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科學家說銀河系早已死亡?

田園書香


銀河系是我們太陽系的母星系,我們太陽老大隻是這個龐大星系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顆普通恆星。銀河系已死?那太陽怎麼還活著?地球怎麼還活著?你我他怎麼還活著?

難道我們這個小小寰球,在宇宙中連一個灰塵都不如的地球,在這個地球上的芸芸眾生都是神,銀河系都死了,我們能夠獨活,且活得很滋潤?否則怎麼在這裡唱著銀河系已死的高調呢?

其實天文學界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銀河系現在的活力沒有過去強了,原始星雲少了,這或許是一種走下坡路的象徵。這只是一種討論,並不是說真的死亡了,而且早就死亡了,這種說法缺乏依據,也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生命和死亡本來是地球上特指能夠自我複製的氨基酸結構生態世界的總和,包括真菌、細菌、植物、動物、人類等。但如果泛指世界萬物的生命週期,也就是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的過程也無不可。這樣說來,說銀河系死亡就是到了衰亡的時候了?

這個衰亡的依據和標準是什麼呢?時空通訊實在找不到。

據科學界考證,銀河系的年齡已經有130億歲了,也就是說宇宙大爆炸10億年內銀河系就誕生了。銀河系總質量約有2000億顆太陽質量,有恆星2000億到4000億顆,這些恆星目前各種狀態的都有,但絕大多數都處於主序星時期。

主序星就是恆星的青壯年時期,佔有恆星壽命的90%時段,也就是說誕生期和衰亡期都很短。恆星的壽命與質量成反比,質量越大的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壽命越長。太陽是一箇中小型恆星,屬於G光譜的黃矮星範疇,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只有3%(也有說7%的)。

太陽這樣質量的黃矮星壽命大致100億年,太陽才50億歲,正值青壯年,還有50歲的壽命。而比太陽小的紅矮星壽命就更長,有的很小的紅矮星壽命長的驚人,可以達到上萬億年。由於其能夠與宇宙同壽的特點,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顆紅矮星老去,所以無法觀測到瀕死或者已經死亡的紅矮星。

現在銀河系還在誕生新的恆星,恆星處於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的都存在著。

一些大質量恆星,甚至我們太陽一樣的黃矮星,在銀河系各個階段的都有。正在生成的,處於青壯年期的,開始衰亡的,已經死亡的,都有。

而且銀河系還在不斷的誕生新的恆星,比如在巨蛇座老鷹星雲中的“創生之柱”巨型星雲中,就有許多新誕生的恆星。科學家估計,銀河系每年誕生大約7顆恆星。

銀河系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圍繞著這個銀核中性氫分子云激流湧動,形成兩條膨脹臂,分別以每秒53公里和135公里的速度,千萬太陽質量相向噴射,中心一個300秒差距的氫氣盤以每秒100多公里的速度旋轉。這一切都說明了這個巨大星系活力十足。

這樣一個還在生生不息的星系怎麼是死亡星系了呢?37億年後,銀河系還要與仙女座星系相撞融合,那時洶湧澎湃風生水起,又會攪起巨大新的生機吧。

結論:銀河系還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星系,完全不必杞人憂天。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點評討論。


時空通訊


這種說法實在太過於極端,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肯定又是誰曲解了某項研究成果,然後把這種誤解釦到科學家頭上。首先,我們要界定銀河系怎樣才算死亡?

第一種情況銀河系中包含的上千億顆恆星全部死亡。沒有發光發熱的恆星,只有無盡的黑暗與寒冷,這樣的銀河系可以算作死亡。顯然,我們的銀河系還未進入這種狀態,畢竟我們的太陽每天還會照常升起。太陽的壽命長達100億年,目前才過了一半而已。恆星的壽命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小,壽命越長。在銀河系的上千億顆恆星中,只有5%的恆星的質量高於太陽,這意味著絕大數恆星的壽命比太陽還長,考慮到銀河系誕生至今大約100多億年,所以很多恆星還能持續燃燒很長的時間。此外,質量最低的一類恆星——紅矮星,它們的壽命最長可達數萬億年。因此,如果以恆星是否存在來界定銀河系是否死亡,那麼,銀河系距離死亡還早得很。

第二種情況銀河系中沒有新的恆星形成。事實上,銀河系中還在不斷的形成新的恆星,根據此前的一項估計,銀河系的恆星形成速率為每年0.68至1.45太陽質量。在銀河系中,瀰漫著很多星雲,新的恆星在此不斷形成。這些星雲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宇宙大爆炸早期,還有一小部分是來自恆星死亡之後向太空中拋射出的物質。只要星雲沒有耗盡,新的恆星就會不斷形成,銀河系還是充滿了生機。在大約40億年後銀河系將會與仙女星系合併,由於引力作用,導致星雲被快速消耗,不斷形成新的恆星。最終,星雲耗盡,兩個星系合併成沒有生機的橢圓星系。


火星一號


銀河系早已死亡這句話算是正確的,也算是不正確,這需要從什麼角度看。川陀太空認為,如果說銀河系早已死亡是正確的,那麼觀點應該是銀河系已經幾乎不形成新的恆星了,每年平均只有1顆恆星,差不多是個位數。

而諸如大麥哲倫星雲中的恆星形成速率可達到每年十多顆,有的星系可達到數百個太陽質量,所以從恆星形成速率上看,銀河系是已經死亡了,不能再形成大規模的恆星誕生場面,這就是死亡的一個標誌。當然這是星系級別上的死亡定義,如果不能大規模形成恆星,就是死亡的表現。

但銀河系內部還有大量成熟的恆星,雖然恆星形成速率降低了很多很多,但廋死的駱駝比馬大,銀河系還沒有到完全死透的地步,這種平衡還能繼續維持數十億年。你要知道,銀河系的年齡在100億年以上,與宇宙的年齡差不多,能混到今天的地步,也算是夠本了。隨著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30億年之後合併,又將開啟一段新的生命。


川陀太空問答


沒有科學家說過銀河系早已死亡的說法,這又是一個謠言!

我們知道宇宙由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組成,而銀河系又由太陽系及類似的恆星系組成。因此,我們人類所處的地球就處於太陽系,也處於銀河系。銀河系如果滅亡,我們人類有怎麼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見,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我不得不又一次和大家說,不要傳謠言,更不要信謠言!我們所處的宇宙好好的、銀河系也好好的、太陽系更是好好的、地球當然也是好好的!

太多的所謂科學愛好者,我希望你們要好好了解物理學基本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瞭解科學、進而熱愛科學。靠傳謠言、抹黑科學家,並不能獲利,只能使自己變得很可笑!因為基本常識,現在大眾已經具備了,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傳播謠言除了讓他們鄙視,不會有任何好的作用。


地震博士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這種說法在很多網站上很普遍,也是屬於謠言系列,原因是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消息說是因為銀河系裡很少有恆星形成了,就是銀河系已經死亡。這種說法是有問題,雖然銀河系中不斷有恆星會死亡,變成白矮星和黑矮星,但是今天銀河系中很多星雲還在不斷形成年輕的恆星,銀河系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而不是像很多文章所宣稱的死氣沉沉。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它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星系,我們根據測算髮現宇宙的壽命是140億年,而銀河系的壽命僅僅比宇宙誕生的時間晚了幾億年。銀河系中90%的物質是恆星,大約有4000億顆之多,我們今天能夠準確測定的只有10億顆,銀河系中還包括大量的暗物質,銀河系的中心地帶有黑洞,也有年老的恆星(白矮星、黑矮星)等,但是銀河系的旋臂上卻分佈著大量年輕的恆星,它們朝氣蓬勃,比如我們的太陽預期壽命有100億歲,今天她剛剛步入中年,還有50億年的生命可以燃燒。



有很多人預言銀河系的死亡將在30多億年後發生,因為銀河系在未來30-40億年中將於快速飛行靠近的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兩者將一起共舞一段時間後,將融為另一個巨大的星系,此時兩個星系的物質如何去融合,我們還無從知曉,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這並不是銀河系的結束和最終死亡,而是另一種重生的方式,宇宙的物質似乎永遠不會徹底消失,都回轉變為另一種形式而存在下去,就像死亡的生物一樣,化為塵土後又為後來者提供養料。而當銀河系重生時,人類是否存在也是一個未知數。


科壇春秋精選


既然說到了銀河系的死亡,咱們先不說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先來看看今天的星系是怎麼來的吧。
圖:銀河系

星系是如何誕生的,目前最靠譜的理論是,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擾動。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整個宇宙都是同質的,這點已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所證實。然後,宇宙發生了一點擾動,原始的擾動使局部的物質密度增加。這樣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它不斷吸集周圍的物質,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原始的星雲。

在星雲的內部,同樣有物質密度不均勻的現象,這樣,氣體不斷集中,形成了第一代恆星。這些原始的星系會不斷的與其他星系進行合併,這一現象今天依然在進行著。

圖:


由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車輪星系真實色彩的照片中,可以看見兩個星系正面相撞後的壯觀景象。

圖:
渦旋星系ESO 510-G13,因與其他星系碰撞而發生了變形。當與之碰撞的星系被完全吸收後,這種變形將會消失。這一過程需要約幾百萬年。

圖:天文學家拍攝到的一些星系合併的照片



星系合併在宇宙中是一個正常和常見的天文現象,銀河系也是通過多次合併後產生的。而且它可能會在30億年後與仙女座星系合併,形成一個更大的星系。

如果要判斷一個星系是否死亡,這個標準應該是星系內不再產生新的恆星,所有的恆星都已熄滅,這應該算是死亡吧。

我們的銀河系內部依然在不斷的產生著新的恆星。證據如下:離我們10000光年外的MWC 349,發現時估計其年齡只有1,000歲,實際年齡為11000歲;1993年發現的VLA 1623,年齡小於10000歲;L1014 是一顆還最年輕的低質量0級原恆星,還在發育中……


圖:
紅矮星與太陽的比較

即使星系中不再產生新的恆星,要等到恆星全部熄滅還要很長的時間。有一種恆星叫紅矮星。這是一種質量大約在太陽質量三分之一以下的恆星。由於質量太小,它們的核聚變速度太慢,使得它們會保持穩定的光度和光譜持續數千億年,由於現在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故此還沒有紅矮星發展到最後的階段。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裡多的是。

所以,銀河系已經死亡的說法是一個謠言。事實上,按上面的標準來看,目前不可能觀測到任何一個星系死亡。


講科學堂


銀河系直徑在10-16萬光年之間,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我們也有4.22光年,可以說我們看到的銀河系是4.22年-16萬光年前的銀河系,現在的銀河系怎麼樣,沒人知道。所以科學家們偶然在那個方面研究時感嘆一句話,我們根本不必當真。



比如說研究恆星演化史的科學家可能會感嘆銀河系已死。他的理由是銀河系現在誕生恆星的速度過慢,目前每年僅僅誕生大約1顆(地球時間,對於銀河系來說是萬千年前)。如果再考慮到銀河系恆星距離我們的距離,所以這個銀河系誕生恆星的速度應該是萬千年前的,轉化到現在,銀河系可以說基本停止了恆星誕生,故而他感嘆銀河系已死,我們活在一個沒有新恆星誕生的死亡星系。




但是這個現象如果讓生物學家知道,他會感嘆:銀河系才剛剛成年,正處於青春年少的時期。銀河系花費了百八十億年的時間,終於把自己的養料星雲全部轉化成恆星,就像生命終於發育成熟了一樣。故而,看到銀河系那麼多處於青壯年時期的恆星,包括太陽,這位生物學家會由此感嘆。



當然,這個事情如果讓玄學家們知道,他們可能會給你掐指一算,來上一卦。

總之,關於宇宙天文,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再驚悚的語言我們僅僅笑笑就行。畢竟宇宙太過於浩瀚,我們也不過是蜉蝣而已。


科學探秘頻道


為什麼科學家說銀河系早已死亡?

一個星系是否仍然處在活躍期,主要還是看星系內部新的恆星誕生速度;銀河系約形成與126-132億年前,確實是一個古老的星系,但銀河系裡依然是有勃勃生機,為何有如此截然相反的結論,我們不妨來羅列一下事實!

獵戶座M42火鳥星雲,各位應該最熟悉不過了,這是一片熾熱而又年輕的星雲,記得哈勃望遠鏡專題有一個片段專門介紹3D的火鳥星雲,在這個星雲的深處,處處都是新的恆星形成的原始星雲盤

這些一個個襁褓似的結構就是星雲深處的原始恆星盤

獵戶座是銀河系中最年輕的星雲之一,幾乎無法統計有多少新的恆星正在這裡形成。

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口徑望遠鏡拍攝到的半人馬座方向的一顆原生恆星系PDS 70,距離地球370光年,誕生約只有540萬年。

星雲是恆星形成的基地,只要有大量的星雲聚集區域,新的恆星系則會源源不斷的產生!我們能觀測到的星雲類天體,絕大部分都在銀河系內,只要有這些星雲天體存在,銀河系依然活力四射,青春不老。但銀河系恆星的誕生速度約每年只有數十顆,和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一非常遙遠星系以極快的速度產生新的恆星,每年誕生約高達4000顆恆星想比較起來,銀河系確實已經垂垂老矣,但您無需擔心,

反而是一個恆星誕生數量比較低的星系更適合生存一些,因為新的恆星誕生必定伴隨著老恆星的死亡,新恆星誕生如此頻繁,可以想象這個星系的超新星爆發頻度是有多高,在太陽系30光年內爆發的超新星對地球有毀滅性的影響,您是否很慶幸自己沒有在那些年輕的星系中呢?

M31-仙女星系是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矮星系大小麥哲倫除外),也和銀河系有類似的情況;與題主的問題比較,這個死亡仍然是有些不符合事實,但進入中老年卻是不爭的事實,但最適合演化生命的紅矮星卻比很多星系的壽命都還要長,我們的隔壁鄰居比鄰星就是,您還要擔心銀河系的老齡化會影響我們地球文明嗎?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回答為什麼科學家說銀河系早已經死亡?

對於這個問題來說也許是真實的也許是荒謬的,因為我們對於宇宙的瞭解太少了,根本無法具體判斷以至於無法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當然就算現在給出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但隨著時間的變化,科學的發展也許正確的答案又變化了,就像開始說的地球為中心,因此正確答案是會變話的。所以對錯我認為無所謂,只是大家相互交流一下。探究的過程就是這樣。

就本問題來說,確實有的科學家認為銀河系已經死亡。這是結論是日本科學家在分析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的化學成分之後,得出了這個結論,這個過程分為五步。

首先:科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恆星可以根據其化學成分分為兩個不同的種群。第一種群含有大量所謂的α元素——氧,鎂,硅,硫,鈣和鈦。第二種群是α元素含量較少,鐵含量明顯較多。

其次:科學家認為不同的種群代表著不同的演化階段,而且在兩個階段中有一個空白期(大約20億年),在這個空白期時間段內,銀河系處在靜止或休眠狀態,沒有恆星形成。即銀河系在那期間“死亡”了。

第三步:早期(第一種群)銀河系從系外吸收氣體。這種氣體聚結形成第一代恆星。經過大約1000萬年,其中一些恆星死後變成II型超新星。這將α元素傳播到整個星系。之後大約維持30億年後,衝擊波出現並將氣體加熱到如同70億年前一樣的高溫時,氣體便停止進入銀河系。此時銀河系中沒有任何恆星形成。也就是說,這段時間,銀河系去世了。

第四步:大約20億年的沉寂期中,銀河系發生了第二輪超新星爆炸——更大規模的la型超新星。

第五步:這些超新星中,鐵被製造出來,並被噴射到銀河系的各個角落。當這些氣體被冷卻到足以開始形成恆星時,銀河系換髮了第二春。那是大約在50億年之前。也正因為如此,第二代恆星的鐵含量比第一代高出許多。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太陽,它大約形成在46億年之前。

正是有著五步的過程,科學家認為銀河系已經死亡過一次。當然我認為著無所謂,不管是活還是死對我們人類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我們人類不可能以現在的形式活45億年之久。到時候不管太陽的死亡引發的地球的消失,還是天體的相撞,還是別的原因我們都無法見證那麼久以後的事情了。除非我們有巨大的發展改變,去探索到新的星球。

所以說,銀河系死不死,是不是復生的都對我們人類來說無所謂,我們也有許多許多不知道的事情。任何的假設提出來都存在可能也都存在解釋不通的現象,就像宇宙大爆炸理論也僅僅是相對被確認的一個結果,宇宙的是是非非永無定術。





橘子豬711


銀河系是恆星的社會,是恆星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表現為銀河系的棒旋結構。這種結構就像人體由最初的攫取大量的能量物質,到中年期的攫取與消耗平衡,進入穩定期,難道女人不生育了就是死亡?

萬物統一於物質,物質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科學家喜歡拿科學的死板公式去猜測活的生命,看著科學,其實謬誤。利用物理化學永遠不明白腿和大腦的巨大差別。



科學家用其他星系進行對比更不嚴謹,每個星系的年齡段不同,表現出來的現象自然不同,但科學家看到的都是數億年前星系的影像,而不是今天的存在。怎麼對比?越比越糊塗,科學變成了瞎猜,還是科學嗎?誤導普通人才是最大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