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塘尾村——你可曾見過“巨蟹”形的青磚紅瓦村莊

塘尾村位於東莞市石排鎮。據族譜《隴西李氏家乘》記載,

宋末李櫟囚遭權貴排擠,隻身由東莞白馬逃來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並配與女兒,歷元、明、清近六百年的發展,李氏逐漸興旺,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圍成李氏家族聚落。

「一村一史」·塘尾村——你可曾見過“巨蟹”形的青磚紅瓦村莊

仿生布局

整個塘尾古村落也是完全依據這個風水原則而設,整體座向為坐北朝南村落南邊的大榕樹旁邊兩大一小的三口池塘,則有更深刻的含義,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而圍面的兩口古井則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方的村落和前方的千畝良田。

「一村一史」·塘尾村——你可曾見過“巨蟹”形的青磚紅瓦村莊

據說原本有個很詩意的名字——蓮溪。只是後來隨著歲月變遷池塘淤塞,蓮塘不復存在,“蓮溪”之名被更為質樸的“塘尾”所取代。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網狀佈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條,東西走向的橫巷4條。巷道由紅石條石鋪就而成,寬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緒年間,富紳李植忠改建部分紅石巷為花崗岩麻石巷,橫穿圍面,從東門出圍到牛過村,可達當時的南社火車站,由北門出圍直達當時的木排村石龍渡口,總長度近10公里,現僅存圍內300米。

「一村一史」·塘尾村——你可曾見過“巨蟹”形的青磚紅瓦村莊

歷史建築

李氏宗祠:始建於明,歷代有維修。五開二間三進院落佈局,抬梁與穿鬥混合樑架結構,硬山頂。寬17.8米,長43.7米,佔地面積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間李質中舉後,在宗祠追遠堂掛“文魁”木匾,文革期間木匾被毀。民間二十一年(1932)宗祠闢為東莞第十六間小學,為石排第一間小學,現在是塘尾村的村史館。

「一村一史」·塘尾村——你可曾見過“巨蟹”形的青磚紅瓦村莊

“明清兩代,塘尾村非常重視教育,學風興盛。”廖海宏說,自明至清,塘尾村出了2名舉人,42名秀才。而教育興盛,也催生了一批經商奇才,足跡遍及廣州、香港兩地。

景通公祠: 始建於清中期,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硬山頂。寬9.5米,長17.1米,佔地面積162.45平方米。封簷板、樑架木雕和犁頭、橫樑石雕工藝精美。

梅公祠:建於道光年間,為十二世祖家祠。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寬8.8米,長14.3米,佔地面積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從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為東莞地區罕見。公祠還擺放了塘尾民間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稱康帥府。

守善堂:為家祠與民居結合的典型代表。家祠與民居是光緒年間建造的一體建築,有側門相通。家祠為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民居為三間一邊廊建築。家祠寬9.14米,長11.9米,民居寬5.8米、長11.23米。民居建築規模和裝飾工藝稍遜於家祠。家祠屏風、樑架裝飾精英。

寶卿家塾:民國年間李冀南擴建祖居而成,寬8.85米,長9.5米,早期為家祠與民居結合的建築,學冀南與陳伯陶同中鄉試後,改家祠為書院。現存東莞清末探花陳伯陶1919年題書的“寶卿家塾”紅石門匾。

梅菴公祠

李氏十二世祖梅菴公祠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為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簷下彩繪均歷歷在目,左為黃初平(即黃大仙)叱石成羊,右為劉伶醉酒,兩則典故的主角。

祠內東北祭有康王神像,故此祠又稱康帥府。康王乃宋朝龍捷指揮史康保裔,河南洛陽人,據《宋史》記載,其人“謹厚好禮,喜賓客,善騎謝,弋飛走矢無不中。嘗握矢三十,引滿以射,筈鏑相連而墜,人服其妙。屢經戰陣,身被七十創”,與遼軍血戰死,被封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後被神化為“康王”,又稱“康帥”,廣東東莞石排鎮、高土步鎮有康王廟,廣州的康王路亦典出於此。康王的塑像紅面怒目,以中指指賊。

傳統活動

東莞石排鄉民敬重康王。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和初七,石排一帶都有用“龍椅”抬康王出巡的祭祀活動。當天,全村男女老幼都在預定的時間裡聚在村中供奉康王神像的祠堂前,在紅爆竹後,村民吹嗩吶、打鼓、舞獅,把康王神像由八抬大轎抬著從祠堂裡請出來,沿著村子,走上大大的一圈。

「一村一史」·塘尾村——你可曾見過“巨蟹”形的青磚紅瓦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