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冬至下雨一冬寒”有道理嗎?你怎麼看?

棒奔霸


農村俗語‘’冬至下雨一冬寒‘’有道理嗎?

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總結經驗得出的結論。以前沒有天氣預報,民間就以冬對夏,看冬季節氣的變化來預測來年夏季水雨的說法。有它的道理。

在民間流傳許多冬至的諺語,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淋,冬至大風寒冷一冬,幹冬至,溼新年等。

在我湖南就有: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冬至打霜,來年旱。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冬至一片白,夏至一片黑等。

不知道你們那怎麼說,相互交流交流。



農村俗語“冬至下雨一冬寒”有道理嗎?

冬至都已經是立冬後將近兩個月了,也就是說,冬天其實已經過了小半,再說一冬寒,頗有些不恰當,可能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咱們這沒有這種說法,反倒是有“冬至下雨過年晴”的老話。不過有相似的,只是咱們說的是立冬,也就是明天,“立冬有雨一寒冬,立冬無雨一場空”。個人覺得,在立冬這個節氣上,題主是手誤,打錯了節氣。



明天就是立冬,冬至還遠,咱們今天就來說說立冬吧,這“立冬下雨一冬寒”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首先,這是閩南地區的一句俗語,有時間的沉澱,所以從天氣規律的角度來看,雖然不能說百分百準確,但誤差不會太多,古人沒有天氣預報,都是藉此來預測天氣的,關乎著來年的收成,溫飽問題,誠不我欺。

那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有沒有什麼依據呢?其實,這和氣候變化有關,由於太陽對地球照射位置的交替變化,對於我國來說,嚴寒的西伯利亞就是冷空氣的發源地,而沿海高溫低氣壓,高壓對低壓,冷空氣自北向南,遇上沿海的高溫低氣壓,就形成了雨,雪以及持續的降溫,從立秋開始,就有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太陽的活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長期以來,人們不斷的通過觀察總結,就有了24節氣,每個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也會跟隨變化,就拿立冬來說,如果下雨,說明冷空氣如期而至,也說明今年冷空氣的規模可能會相比更大一些,自然就有了“立冬有雨一冬寒”的說法。

觀察這樣的規律有什麼作用?對於農業生產來說,這樣的規律能提前給種地的農民提個醒,做好準備,比如,寒冬就不用考慮開春的時候乾旱,暖冬就需要準備好防春旱,提前做準備,把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這大概也就是24節氣有關的俗語廣泛流傳的原因。


農人是廣西的,立冬還沒到,降雨如期而至,變天了,接下來一週降迎來降溫,今年應該是寒冬,明年種地的農民可以枕著饅頭睡了


農人解說


  冬至,是我國農曆24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我們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確有“冬至下雨一冬寒”的說法,這種說法到底有道理嗎?這要從千百年來勤勞的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農諺說起。

  大家都知道,自然界在不停地運動,運動是有規律的,這運動的規律是有一定表象的。勞動人民通過對風、雲、雷、雨、霧等氣候天象進行長期的觀察、體驗總結出了它們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辰與天氣的關係,從而形成了許多用於指導生產生活的農諺。如“春刮南、夏刮北、秋刮西南不到黑”(指颳風下雨),“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要來到”,還有著名的“數九歌”等等,這些農諺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表象規律直接反映了當時天氣運動的狀態,預示著未來天氣的變化,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至於農村俗語說的“冬至下雨一冬寒”有道理嗎?經過分析,這種說法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一場秋雨一場寒”,你有這個感覺嗎?秋後的天氣一天涼比一天,尤其入冬後氣溫更一天比一天低。到了冬至就開始“數九”進入嚴寒了,從“一九”到“九九”氣溫是逐步降低,降到最低值時又開始回升。試想,冬至下了雨,雨水滲入土壤,而蓄足水的土壤隨著氣溫的逐步降低而凍結且勢必越結越硬,尤其到了三九、四九。所以,冬至後氣溫越來越低,凍結的大地又要不斷地從空氣中主動地吸取熱量,致使氣溫更是驟降,人們感覺到越來越冷,而且冷的時間要比不下雨的時候更長。因為凍結的大地需要長時間的吸熱溶化,不象沒有下雨、沒有蓄水的土地那樣吸熱快、溶化散熱快。這種現象與“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一樣的道理。冬至下雨又遇上數九嚴寒,就象“屋漏偏遇連陰雨”,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上加霜”寒更寒了。所以,農村俗語說的“冬至下雨一冬寒”是有道理的。

  但是,萬事萬物都在運動、都在不停地變化,更何況氣候天象只是表象,表現在季節天氣上更是反覆無常、變化多端。現代的天氣預報有時還會開玩笑呢,更何況農人總結出的諺語。所以“冬至下雨一冬寒”的說法也不是十分準確的。

  結論:粗淺看法,敬請批評!

農村俗語說的“冬至下雨一冬寒”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一定準確。


圖說農村事


“冬至下雨一冬寒”這是一句氣象俗語,這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賤中總結流傳下來的。提起冬至大家就想起了立冬。明天就是立冬節,俗話“立冬無雨一冬幹”,立冬以後氣溫一天比一天低,河流和溪水就開始結冰,土地也要封凍,如果有一場透雨氣溫會很快降到結冰點,地表墒情好封凍好能有效抵抗禽畜對冬小麥和冬油菜的為害。如果立冬前後無一場透雨,冬季有多風水份散發快加之早晨霜殺中午太陽曬青苗會很快乾枯,地表土層有幹會使播種淺的小麥油菜死亡。立冬前後有一場雨氣候溼潤溫度起伏小對流行感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立冬前後期盼能有一場透雨光顧。立冬節離冬至節近兩個月,俗話有說“冬至晴萬物成”,立冬以後氣溫一直低寒冷,冬至後氣溫又會由一個新的最低值向溫暖轉變,數九“一九一芽生,九九遍地青”冰雪開始融化為百草嫩芽萌動提供足夠的水份,如果冬至前後下雨,會使氣溫的最低值持續的時間更長。使人覺的“冬特別深(期實冬天就那麼多天數,冬至下雨寒冷的加驟人們的感覺罷了)”。冬要冷夏要熱春要暖秋要涼,各個季節分界明顯這一年就農耕省力,五穀豐登。農村每一句俗語都有他的道理和來由。



無憂174343621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之間。冬至,也被稱為“小年”,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南方則有吃湯圓的講究。冬至日,是進入數九寒天的第一天。有老人傳下來的《九九歌》說:“一九二九,關門閉首;三九四九,凍破茶口;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冰河開流;最後九九,耕牛遍地走。”這種說法,在當時肯定很準確,才流傳了下來,在如今意義卻不大。

“冬至下雨一冬寒”的說法,在今天也是一樣,有點兒過時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冬至這天要是下雨的話,一個冬天就會很寒冷。真是這樣嗎?首先呢,是全球氣候變暖了。以前的黃河,冬天結著厚厚的冰,汽車馬車在冰上來往穿梭,如今卻不再凍冰了。其次呢,現在的人口,也比解放前翻翻了好多倍。一人呼一口熱氣,都增加好多溫度呢!再者呢,每天的氣候變化,都由大自然掌管,就是天氣預報,也不會百分百的準確,何況是一些古俗語,可信度就更低了。

事世多變,人在變,物在變,山變水也變。就用變化的眼光看世界吧!無論咋變,就是“一冬寒”,也自會有對應的辦法。


亞萍7437


農村俗語說:冬至有雨一冬寒。這句話有道理嗎?

冬至,四季中,二十四農事節氣中的倒數第二個氣,即冬寒之氣已過了一半的日子了。其時間一般為十一月中旬之間。冬至節氣一過,進入交九,開始大冷大寒,正是天寒地凍之時,百物全眠,人不出戶,禽鳥盡藏,陰氣極重,只待立春,天地動陽。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自然氣侯物象的運動,為的是春夏農人白天有更多的勞做時間。

冬至交九,開始大冷,人們為了防寒越冬,祈求健康平安,這一天,人們大多吃麵條以求次年揚麥順風,吃八寶粥以求身暖人安,吃餃子(扁食)以防被凍掉耳朵等。這均為人們心靈的美好願望吧。

古人俗語,入冬有很多說首:如進入冬十月(農曆),十月十五天晴一冬暖。十月十六日晴柴炭不值錢。立冬之日若遇壬幹,來年高田不成,此日若逢壬子,來年必大水,災,傷,疾病損人民。

十一月初一,刮西風一冬盜賊多,更兼大雪有災魔。冬至天陰無日色,來年定唱太平歌。

又道是:夏至逢辛三伏熱,重陽無(戊)雨一冬幹(重陽日遇戊干支)。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幹(這五天裡只要逢丙丁戊己絕不會下雨)。又是:收花不收花,單看正月二十八,這一天如天氣晴好,無風無雨雪,其年必收棉花,因其雨水時節,棉花怕連陰雨,對應雨水節氣,無雨必收。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中秋前後白露之時對應正月梅雪之氣。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這是標誌春天氣侯(不是春天數,是氣侯寒熱的早晚問題)的長短問題。

再看冬至日:冬至日遇壬主旱千里,次日遇壬小旱,三日遇壬大旱,四日遇壬五穀大熟,六日遇壬大水,七日遇壬河決堤,八日遇壬海翻騰,九日遇壬禾大熟,十日十一日十二日遇壬五穀不成。冬至多風寒冷,年豐人安。東風人災,乳牛多死,南風谷貴,北風歲稔,紅雲主旱,黑雲主大水,白雲主人疾病,黃雲大興土工。壬癸為水分陰陽,壬為陽水,天水,癸為陰水,地水。陽遇陽便幹,遇陰便雨。是以如此。

冬至日有雨冰之象,極寒之意,若遇癸日下不停,次年雨水之前必大冷,物抬頭晚,宜倒春寒。冷的時期較長侵春日之象。


福自福地來wjf


在我們農村,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勞動和實踐,總結出許多氣象諺語,流傳至今仍然有著深刻豐富的內涵。

冬至在北方代表著一年最寒冷的季節開始,一般下的就是鵝毛大雪,這意味著瑞雪兆豐年,如果冬至要下雪雨,農民稱它為坐冬雪,這個數九寒天當然是要寒冷的。我聽父親常說過重陽(農曆九月九)至十三(農曆十月十三)這段時間,如果有雪雨,則表示今年一冬天常有降雪的可能,如果一次都沒有降,則表示說今年一冬天是無雪雨的,我也學著觀察過幾回,是有點準確道理的。那我們如何知道今年冬天冷不冷呢?我的理解是:初入冬時雪雨大,今年的冬天是會冷的,尤其是冬至下大雪,這個九天要會更冷,大家都明白雪下在地面上,本身也會吸收溫度的,再加之冬天白晝短,太陽光照少,我們出門時走在冰上那能不會很冷的。


大叔147409271


“冬至下雨一冬寒”是有道理的,因為冬至一過氣溫多半就會達到0℃以下出現結冰現象,並且這時候空氣也比較寒冷不易於蒸發,所以如果一下雨,地表就會增加蓄水量,結冰後就不容易揮發,所以冰層越積越厚,溫度也就會越來越低,同時大量的水汽也就會集聚在地表層上方(低壓層)也不容易散去,就會產生溼冷現象的出現。一般情況下在北方因為颳風的天氣較多,空氣中的溼氣相對於南方來講還是比較低一些的,所以冬天北方的天氣老百姓就稱之為“乾冷”,而南方多是陰溼的天氣並且颳風的時候不多,所以冬天南方的天氣就是“溼冷溼冷”的了,洗件衣服也得幾天才能乾透。


冬青裡的駱駝草



滄海一粟185098660


這些是來源於我們民諺的說法,諺語裡都是這麼說的,是有道理的,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意思是說,冬至這天下雨,整個冬天會比較寒冷而且陰雨天會比較多,甚至會下雪,來年的春天雨水天也會比較多……,這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過去的農耕時代是沒有天氣預報做參考的,老人們就是找這種規律做參考還是比較準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