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為什麼偏偏要去別的大學呢?

半夜三更和鬼玩


首先,能夠上自已喜歡的專業才是王道,所以,與其擦邊進北清,很可能去不了滿意專業,不如降格以求,選擇C9的另7個學校滿意的專業。

其次,看看網友們的此事的看法:

1 我兒子貴州理科678分,學校動員其上清華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結果小孩不為所動,果斷報上交電院且錄取;

2 校友,人脈資源是清北的另一大優勢;

3 當時我就能上清華,但是為了學一門實用的技術還是選擇了藍翔,清北有烹飪專業嗎,有挖掘機專業嗎,為了自己的理想,我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了清北,最後還是讀了新東方烹飪4年+藍翔挖掘機3年的本碩連讀!(你牛!我牆都不扶就扶你!)

4 為了面子勉強進北大清華,而專業又不喜歡或者專業實力不強,身邊後悔的人著實不少。11年我高考,我們學校的一個學霸,考了667,本來上不了清華,差幾分,他都準備報考復旦了,學校為了面子,做工作,讓他報了清華國防生,現在後悔了;

5 夠清華北大分數,但為要選自己喜歡的專業等因素,放棄清北,而選擇其它學校,例如上交和復旦等名牌學校和喜歡的城市的人每年都有,尤其是在上海及南方省市較多,今後也會越來越多。

結束語:一花開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把所有的精英放入清北是錯誤的,應該讓每一所學校都有精英。


遊戲大咖王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七百三十多分,明明可以選擇清華北大的任意專業,卻選擇了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深圳大學計算機系;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宿遷當年的高考狀元,卻放棄清北去人民大學社會系;小米創始人雷軍,高考成績蓋過同一屆考入清華、北大的一批學霸,但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是所有高校中的泰山北斗,堪稱絕代雙驕,每個地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考狀元、榜眼、探花都會選擇清華或者北大。如果國內選拔兩所最頂尖的高校,非清華、北大莫屬。若有人對你說:他是清華或者北大畢業的,請你認真觀察一個細節——這個人在自報母校的時候必定會腰板瞬間挺直了不少,仿若身影在瞬間突然變得高大了一般。

在很多人的思維定勢中,總有這麼一種想法:“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清北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但是,並非每一個學子都對清華、北大情有獨鍾。至少,那些神級天才從來都與“從眾”這兩個字絕緣。在那些牛人看來,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入清華也好,北大也罷,都很可能會因為競爭太過激烈而在專業上被調劑。當然,一些學霸可能為了面子也會接受調劑,畢竟清北的招牌在就業之時可以對自己所學的冷門專業起到“高斯模糊”的作用,清華、北大出來的畢業生從來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那麼,那些明明可以報考清華、北大的學子,為何選擇其他高校呢?

首先,那些剛好踩線而沒有十足把握被清北錄取的學子,他們會下意識間在填報志願時縮手,因為在平行志願的情況下一旦被清北退檔,就很可能和其他一本中的頂尖高校無緣(從填報清華或者北大的志願投檔到被其退檔,所花的時間差不多要走一週到十天左右,而如果浪費了這寶貴的10天時間,其他頂尖高校的投檔差不多塵埃落定,後續的平行投檔很可能希望渺茫

),很可能只剩下進入二本學校的選擇權,這一點對於廣大學子而言,打擊是致命的。

其次,清華、北大的所有專業並非都是在國內排名第一的存在:協和醫學院的醫學專業可以秒殺清北醫學系,中科大物理學系傲視清北物理學專業,同濟的土木工程專業清北比不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專業清北望塵莫及……同樣是985工程院校,選擇一個好學校不如選擇一個好專業,其他頂尖大學的王牌專業同樣能締造大部分學子的王牌人生。

第三,清華、北大雖然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但逼格如此之高的兩所高校並非所有的專業都有開設,譬如有些人想學挖掘機,清北就沒有這種款式的專業,想學挖掘機的學子自然對清北忍痛割愛,去其他高校深造。

明明在分數上能上清華、北大,卻棄清北而改選其他學校,若還有其他原因,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謝謝。


微雨潤苗


北大、清華是令人嚮往的學校,能夠考上,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家庭和學校都是莫大的榮譽!然而,北大清華也需要去各地“搶”生源,有些理性的學生和家長,會做出其他的選擇,我曾經就帶過這麼兩個學生。


高同學,學生會主席,成績優異,能力突出,前些年學校有“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的機會,但是這孩子堅決不去,因為他的目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問他為何不去?他說小學時候,正是中美撞機事件刺激了他要為中國航空航天做貢獻,我聽了,肅然起敬,堅定支持,最後被北航錄取!

李同學,精通小提琴演奏,據說參加商演,都是按秒收費,通過清華大學降至重點線錄取的資格,但是因為不能自由選專業,最後去了浙江大學!

當然,還有的學生去了香港的大學。

當你有足夠實力,才有選擇的資本!作為老師,我很佩服這些做出自己選擇的學生。


贏在高三


有些人分數明明可以上清華北大,卻去了別的大學,這裡“別的大學”,在內地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此外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清華北大被過度吹捧,國內一流沒錯,但國際上只是30到50名的水平,落後於同屬亞洲的東京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香港特區的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因為清華北大過度迎合市場需求,重視應用學科而忽略基礎學科,就如同沙灘上蓋房子,房子越高就越不穩固。


中國學風最好的大學,當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許是遠離一線城市的燈紅酒綠,也許只是因為數十年的優秀傳統,中科大確實能坐住冷板凳。面對市場的誘惑,中科大始終堅守底線不擴招,始終保持高精尖和小而美的辦學模式,堅持以研究為導向,而不是以市場為導向。

所以,放棄清華北大而選擇中科大的學生,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和眼光,這是專注於科研的不二之選。清華北大匯聚了全國的學霸和狀元,卻從沒有獲得一個諾貝爾獎,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香港大學不斷在治療癌症、艾滋病領域取得突破,而清華北大醫學院的學生還在忙著發論文,這同樣值得反思。

無論是清華北大、中科大或是香港大學,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學。只希望從事的研究能以科學技術為導向,而不是以市場為導向。我們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足以支撐起全領域的研發需求,但缺少的只是對科學技術的執著。

以前很多喜歡理工科的高考狀元都去了中科大,但現在卻變得很罕見,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清華北大。導致頂尖學霸學金融,中等學霸才去搞科研。總之,我們到底什麼時候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經濟管理學院不再是分數線最高的時候。


堅果旅行


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趨勢,達到了北大清華錄取分數線,卻沒有去北大清華,而選擇了其他大學。但這種現象雖然有,但不是很普遍,大部分高分考生還是選擇了清華和北大。

以清華和北大在北京理科錄取分數線為例,今年北大提檔線是686分,清華是685分。而685分以上的考生總數是305人,北大清華在京統招的理科計劃總數是267人。在考後出分填志願的情況下,位次在306至278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估算自己可能不會被錄取,肯定有人沒把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志願,而選擇了其他大學。

還有一種可能性,有的考生明知道的自己位次很高,衝北大清華很有希望,但是在志願選擇時放棄了第一志願填報清華和北大,選擇了其他大學。只主要是考生把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一邏輯。前兩年,有位考生一直盯著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教授,高考後,他的分數達到清華和北大的分數,但是他選擇了上交大。

將來,新高考實施的是專業優先原則,類似於這種反常現象還是會出現的,有可能會越來越多。


編外教育參謀


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偏偏要去別的大學,主要是他們要去學習強勢的專業!

比如如上圖所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雖然有最多的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但是,在具體一些學科上,她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如果你想學習信息與通信工程,並且有志於去電信系統供職,那麼其實你以高分進入北京郵電大學就比進入北京大學要更合適。因為,從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環節,你獲得的東西要更多。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在農學方面有所建樹,中國農業大學的眾多和農業相關的專業也是比北京大學更好的選擇。

所以,選擇大學的時候,更多的是要尋求專業發展,而不是像選擇高中一樣必然會有市重點強於縣重點的這樣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院校,即使不是北大清華也照樣可以取得巨大成就。袁隆平院士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也不是出身於名校,但是因為專業對口,又對自己從事的雜交水稻事業孜孜以求,從而成為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


地震博士


華、北大是中國最頂尖的學府,能考入這兩所學校學習,無論自己、家長及就讀的高中都會臉上有光。清華、北大的光環會讓你將來就業、深造等方面受益非淺。一般情況下,只要能上這兩所大學,是必定要去上的,但偏偏就有人能夠北大、清華提檔線,也不選北大、清華。


、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堅持自己的夢想。非常典型的實例是李一峰,在中科大學習兩年後毅然退學復讀,並以超過清華大學提檔線9分的成績報考四川大學。選擇的川大口腔醫學不說在全國數一數二,就算是放在全亞洲,也是赫赫有名。自己認定的專業,在北大或清華並不一定是業內最好的,為什麼不選實力最強的大學呢?

其實還有讓人驚掉下巴的是2011年周浩從北大生命學系退學入讀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從最高學府到技工院校,這個落差真的太大了。但周浩確義無返顧,他不喜歡純理論研究,他愛好動手。在2014年獲得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賽項項目的冠軍。幹自己喜歡的事,將來一定不會差,以後成為技能大師、大國工匠也沒什麼不好。


、寧當雞頭不當鳳尾。有些人分數可能剛剛夠北大、清華錄取線,無疑沒有多大競爭力,不能自選專業,接受調劑專業是件痛苦的事。與其在北大、清華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還不如選擇稍低一檔的華東五校或人大什麼的大學,這樣就可以任選專業了。儘管大學層次較北大、清華稍低,但也有專業優勢,應該也是很明智的。

、選擇國外名校或香港名校。北大、清華在國內應該是頂尖學府,但在世界範圍內的排名還排不到最前面。一些不差錢的學霸就會選擇國外名校就讀,走國際化路線。香港也有名校到內地來搶生源,提供全額獎學金,吸引部分高分考生。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如果有機會上北大、清華,你會放過這機會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相對於其他頂尖高校而言,清華、北大,已經上升為一種符號,一種標籤。在國內,談名校,談頂尖大學,幾乎到了言必稱清華、北大的地步。



因此,一旦高考分數達到清華北大線,大多數考生都會選擇清北,畢竟這是證明自身實力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當然,也有比較理性的考生,能夠過濾掉世俗賦予清華北大的浮華光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要知道,即使是清華北大,也並不是每個學科都很強,論醫學,北大和清華自己的醫學部都比不上協和醫學院,對於真正想學醫學的高分考生,協和醫學院才是首選;在物理學領域,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大,也絲毫不遜色於清華北大;而像電子信息技術,尤其是微電子領域,且不說北京郵電,遠在四川的電子科技大學也有不遜色清北的實力;其他專業也是一樣,有的學校整體實力比不上清北,但卻能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贏得高分考生的青睞。



事實上,不管學校名氣如何,最終落實到個人的學業,還是以學院,以專業教育為主,清北的光環只有在高考才最閃耀,本科畢業之後,如何發展,還是取決於大學期間自我的學習。

當然,對於上了清北線而最終去了其他學校的考生,往往也是去了國內頂尖尖的高校,比如華五C9一類,而且大多都是去的這些學校最好的專業,所以一點也不虧,學校和專業都顧及到了,做到了魚與熊掌的兼得。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到了北大清華的分數線,卻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學校,這種情況應該來說並不罕見。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下,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希望也能給一些成績拔尖的學生填報志願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眾所周知,北大清華作為唯二的兩所頂尖院校,它們的招生數量在各省可謂屈指可數。有人說在北京,閉著眼睛也能上清華,這實際上一種不瞭解情況的說法——每年北大清華在北京的計劃數,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幾千上萬個。

而在其他省,這種情況更加嚴峻,以中部省份湖南安徽為例,理科的話,清華只有幾十個,北大隻有不超過二十個,加起來也就是區區六十人(當然,這個數字每年都有浮動,但是出入不大)。

什麼概念呢?

就是說,全省那麼多王牌中學,那麼多優秀學生進行選拔,組建成一個全省的重點班(也就是幾十萬人中的前60名)。

但實際上,你會發現,每年的投檔線,北大清華的錄取最低分要遠遠低於它的計劃數排名。

什麼意思呢?我來給你解讀一下。

比如北大清華今年一共招60個,全省第60名的成績是675,那麼實際錄取分數線,往往在650分以上。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很多第40~第60名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北大清華,而填報了其它學校的志願,這就造成了北大清華分數線的下降。

那麼,這些原本可以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為什麼會放棄北大清華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雖然能上北大清華,但是不能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

你會問?他們怎麼知道,自己喜歡的專業不能報?因為北大清華的招生組和其它學校不一樣,他們都是第一時間就要到了全省前100名的電話,然後為了避免撞車,他們總是會提前通氣,本著分高先報的原則,在正式填報之前,就摸了底,並且把情況告訴範圍之內的考生。

熱門專業就那麼幾個,所以如果你分數不高的話,肯定是輪不到你的。因此的話,退一步海闊天空,情願選擇復旦交大浙大之類的次一級學校,搞個熱門專業,對現實更有幫助,北大清華畢竟只能光鮮一時。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除外,就是你喜歡的專業,恰好是大家不感興趣的冷門專業。比如北大考古學之類的,你就不用擔心。

2.北大清華的培養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不符合

比如搞基礎科學研究,這兩年有個很厲害的大學,叫做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專項撥款,師資科研資源強大,都是兩院院士參與的,甚至住宿環境也優於北大清華。很多消息靈通的考生,一心想投身科研的,就會選擇這個學校,比如前兩年山東省的理科狀元,他的興趣就是理論物理研究。

再比如搞金融的,復旦在上海,區位優勢臨近陸家嘴,家裡也有在上海的關係,就自然選擇復旦。

3.其它現實原因

比如戶口問題,這個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一度出現過。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也很好,已經達到清華分數線,但是他覺得特區戶口更值錢,就選擇了本地大學。

劉強東92年高考680多分,可以穩進清華北大,但是一心想造福人民的他,因為班主任忽悠,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字面上似乎最為接近,結果後來證明是填報志願大大失敗。

總之,北大清華,在很多人的眼裡,是光宗耀祖的,但問題是真的從實際出發,每個人的選擇又不盡然相同。

堅持優質原創,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我們夫妻都是這樣的情況,公佈考分後報志願,報任何大學錄取都無風險。當年,我是江蘇考生,15歲半高中畢業。父母收入不高,勉強溫飽。如果去北京上學,除了路費比去南京上海高几倍,再沒有任何好處,都是畢業後獲得一個幹部身份的事業單位工作崗位。當年,老婆要學醫學專業,北大清華都沒有該專業,北醫那年沒在她們省投放招生計劃,南方某校有招生,於是就報了。後來,我們在不同的年度畢業後,先後分配到北京工作。再後來,我的大學母校,吞併了老婆的母校。上學時我們不是校友,婚後若干年到算校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