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力挺”股份回購 A股迎週一開門紅

三部委“力挺”股份回购 A股迎周一开门红

近期,民營企業發展受到各方關注,相關的政策利好正在有序地推進之中。萬億減負計劃、千億紓困基金、多地馳援民企政策集中落地,緩解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困難成為當前的緊要任務。

多管齊下促進民企發展,民營企業壯大指日可待。為了記錄這一特殊時期,新京報特別推出“民企紓困進行時”系列專題報道,聚焦民企發展中的問題,關注民企難題的化解之道。

近期股份回購政策變化

2018.10.26 《公司法》第五次修訂新增3種回購情形,放鬆回購規模上限,設立並延長庫存股持有期限,下放回購決定權。

2018.11.9 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主要內容包括四方面,一是依法支持各類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用於實施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二是鼓勵運用其他市場工具為股份回購提供融資等支持。三是簡化實施回購的程序。四是引導完善公司治理安排。

昨日“破淨”金融股(截至11月12日收盤)

興業證券、國元證券、華創陽安、貴陽銀行、光大證券、南京銀行、上海銀行、海通證券、建設銀行、五礦資本、工商銀行、杭州銀行、平安銀行、農業銀行、哈投股份、興業銀行、北京銀行、江蘇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渤海金控、光大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金州慈航、華夏銀行。

11月9日,證監會、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發佈《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簡稱《意見》),支持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A股“政策底”進一步夯實。受此利好消息影響,11月12日A股迎來本週開門紅,滬指報2630.52點漲1.22%,深指報7832.29點漲2.40%,創指報1368.79點漲3.47%。

股份回購政策“鬆綁”:“破淨”金融股有望受益

《意見》旨在拓寬回購資金來源、適當簡化實施程序、引導完善治理安排,鼓勵各類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強化激勵約束,促進公司夯實估值基礎,提升公司管理風險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意見》放寬了金融企業的股份回購限制。《意見》支持上市金融企業公司依法回購股份以實施股權激勵及員工計劃,其中上市證券公司可以通過資管計劃和信託計劃等形式實施員工持股計劃。

《意見》稱,上市公司股份回購是國際通行的公司實施併購重組、優化治理結構、穩定股價的必要手段,已是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上市公司要切實增強投資者回報意識,充分有效運用法律規定的股份回購方式,積極回報投資者。

《意見》鼓勵上市公司在章程或其他治理文件中完善股份回購機制,明確股份回購的觸發條件、回購流程等具體安排。上市公司以現金為對價,採用要約方式、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股份的,視同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納入現金分紅的相關比例計算。

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認為,高分紅公司本身資金儲備豐富,未來有動力以股份回購的方式來代替分紅方案。《意見》放開上市金融企業回購股份用於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金融企業分紅規模大、“破淨”(跌破淨資產)比例高,相對最為受益。

再融資間隔期縮短:定增市場或再次升溫

《意見》表示,將繼續支持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優先股、債券等多種方式,為回購本公司股份籌集資金。

《意見》支持實施股份回購的上市公司依法以簡便快捷方式進行再融資。鼓勵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結合自身狀況,積極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推動上市公司回購公司股份,並在資金方面提供支持。

《意見》稱,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後申請再融資,融資規模不超過最近十二個月股份回購總金額10倍的,再融資不受融資間隔期的限制,審核中對此類再融資申請給予優先支持。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實施股份回購的,可以依法一併授權董事會實施再融資。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的,可以同時申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時間由上市公司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確定。

與上述政策配合發佈的還有證監會關於股權再融資的監管問答。11月9日,證監會修訂發佈《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該問答放寬了企業再融資限制,一方面,通過配股、發行優先股或定向增發募集資金的,可以將募集資金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另一方面,定增、配股的間隔時間限制從原來的18個月改為“原則上不得少於6個月”。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認為,再融資間隔限制縮短,意味著企業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多次定增、配股,對於緩解上市公司資金壓力有很大幫助。隨著股權再融資限制的放開,或使定增市場再升溫。

孫金鉅表示,再融資間隔放寬,疊加再融資資金用途的放鬆,再融資市場有望提前回暖。

“護盤式”回購標準明確:“破淨”、20天下跌30%

《意見》稱,上市公司股價低於其每股淨資產,或者2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幅累計達到30%的,可以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進行股份回購;上市公司因該情形實施股份回購並減少註冊資本的,不適用股票上市已滿一年和現行回購窗口期限制。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實施股份回購的,可以一併授權實施再融資。

此前,根據公司法修訂後的條款,新增“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情況下可開展回購。但對於此項標準尚需明確。根據《意見》規定,公司股價“低於每股淨資產”或者“2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幅累計達到30%”,可以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需要進行回購。

按照上述標準,新京報記者對A股上市公司進行梳理後發現,滿足回購條件的上市公司有393家,2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幅累計達到30%的上市公司有20家。截至11月12日收盤,“破淨”的金融股有27只。

中銀國際證券認為,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在優化資本結構、穩定公司控制權、提升公司投資價值,建立健全投資者回報機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實施回購計劃提升每股價值,促進增量資金入市,有利於為股價穩定提供強力支撐,向市場釋放正面信號,減少市場恐慌情緒,維護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股份回購制度演變:從“例外”到“允許”

1993年《公司法》規定公司僅能為減少公司註冊資本及與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併時,才能實施回購。由於《公司法》的限制、公司現金流的匱乏等諸多因素影響,2005年前上市企業發起股票回購案例較少。

今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的決定》(簡稱《修改決定》),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有關公司股份回購的規定進行了專項修改。10月26日晚間,證監會表態稱,證監會將認真貫徹落實《修改決定》,依法規範與支持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行為。

《修改決定》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補充完善允許股份回購的情形;二是適當簡化股份回購的決策程序,提高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數額上限,延長公司持有所回購股份的期限;三是補充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規範要求。國盛證券認為,本次《公司法修正案》對回購相關條款的調整,是對實施股票回購的上市公司從範圍、規模、決策流程和用途上做出的實質性放鬆。

機構人士認為,隨著後期交易所回購細則的發佈,A股上市公司實施股票回購,特別是主動式回購的數量和規模,還將有望迎來進一步的增加。

規模

9月以來完成或進行股票回購的公司307家

上市公司密集回購股份“護盤”。11月12日晚間,惠達衛浴、萬達信息、皇馬科技、恆星科技、迴天新材等上市公司相繼發佈回購預案。金固股份在最新公告中,報告了回購股份情況,截至11月12日,通過集合競價耗資7067.34萬元,回購1074.56萬股。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自2018年1月1日起,截至11月12日記者截稿,已完成或實施回購中的公司總計622家,合計已回購金額347.71億元,已回購股數約49.55億股。這也意味著在已完成回購的公司、合計已回購金額、已回購股數三大指標上,紛紛超過2016與2017年全年回購公司量總和。據wind統計,2017年全年已完成股票回購的公司共345家,2016年全年完成股票回購的公司共260家。

具體來說,在這622家公司中,共有441家上市公司為2018年內首次發起股票回購,1家公司在2018年初至今已發起9次股票回購,兩家公司發起7次股票回購。

在提出有意向修訂公司法有關回購部分草案後,5月份以來,完成或進行股票回購的公司共計539家,而1-4月期間,僅有83家公司進行股票回購。9月6日新《公司法》草案提出之後,9月7日起至11月12日,期間,完成或進行股票回購的公司共307家。

從數量上來看,除2017年,富安娜18次回購股票、中天金融9次回購股票外,2016年與2017年,未有其他公司回購股票次數與之匹敵。從回購金額上來看,2018年1月1日至11月12日期間,A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購金額累計約347.71億元,而2017年相同指標數據為91.99億元,2016年則為109.30億元。從回購股份數量上,今年回購股份數量也遠超上兩年,據記者統計,2017年,回購股份數量約為13.44億股,2016年為17.89億股。(張思源)

領域

科技公司股票回購多約佔15%

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今年的622家已回購及進行股票回購中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類公司約達百家,是所有行業中發起股票回購最多的一類,約佔15%。

回看往年的數據,科技類公司一直熱衷股票回購。據不完全統計,去年,約有46家科技類公司發起股票回購,佔據全部發起回購股票公司總體的12%以上。

為什麼科技類公司“熱衷”於回購業務?

某券商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這與科技類公司自身的特性,以及回購本身給公司帶來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上述分析師介紹,公司計劃、完成回購業務,要求公司本身經營狀況良好,有充足的現金流,支持回購行為。如果公司可支配的現金流明顯超過投資項目所需的現金流,就意味著公司有足夠的資本進行股票回購。此外,由於公司回購股票所需要負擔的支出與公司的股價有直接關係,所以一般公司的回購普遍發生在股價前期下跌比較大的情況下。

該分析師認為,相對於別的行業,科技公司恰恰滿足了這兩個標準,一方面,科技公司以及其他創新類公司有一定的盈利基礎,回購所需要付出的支出對公司來說不會“傷筋動骨”;另一方面,前段時間,A股市場下行,包括美股上市的科技公司股價也一路大跌,有的小型科技公司的股價甚至跌到接近1塊錢,對於目前能夠負擔回購行為的科技公司來說,現在來回購,資金壓力不大。

(張思源)

分析

上市公司自由現金流充足 A股回購空間巨大

為何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選擇發起股票回購行為?

某券商分析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常情況下,公司管理層認為公司的股價被低估,可能會採取股票回購的手段,向市場傳遞出積極信息。股票回購的結果,有利於穩定公司股票價格,增加公司價值。

聯訊證券分析師也在研報中指出,公司進行股票回購,一般表露出兩層信號,即釋放股價被低估和現金流較充分雙重信號。其一,表明公司股價被嚴重低估。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上證指數的PE為11.4倍,處於歷史底部區域附近,說明A股處於嚴重低估狀態。其二,公司有充分的現金流。截至2018年三季度,上市公司擁有的自由現金流(貨幣資金減去短期負債)超過4萬億元,說明當下A股整體的回購空間巨大。

據悉,股票回購完成後,公司就可以將所回購的股票註銷。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司將回購的股票作為“庫藏股”保留,不再屬於發行在外的股票,且不參與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分配。這些庫藏股日後一般移作他用,例如:發行可轉換債券、僱員福利計劃等,或在需要資金時將其出售。

某上市公司高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對於公司而言,股票回購不僅可以有利於提升股價,還可以增強公司對於股票的控股權,同時規避惡意收購、兼併等風險。

但是,股票回購如果操作不當,也容易出現負面影響。上述高管稱,如果在高價位下回購,不僅不會起到正面效果,還會帶來增加公司運營成本等問題。

對於未來回購政策情況,興業證券預計,隨著回購政策的積極推出,未來上市公司回購的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

三部委“力挺”股份回购 A股迎周一开门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