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井看哲學?策劃人汪洋:井,歷史之凹,古帝國的形而上意志

探尋五千年古建築經世致用的為學之方。近日,由成都市建築學會古建園林學術委員會主辦的“古建築與哲學高級研討會”在成都洛帶古鎮召開。90餘位專家、學者代表參加參加研討會。

從古井看哲學?策劃人汪洋:井,歷史之凹,古帝國的形而上意志

資深媒體專家、文化學者、策劃人汪洋發表了“井,歷史之凹——帝國的形而上意志及黎民的形而下工具”專題演講。他認為,八角井是成都農耕文化的代表;薛濤井是成都文人雅士的代表;文君井是成都愛情文化的代表。八角井與薛濤井、文君井一起構成了成都三大古井的井文化脈絡,三大古井的文化表徵將成都的歷史文化(蜀漢文化)更清晰化、完整化。

從古井看哲學?策劃人汪洋:井,歷史之凹,古帝國的形而上意志

資深媒體專家、文化學者、策劃人汪洋發表主題演講

“水井在城市中雖然早已喪失了實用功能,但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歷史的記憶。”

從古井看哲學?策劃人汪洋:井,歷史之凹,古帝國的形而上意志

以下是策劃人汪洋先生的演講摘錄:

先讀一首詩:大家都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裡的床不是現在床,而是井床。即井欄。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理。宋以前的床臥榻,以及宋代後的床,三面欄杆,與井床相似。

水井據說是伯益造井。堯舜時期著名人物,有大禹治水,伯益輔佐之說。伯益的益,通溢。他留下著名格言:“滿招損,謙受益”,其實是講井因水少而謙虛的時候,將受到益。這一時期還有《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歷代名人都與水井有關,如堯井、舜井、禹王井、老子井、孔子井、曾子湧泉井、顏回陋巷井、屈原照面井,以及秦皇井、昭君井、文君井、諸葛井、東坡井等等,都有美妙的故事;其次創造了井神。

井三大功能,生活用水、農業澆灌、建築防火。當然還要一個功能甲骨文井很有意思,下面井上面象形鹿角,表示狩獵陷阱。井,遺存保留最古老古建之一。墓地、城牆。井字從古至今未成改變,兩橫兩豎。

古建築的井榦式結構民居,源於古井。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

帝國的形而上意志

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說法的,被稱之為義理之學 。對應西方哲學的宇宙論 、人生論、方法論。這裡講的是形而上。

中國的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居。井龍與帝王便成為一對集優組合。

中華帝國有一個特點:它的宗旨,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即所謂“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

這種宗旨如何推行?

首推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以後的分封制、均田制等這是後話。

因為井而有了井然有序、井井有條,均來源於井田制,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井井,表示田地規劃得非常整齊,阡陌縱橫,後引申為有條理。

當然與井有關的成語還有很多,比如:依井聚居,離鄉背井,井然有序每個詞語中的井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是水井的意思。第二個去遠方的意思。第三個是排序的意思。

最早出土的井,河姆渡木結構水井。井字造型沿用幾千年。關鍵是井字一直不變。因為有了鑿井技術,才保障了取水用水灌溉功能。飲水思源,飲食文化才出現在生活中。

當今有方井、六角井、八角井(洛帶)圓形井、按材料分木頭、陶瓷、磚井、鹽井、氣井(火井鎮)現存有世界第一井、西漢時期發現天然氣故名。

元代的鑿井德政策略

元太宗窩闊臺實施的善政歸納為四點,其中“穿井立營”作為其中最關鍵一項舉措。驛站、穿井立營、設官守城三件事,最重要。

井養而不窮

為官一方的柳宗元、蘇東坡、包拯等主政地方時都很注重鑿井,所謂井養而不窮,一朝鑿井,千年受用。

聖井

所謂聖井有兩層含義。1、出水量巨大,且用於農業灌溉,2、皇帝開鑿。洛帶八角井就是稱之為聖井。原叫諸葛井。

劉禪為蜀國後主,洛帶因八角井而得名,故得聖井名號。“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理想氣場。

黎民的形而下工具,關於井文化的世俗性

形而下的方法論

在建築風水中,井周邊有溝渠,有橋,流入堰塘,稱之為:水口守門。不讓流水(財運流失)快速流失。

當然我們還有:落井下石、市井文化、市井小兒、井底之蛙、坐井觀天、背井離鄉、市井無賴、井水不犯河水等等的說辭。而這些說辭都與市井生活密切相關。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折射井的世俗文化性。

土井、土陶井、瓦筒井、磚井、石井、榫卯磚井,土井為最多。水井是人們因生活所需而發明的,也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積澱下豐富的歷史文化。直到今天,我們還常用背井離鄉來表達對故鄉的別離。

關於成都井:立井為市

《成都通攬》30年代末成都城內有 水井4000眼。最多達到6000眼,平均一條街4眼,寬窄巷多達10眼。皇城有銅井。城外有望江樓第一井薛濤井。試官及委員均飲此水。

上世紀30年代成都城內一些高檔茶園,諸如飲濤、鶴鳴、漱泉等都要以薛濤井水作為泡茶的專用水。相當現在的純淨水。

早期水井是社會進步的助力器,因井的出現而產生了原始的“市”。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古者未有市及井,昔朝聚井汲水,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

因為井邊汲水方便,原始的交易行為都發生在井邊。市的出現形成聚落,再發展成邑,最後成為城市。所謂“舜耕歷山下,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記載,便清晰說明了古代都市形成的過程。

由是可見,水井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與農業生產所需,也有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形成以井文化的井巷子、水井坊、諸葛井街的城市格局。

也有前蜀皇帝王建從“從井中出”的典故。市井小兒,販過牛,坐過牢。

關於洛帶八角井八角井,成都三大古井之一

簡州志記載原名諸葛井。昔孔明鑿此井,以通絡王氣。俗傳有人入井,聞其中有雞聲。”明代楊名《諸葛井祠》說:“井制與他井不同,大約中虛方丈,深二尺,井口尺許,精工堅固,非俗工所能制,以創自諸葛忠武侯,故託之名。”

我們認為八角井與薛濤井、文君井一起構成成都三大古井的井文化脈絡,得到更完整清晰的表現,而三大古井的文化表徵將成都的歷史文化(蜀漢文化)更清晰化、完整化:八角井是成都農耕文化的代表;薛濤井是成都文人雅士的代表;文君井是成都愛情文化的代表。

文君井(愛情井)代表西漢時期以當壚滌器為背景的酒文化茶文化內涵;

八角井(聖井)代表了三國時期以農耕文化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古代,用於疏水灌田的井,號曰聖井。

薛濤井(文人井)則代表了唐朝文化雅士和詩友文化內涵。

三大古井串聯起一條成都人文歷史主線,承前啟後,承載著成都的厚重文化基因。

關於井,有個奇怪的現象,名人井中女性多。為何?女人水水做的,屬陰。井臺是女人活動最多的地方。文君、薛濤為例。

水井在城市中雖然早已喪失了實用功能,但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歷史的記憶;絕大多數水井儘管消逝了,然而它們的名字卻永留在城市的版圖上,給城市烙下了深厚的印痕。水井在農業中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機井,工業亦然。

井為歷史之凹,在古代是帝國的形而上意志及黎民的形而下工具。在古建中的形形色色老井古井依舊能看到中國民間能工巧匠智慧。古井成為古代哲學中經世致用的範式,是探尋五千年古建築經世致用的為學之方的重要實證。

而今,當老井賦予一定文化內涵便成為旅遊景區不可或缺的旅遊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