兒,賣小菜的、賣鹹鴨蛋的也都加入了聊天的隊伍,散場的時候,還給每人送上幾枚鴨蛋回家嚐嚐鮮。

高郵的鹹鴨蛋極為出名,汪曾祺那篇《端午的鴨蛋》功不可沒。“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在東大街的很多巷子口都能看到這樣的經典場景:一個身穿老頭衫的大爺,支起一張小桌,放一個白瓷盤,上有兩枚四瓣切好的鹹鴨蛋,雙黃,蛋白膏紅,紅油從蛋黃裡淌出來,流到蛋白、淡青色的蛋殼上,在白瓷盤上聚成一汪;大爺在小酒杯裡倒上一杯洋河大麴,用筷子蘸一點蛋黃油放在嘴裡,然後咂吧一口酒,臉上洋溢著一種給個神仙也不做的得意之情;桌上的收音機裡咿咿呀呀地放著京劇《沙家浜》,那是汪曾祺參與改編的。

03

去汪曾祺家做客

我到了高郵,直奔東大街。路口的大泡桐樹下有一個小吃攤兒,兩個老人支起兩口鍋,一口是沸油炸臭豆腐,一口是濃湯煨豆腐,豆腐很便宜,一塊錢三塊,也連帶著賣些高郵鴨蛋。排隊的人很多,還有人大老遠地開著電瓶車趕過來,人還沒到跟前,聲音先飄來了:“師傅啊,要個三塊錢的炸豆腐。”攤主點點頭,曉得這是要當下酒菜,順便在打包好的豆腐裡扔進一小袋花生米。高郵方言不像別處的江淮官話那麼硬氣,帶著一點詼諧和韻律。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攤主問我:“外鄉人,你來幹嘛啊?”我說:“來看汪曾祺。”他點點頭:“沿著這條老街走,前面那條巷子口就是了。這老頭兒,找他的人可真多啊。”我不禁笑了起來,一個人去世20年之後,還能真切地活在故鄉人的生活裡,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那條巷子就是竺家巷,巷子口的那幢二層小樓,門口掛著“汪曾祺故居”的牌子。側樓的房門開著,一個精神矍鑠的老大爺坐在藤椅上,同汪曾祺長得極像,他是汪曾祺同父異母的弟弟汪曾慶,今年八十多歲了。

屋子裡擺著一張黑色方桌,上面有一個老式鐘錶、一副檯曆、一包香菸,桌下有一沓報紙,藤椅後面的地上堆著不少酒瓶。汪大爺笑著說:“小夥子看到這兩間破房子,是不是很失望啊。”他告訴我,汪家祖上曾有兩千多畝田產、近百房屋,後來連同那幾家藥鋪都沒有了。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汪曾祺離開高郵前往昆明上大學時,汪曾慶才兩歲,一別就是40載。20世紀50年代末,他作為社會青年下了鄉,汪曾祺則作為後補右派下放到張家口,都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後來,汪曾慶回到縣城,在疾控中心工作,他的胞妹也在醫院工作,等於又做起了祖傳的舊業。妹妹一家就住在隔壁。

談起哥哥,大爺語氣平靜。我同他開玩笑:別人會不會拿你和汪曾祺比啊?他說:“這有什麼好比的嘛,他是他,我是我,我現在不是活得比他長了嘛。”說著自己也笑了。

汪曾祺一家都喜歡做菜,汪曾慶也不例外,如今他依然喜歡自己去巷子口買菜,然後親自下廚。他家平臺上有一間閣樓,“閒來可上去坐一坐,聽聽風聲,喝點兒小酒。”閣樓上有哥哥汪曾祺為他寫的一副對聯:“金罌蜜貯封缸酒,玉樹雙開遲桂花。”

離開時,大爺把我送到門口,握著我的手說:“怠慢了哦,有空再過來玩啊。”我又回頭望了一眼大門上的對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這兩句出自宋朝理學家程顥的《秋日》:“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我想,理學家口中安於本心的從容,應該就是汪曾祺的人生意境吧,同時,也應和著這個蘇北小城的生活美學。

● 圖片 清溪 龍博士 袁俊偉

已刊《中國國家旅遊》雜誌

2018年8月刊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8月刊 高邮的生活美学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揚州,你早晚得來!

長按下面二維碼

“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