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古鶴村——因白鶴而得名的田園之家

古鶴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

「一村一史」·古鶴村——因白鶴而得名的田園之家

歷史起源

廣東鄭姓大抵於宋代時由福建南部遷入,其先祖最早在居住在粵東北與粵東,此後不斷向西遷徙。據資料顯示,中山鄭氏分為三鄉鄭(西山鄭)、義門鄭、蓮塘鄭、古鶴鄭等四族。其中,三鄉鄭的始祖鄭菊叟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從福建莆田遷三鄉榕樹埔,再遷橋頭腳,其子孫分居烏石、古鶴、雍陌等地。古鶴鄭始祖於元順帝年間遷至此地。

早在漢代就已有人居住在古鶴村,距今有1000多年曆史。時至宋末元初,歐、羅、霍、劉、鄭、陳、許、馮等32個姓氏族人陸續定居於此,形成了村落。因村內常有白鶴棲息,且地形上又像鶴,因此得名古鶴村。而村內眾多族姓中,以鄭氏最為有名,其影響力可以從宗祠規模、族群人數等方面得到體現。

宗祠與舊民居

古鶴鄭氏宗祠群,都集中在古鶴下街,它們分別是較為出名的瀾海鄭公祠

、樸素秀氣的伯瑤祠、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日東祠

瀾海鄭公祠又稱鄭氏宗祠、世昌堂,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被用作古鶴膠花廠員工宿舍,重修後現為村中老人活動中心,供耆老們相聚消遣。祠堂坐西南向東北,磚木結構,面闊12.3米,進深23.4 米,面積約288 平方米;祠堂為三間兩進,硬山瓦頂,人字封火山牆,博古屋脊,素胎瓦頂,青磚灰牆,麻石腳,內有天井雨廊。整體建築各處雕刻精細,門口對聯“源溯莆田,支分莞水”,表明古鶴鄭氏一族遠祖源於福建,後從東莞遷來。祠堂前兩側更各豎有旗杆夾一座,以示鄭氏後人曾考取功名,特以此記錄,勉勵後輩們勤奮治學,光耀門楣。此外,祠堂兩側門樓有敦宗、睦族的宗旨,寓意族人堅韌進取。

「一村一史」·古鶴村——因白鶴而得名的田園之家

崇祀鄭氏伯瑤公所建的伯瑤祠。它曾作為生產隊糧倉,現在則是古鶴村農家書屋。該祠比之瀾海鄭公祠稍顯細巧,不過細看之下,屋簷柱角處的人物花卉雕刻同樣細膩,頗具匠心,呈現典型的中山清代祠堂建築特色。

日東祠由旅日華僑鄭有庸家族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捐建,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三進佈局,面闊12.28米,進深24.5米,面積約304平方米。建築為硬山頂,穿鬥與抬梁混合木構架,樑架上駝峰、瓜柱精雕細刻,斗拱和雕龍託腳等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中座置有“叼鼠抓菩提”雕花木棚架,兩旁次間有“密斯葡萄”、“瓜瓞綿綿”雕花木棚架,下設石雕欄板;此外,其牆體建構同樣特別,兩側邊以及門梁均為石板構造,石板之間黏合緊密,上百年來未出現錯位沉降現象。

「一村一史」·古鶴村——因白鶴而得名的田園之家

鄭有庸家族還捐建了樂善好施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形式,用花崗石雕鑿構築,樓為歇山頂,三樓均用石雕斗拱承託,高約8米,柱下鑲嵌抱鼓石;坊額四周均有人物、花卉、鰲魚雕刻,頗為清肅古雅,此外還有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的題詞和印章。是清光緒皇帝為表彰鄭有庸遵母命賑災有功御賜而建。據資料顯示,它是目前中山現存形制、結構較規整的牌樓建築之一,更是古鶴村鄭氏族人包容和善、助人為樂的寫照。

「一村一史」·古鶴村——因白鶴而得名的田園之家

“儒林第”是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座古民居,御賜“榮封三代”的牌匾,顯示這座民宅主人曾經的顯赫身世。古宅裡面,古老的建築工藝“泥樁牆”被完整保存下來,木雕窗花、灰雕甚至於古井,無不精雕細琢,明清時期嶺南建築的特色十分鮮明。目前古鶴村仍留存的超過百年曆史的古建築就有100多間。

神話傳說與鄉村民俗活動

古鶴村,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仁慈神醫涵秀巧治瘟疫、仙女鍾愛凡間青年化作姻緣石等等,數百年來在民間口授相傳。而有關南洋廟來歷的傳說,則是源於古鶴村人對愛國英雄屈原的崇敬和愛戴。

明朝年間,古鶴村一位年過六旬的老翁以網魚為生。農曆五月的一天,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為了生計,老翁依然出海捕魚。此時,一塊檀香木逆水漂向老翁,不肯離去,老翁只好將檀香木抱了上岸。當天晚上,老翁竟夢到了屈原。在夢中,屈原叮囑老翁,要他在平時下網捕魚的地方建一座南洋廟。第二日,老翁將夢裡所見告訴了村民,於是,大家齊心協力,募資捐款,建造廟宇,將檀香木雕刻成屈原像,奉為南洋公,將五月初五定為南洋誕。南洋廟建成之後,至今香火興盛。

拜立夏是古鶴村特有的風俗。立夏當天,古鶴村的家家戶戶都會集資購買紙錢香燭、燒肉水酒等祭品,到村中大路邊焚香拜祭,燒冥幣、撒果品,意為超渡遊魂野鬼,求家宅平安。

古鶴這裡有豐富的飲食文化資源,傳統的食品更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其中最有名的特色美食自然是瀨粉和茶果瀨粉有200多年的歷史,原材料是粘米粉,除了口感外,瀨粉的精髓在於以豬骨頭為主要材料熬製的底湯。此外,芋頭糕、蘿蔔糕、角仔、頁仔等傳統茶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