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發展,相信山西明天會更好

借勢發展,相信山西明天會更好

馮潞先生在《山西密碼》中一再提到“大勢”,並談到山西比外界發展緩慢導致的衰落是由於天下大勢發生變化而山西又未能借勢,這一觀點發人深思。

因為,只要研究一下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統計數據,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歷史縱向比較一直是進步的,但與兄弟省市一比較就表現出相對滯後性。

從數字統計分析角度看,馮潞先生“山西的這種衰落不是不發展,而是比外界發展得緩慢”的判斷,是立得住腳的。

而,從天下大勢角度歷史地看,人類對地球母親的地理認知是由局部板塊走向全球視野,由閉塞走向連通、開放的,這是一個由慢而快、由局部走向整體、複雜而漫長的認知提升過程,也是一個在技術革新加持下人類認識改造世界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

這一過程中,天下大勢開始因人類活動而變。

從這個角度看,山西的衰落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作為華夏民族(秦晉豫三角洲及中原地區)發祥地之一的山西,華夏子民學會打井技術,可以離開黃河母親去更遙遠陌生之地拓荒獵奇、謀生存與發展,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閉塞走向連通的過程。一旦在外面發現了更富庶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他們就會留在那裡繁衍生息,不再回歸,脫離並弱化母體在整個地理版圖中的優勢與地位。

這並非是有意為之,而是歷史演化的結果。

如此,天長日久後,在黃河流域華夏子民與外部文明包括中國以外其他文明的共同努力下,外部世界的地理風貌就會越來越清晰精準地呈現出來,讓人們知道世界的本來面目。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所以偉大,就在於此。

而,隋元漕興之前,長途水運的條件不成熟、好處比如成本低、速度快等顯然還未被發現與重視。不重視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各地理板塊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商貿效率與合作交流頻度的低下。

如此環境下,天下格局勢必表現為不得已而為之的“各自為戰”。

地處黃土高臺上的山西,一旦得以統一併積蓄足夠力量,其俯衝諸如中原等毗鄰低海拔地區、山河環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軍事優勢就會顯露無疑。

如果說三皇五帝等神話傳說源於秦晉豫三角洲及中原地區是因為這裡是黃河流域文明發源地,那麼之後晉國稱霸所能依賴的就不再是這種地理上的先天優勢了,而是後天的發展形勢——

“各自為戰”時期毗鄰中原政權的無與倫比軍事地理優勢。

可惜,天下大勢如馮潞先生所言,發生了變化。

一來,伴隨中原政權都城洛陽南遷至開封、臨安(今日之杭州)、南京,山西以往直接俯衝中原的軍事優勢被大幅削弱,坐鎮太原遙控洛陽的割據政治時代結束。

二來,隋元漕興,京杭大運河繁榮,虹吸政治經濟要素,變以往“逐鹿中原”的一元政治經濟格局為“中原、大運河”兩個中心。

這兩個變動使山西遠離了京杭大運河大勢。而“979年北漢覆滅,晉陽古城被焚燬”,則直接促成中國北方山西割據勢力的消亡。

自此,遠離“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的時期,山西步入漫漫熊途,發展緩慢,開始走向相對衰落。

這段歷史隱含兩個道理:一是跟隨天下大勢,才能迅速崛起;二是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出現的沿江、沿河經濟佈局不僅是規劃問題,而且是可能改變天下形勢的大問題,實在馬虎不得。這種大布局對政治經濟要素集聚方向的影響太過於可怕,不可不察。

這對於時下的山西,是有借鑑意義的。

既然衰落源於遠離天下大勢,那麼我們把握時下的發展大勢,積極融入,借勢發展,可以嗎?

就我們普通人可見的大勢而言:

全球看,傳統的工業化、城鎮化,今日之全球化、信息化,這些顯然都是大勢,哪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都少不了。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擎的信息化已成為時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經濟發展大勢。這一點,山西要借勢發展,是可以跳出地理歷史觀念侷限的,而且溫度較低的環境、富裕的電力在此方面還擁有其他省市不具備的優勢。人才、機制問題解決好了,集中優勢資源打幾年殲滅戰,有希望突破。

國內看,大區域競爭時代,區域合作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全面大力提升山西的“岸港網、鐵公機”建設水平,不斷優化地方營商環境,做好本土企業走出去的服務配套,全面主動融入京津冀,爭取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及中部地區省份的合作,向南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搶抓機遇,向西北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國際倡議,找準定位,互補發展,汲取有益養分,這都可以視為山西借勢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國家綠色發展新趨勢,總體看,立足“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發展的山西,緊緊抓住全球化、綠色發展、大區域競爭、信息化產業四個大趨勢,做好謀篇佈局,苦幹加巧幹,就有希望在未來勝出,至少可以走出“資源陷阱”,讓晉地人民過上嚮往的美好生活,安居樂業。

對此,我保持樂觀態度,充滿信心,深信不疑。

至於是不是能摘掉“粗黑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等落後發展面貌的“舊帽子”,舊貌換新顏,能不能在GDP等綜合指標排名方面闖入中部地區前列,乃至追趕超越先進發達地區,這就得看發展積累規模、營商效率成本和區域氣運了。

不過,有一點很明確,不借助大勢,不努力拼搏,想在中部六省中脫穎而出甚至趕超先進,絕無可能,只會繼續行走在“比外省發展緩慢式衰落”中,不能自拔,無法再現古華夏的榮耀了。

這顯然不是我們所願。

前些年有些離退休領導倡導的沿黃河經濟帶、近些年省內的汾河經濟帶雛形乍現,興許都是不錯的思路、作為,可以考慮作為時下發展戰略的補充和完善。只是,黃河這條流經晉地的母親河,含沙量高,壺口、磧口等地水運的高落差問題長期未能得到解決,一再遲滯了沿黃經濟帶的形成;汾河還處於治理階段,尚未省內全線貫通,短期內無法形成帶狀經濟;晉地想要藉助大自然的恩賜構築省內、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發展地帶,尚需時日,目前看似乎只能藉助於省內、國家諸如交通、城鎮化和開發區等大規劃了。

主動積極融入京津冀爭取一體化發展的同時,多溝通了解未來國家大的規劃佈局走向,提前介入,爭取更多規劃層面的政策利好,在“跑步錢進”之後的今日看來還不過時。

如此看,借勢雖大,卻也還得在細處著眼,紮實推進才好。

總之,我們只要把握大勢,融入大勢,借勢發展,把事情做實做細,山西的明天就一定會更美好!

(完結)

參考:馮璐 《山西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