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從兩三歲起就直接看原版無中文的純英語動畫片,小孩就會慢慢聽懂英語嗎?

獨向遠方


我的兒子在美國出生的,將近三歲了都還說不了一句完整的話,但是他中英文都聽得懂!

1、語言環境

我們從小就給他看兒歌、動畫,中英文都有,但英文相對較多。最開始我們想等著他自己慢慢說,上學也比較晚一些,兩歲半才給他去Daycare。並且跟政府申請了語言服務,差不多三個多月的服務,兒子就三歲了,他說話還是不行,但已經有了進步。

現在他快四歲了,已經能夠Bla Bla說個不停,但發音不是很清楚,語法也不是很對,好的是已經可以清晰表達自己要說的話。可是他說的全是英文!

我和他爸爸在家裡說話全是中文,他也全部都能聽懂,可是他的官方語言還是英文,因為他一出門說的全是英語,鄰居、老師、同學這些語言環境,讓他自然而然將英文變成了母語,中文只會說:媽媽,我愛你!還帶著古怪的老外強調。

現在我們反而會擔心他的中文,因為想帶他回國去看看爺爺,他到時候估計只能叫一聲:爺爺,其他的都跟爺爺溝通不了!

所以說,語言環境很重要很重要!

2、音頻的資料學習+社交訓練

我的女兒,現在還不到兩歲,她沒有那麼好的環境—沒上學!但是每天看電視,有中英文的兒歌動畫,她現在就可以跟我唱了!雖然歌詞還長不清楚,但音調都是正確的——還是以英文為主,中文歌只會哼唱我每次哄她睡覺的那首搖籃曲。

看似女兒沒有社交,但她有哥哥做榜樣,女兒基本上完全重複和複製哥哥說的話!我也為她申請了語言服務,但評估老師評估完之後說她面問題,評分甚至會高出平均值很多!

小孩子天天看電視,聽英語,只是給了他一個這樣的環境,如果周圍人不和他發生英語的社交活動,他們會自動地將這些培訓忽略掉,依然選擇中文社交,在他們的腦子裡似乎覺得這些不過是娛樂,走出去是沒有什麼用途的,所以就逐漸只把父母這些有意識的培訓當作娛樂而已。


別樣女人在紐約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會的!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英語跳級的女兒,一個是我外國朋友的孩子。

先說我女兒,我平時幾乎不教她,很多時候英語作業要等到上課前一晚才寫,而且同班級裡她還是最小的,但是她卻是永遠考核滿分,口語最好的孩子,以至於通過培訓機構的測試女兒可以跳級,說到這大家肯定好奇我說我不教,孩子英語怎麼會這麼好,原因就是我有一個外國朋友,週末經常一起帶孩子玩,我和朋友交流都用英語,不管女兒知不知道媽媽在和外國阿姨聊什麼,她只能聽著,久了她自己也跟著蹦單詞出來,因為她要和比她大一歲的姐姐玩,姐姐也講英語,交流障礙的逼迫下她只能開口了。所以動畫片是給不了任何幫助的,相反還會讓孩子沉溺動畫,因為她還沒有靠動畫片學習英語的意識,英語說的非常好的,一定是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但是不是所有寶貝都有機會找到外國朋友,那就家長充當外國朋友,經常在家中和寶寶簡單對話,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語言。

再說說我這個外國的小侄女,她來中國三年了,每天都看中國動畫片,但是依舊不會講中文,她的中文學習都是依靠我來教她,她才會,否則就都只是一些單個的單詞不成句子。平時她接觸最多的還是自己國家的人,所以漢語對她來說始終不能交流。

外國孩子看中國動畫片學不好中文,跟中國孩子看英語動畫片學不好英語是一個道理。動畫片只能作為輔助,應用才是硬道理!


art養育


我在泰國有個5歲的小侄女,英語泰語雙母語,還會一點中文,我第一次見她的時候就被她流利地道的英文驚豔到了,因為我不會泰語,她的中文不好,所以我們的溝通全靠英文,而且溝通全無障礙,我問她的媽媽,在非英文的成長環境下,孩子的英文是怎麼練的?得到的答案有三: 1、她從小就在看原版的小豬佩奇Peppa Pig,而且很喜歡看,每一季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2、她媽媽也給她買了很多的英文原版書籍,家裡開的像個小小圖書館,3、媽媽的英文很好會跟她用英文交流。

這個例子也許可以得出:看英文原版動畫片,對學習英文確實是有效果的這樣一個還缺乏足夠論據的結論。而且在這樣一個多媒體、網絡、各種育兒APP盛行的年代,沒有幾個家長能夠做到不給孩子看動畫片,既然是避免不了看動畫片,那不如看原版動畫片還可以順便學習一下英語,何樂而不為呢?那麼,問題來了:

從幾歲開始看?看多長時間?選擇什麼樣的動畫片?是我在這篇文章中要解決的問題。

一、從幾歲開始看?

美國兒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不建議2歲以前的孩子看電視,原話是這麼說的 "Pediatricians should urge parents to avoid television viewing for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2 years. Although certain television programs may be promoted to this age group, research on early brain development shows that babies and toddlers have a critical need for direct interactions with parents and other significant caregivers (eg, child care providers) for healthy brain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soci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skills. Therefore, exposing such young children to television programs should be discouraged." 大意是,雖然有些電視節目是專門為2歲以前的孩子設計的,但是腦發展科研表明學齡前兒童大腦健康發育(社交發展、情感發展、認知發展)需要的是與父母和照顧者的最為直接的互動,而不是與機器比如電腦或電視。

二、學前兒童可以看多久動畫片?

Ok,結論是2歲之前最好別看。那如果從2-3歲可以看動畫片的話,看多長時間合適呢?

美國兒科學院AAP建議2-5歲的孩童,每天看電視、平板、電腦的時間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並且把每次的觀看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比如說:peppa pig小豬佩奇原版每一集的時間就是幾分鐘,那麼每次看兩集就可以了。另外要注意的是,電視、電腦或平板電腦使用完畢之後不要放在孩子的臥室裡,也不要在孩子進餐的時候播放動畫片。

三、看什麼樣的動畫片有助於學語言?

選擇節奏慢一點,語言詞彙簡單一點,動作幅度大一點的動畫片可以給到年幼的孩子思考和吸收的時間。那麼有點像“過家家”一樣的動畫片是孩子學語言的不錯選擇,年幼的孩子是不適合探險類的和動作類的動畫片,因為會讓他們精神緊繃或者感到恐懼。

四、怎麼給孩子看動畫片?

和孩子一起看,而不是把ipad丟給孩子自己看,自己剛好忙裡偷閒。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一起學語言,做一個好的榜樣,講本集動畫片講的內容和涉及到的單詞融入到生活中,幫助孩子將動畫片裡的事物與實際生活中的實物連接起來。


阿Zo彈教育


安安今年4歲半了,上週我帶她去一家英語機構試聽。第一堂課上,她就和外教老師愉快地聊起天來。外教老師問的問題,她都搶答。外教老師讓她的中文助教問我安安是不是有過出國學習的經歷,說她很impressed(很震驚)。

我心裡樂開了花,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在安安三歲半的時候,我帶她去同一家機構試聽時候,她不但全程不說話,下課時候還抱著我哭鼻子,說再也不想來上課了。

究竟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呢?

像題目中所說,在安安兩歲的時候,我就堅持給她看原版動畫片,聽英文童謠。她就算不看,我也開著給她磨耳朵。買了很多英文繪本,卻沒有堅持讀下來。從安安上幼兒園起,我開始給安安找英語培訓機構,但安安在試聽課的表現讓我覺得她還沒有準備好。而且每次給她看動畫片時候,她都告訴我,我想看中文的。對於安安的英語啟蒙,我是心裡著急,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正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我在網上聽到了蓋兆泉老師的英語啟蒙講座。 她的一個觀點,一下子給我指明瞭方向。她說“沒有親子啟蒙就送外教班,等於浪費銀子。”只有孩子具有了一定的詞彙量和聽力水平,才能最大程度上吸收外教的口語。

(圖片摘自蓋老師講座PPT)

她還表示那些基礎詞彙很好教,哪怕蹦單詞都行,讓家長先啟蒙再送班。就在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孩子,雖然外教課上的氣氛營造得很輕鬆,經常做遊戲。可是把孩子突然扔到一個陌生的語言環境中,那種不安與緊張是顯而易見的。我暗下決心,為了孩子能夠更高效地參加外教班,我決定自己先給她進行英語啟蒙,積累詞彙量。


啟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我自己不知道說什麼。市面上的口語書大多不針對親子內容,少數的幾本口語書,關於一個梳頭就有三四十個句子,一句就有好幾個詞不認識,更別說要用在生活中了。我捧著口語書跟讀 了一遍,那感覺像回到自己高中時候被強制背新概念英語一樣痛苦。在網上搜索的結果也是,什麼樣的表達都有,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

就在那時候,我開始學習親子日常口語。每次就學三句日常用語,是美國家庭每日必用的親子對話用語,由外教老師朗讀。要求就是,將這三句短語代替中文,用在生活中。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哎呦,這也太簡單了,一看就會啊。可用起來才知道,理解一句話和運用一句話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一句短語就三個詞,我愣是練習了10分鐘才敢跟孩子說。第一次開口在安安面前說,我也是躊躇了好久,不好意思加不自信兩種情緒交織著,完全不是那種想象中的脫口而出。

後來經過每天練習,我對自己的發音才稍微開始自信起來。安安經常看著我對著手機讀,過了幾天,她竟然開始糾正起我的發音了。這時我才開始逐漸開始運用那三句短語。

我的操作方法是,一週只替換三句,其他還是用中文說。比如“It is time to get dressed.” (該穿衣服了)和 ”Put on your clothes “(穿衣服)這兩句,在我家出現的場景就是:

安安,快點快點,要去奶奶家了,it is time to get dressed!

快,put on your clothes. 奶奶已經打電話來催了。

這件好不好?Put on your clothes!

就這樣堅持了幾周,孩子也開始和我和她爸爸說it is time to get dressed了。當時我真是高興壞了。

印象很深,有一天我讓孩子在看小豬佩奇英文原版第一季第十二集的時候,動畫片裡小豬佩奇說:The snowman needs some clothes to keep him warm(雪人需要穿衣服保暖)。她竟然轉過頭告訴我:媽媽,the snowman needs clothes!(雪人需要衣服)。


親子啟蒙另一個普遍難題就是,孩子對家長說英文有牴觸情緒。我記得當時聽完蓋老師的講座,像打了雞血一樣,回家就開始說,What is this? What is that? What color is that?(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那是什麼顏色?) 孩子就一臉漠然地看著我說,媽媽,別說英文。

在我開始持續用英文替換日常吃喝拉撒睡有關的日常用語,帶著安安開始適應英文語句以後,當安安開始聽到別的小朋友和大朋友都在說一樣的英文以後,她才漸漸不再對我說英文有牴觸情緒了。

比如在學有關水果日常用語之前,我每次用英文告訴她水果名字,教她顏色的單詞,她都沒有任何反應。等我們開始把吃水果這一場景的日常會話開始用英文替換了幾周以後,有一天,她就突然指著西瓜告訴我說,

媽媽,這個叫watermelon(西瓜)。It is green(綠色的)。

這時我才深刻了解,英語啟蒙真的就在吃喝拉撒睡裡,在離生活最近的點點滴滴裡。孩子一定是先學會和吃喝拉撒睡有關的表達,才會慢慢開始學習顏色等的基礎名詞。就像學中文一樣,先學會說我想吃蘋果,再慢慢會說蘋果是紅色的。順序一定不能反。

親子英語啟蒙第三個難題就是怎麼堅持?

有一次有人分享了柏力果日常程序卡片。找了天下午,我就和安安一起找出彩紙和彩筆,畫出了我家特有的日常程序卡片。這裡分享一下我們早晨的卡片。

我們不僅有早上的程序卡片,還有晚上睡覺之前的,吃飯的,休閒的各種卡片。

怎麼用呢?

最開始的時候,我在她的床頭把卡片擺成一排。第一個是wake up,我一看到卡片,我就知道這裡我要替換語句,我就會說,安安,it is time to wake up. 然後我把卡片拿到手裡。

第二張是get dressed,我就會說“安安,it is time to get dressed. 今天你想穿哪件啊?”然後我叫安安把第二張卡片拿給我。

之後是上廁所,我說:“安安,go use the potty ”,然後讓她把第三張卡片拿給我。就這樣,刷牙,梳頭,吃早飯,穿鞋襪,我們一項一項把卡片上所有的內容都做完。這些日常程序我們每一天都會做,每一天都會重複,這樣既培養了好習慣,又不知不覺中練習了英文。

大概過了兩週左右吧,孩子就把這一切熟記於心了。有時候我忘記了,她還會用英文提醒我。

我覺得理想化中的一人一語言在我的家庭裡實現起來有困難,畢竟我的母語是中文。而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不僅能保證自己的英文是地道的,發音是準確的,還可以讓我和孩子堅持下去,確實為我的親子啟蒙開啟了新的篇章。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大,一旦她對英文沒有了牴觸心理,她的進步比我快多了。

現在,孩子在外教班裡如魚得水,找到了一個能完全用英語來溝通,展現她水平的平臺,我真是很高興。對於我來說,和一年前試聽課我的“兩眼一抹瞎”相比,我也大致能聽懂外教老師的話,認識老師教的單詞。孩子下了課,我還可以陪她繼續練習和互動。

我覺得我們身處在中文的強大語境中,親子英文啟蒙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需要一些思考,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堅持。

從我的個人經驗來看,盲目地看動畫和磨耳朵,對孩子沒有特別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柏力果雙語家庭 (bilingualfamily) 由美國雙語教育博士、應用語言學碩士、以及資深美國外教共同創建,為您提供最有價值、最具操作性的幼兒雙語啟蒙知識、親子口語課程和繪本童謠課程。此文為柏力果邀請安安媽媽撰寫。

柏力果雙語家庭


我女兒是從兩歲多一點的時候開始看原版英語動畫,主要是《小豬佩奇》和《小老鼠波波》。小老鼠波波相對簡單一些,一般一集三分鐘左右,出現的詞彙句型較少,場景比較單一,而小豬佩奇則會相對複雜一些。


就我觀察,小孩子看原版動畫片不見得會說會理解,但是對於練習聽力還是不錯的。我一般會在給孩子看完視頻之後,大量的聽音頻。因為動畫跳躍很快,孩子一般就注意畫面去了,而忽略了聽的內容。而音頻則很好的彌補這一點,可以先給孩子看動畫引起興趣,再去聽音頻磨耳朵。

但是現在我給女兒的動畫片停掉了,原因是比較傷眼睛。可能這個也跟個人體質有關,我給女兒看的時間並不長,每次控制在半小時之內,但是女兒的眼睛開始出現視疲勞的症狀,所以我就果斷停了。

英語啟蒙有很多種,原版動畫只是其中一種,指一種方式學會英語還是比較難的,就像我們天天看小語種電視節目一樣,可能會學會一兩句,但是再深入的恐怕就不行,所以還得多種形式一起進行。


窮媽富養娃


我想說說我的一點經驗。先說背景,我是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畢業後工作十一年到目前和專業沒有一點關係,以後估計工作中也不會用到。可以說四年的專業知識全扔了,唯一能用的就是看美劇。美劇確實能提高聽力,口語發音及詞彙量,但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語言基礎。所以,轉到兒童英語上來說,僅僅讓孩子通過英語動畫片去灌耳音,練口語,太難了!!!關了電視,孩子依舊在一個全是漢語的環境裡。她就是在動畫片裡學到了英語,去跟誰說,去跟誰練?所以我的方式就是看書,看兒童英文書,和孩子一起看一起學。還有各種兒童英文學習軟件,下下來一起聽,一起練。不要覺得自己發音不標準,孩子剛開始學習也不標準,有大人陪著一起學,一起糾正發音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哪怕是看英文動畫片,也和孩子一起看,一起學。要讓孩子明白,never too late to learn.什麼時候開始學習,都不晚。下面介紹幾本我買的英文書,我家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除了學校的英語課本每篇我要求她背過,平時我也會帶著她看一些兒童英文書。



這本是雙語,而且都是些很經典的迪士尼故事,我之所以給我家閨女選擇男孩系列,是因為男孩故事裡大部分是講勇敢,友情,誠信,忠誠這些好的品格。女孩版裡大部分都是白雪公主,睡美人這類,個人喜好問題,我實在是不喜歡。


照片沒法調整方向,湊合一下。這是我買的很接地氣(down to earth今天剛學的接地氣的英文表達,顯擺一下,哈哈)的一套專門給中國孩子的英文學習期刊,閨女很喜歡,基本上每本書會翻三四遍。還可以掃二維碼聽音頻,怕自己發音不標準的爸媽可以考慮入手。


這套蘇斯博士的兒童書在美國很出名,內容短小精悍,一句話四五個詞,都很押韻。很像我們小時候學的兒歌的感覺。畫風也很奇特



這兩套是我打算讓她背下來的。年紀太小的寶貝可以先等等,但是作為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背美國幼兒園的課本應該綽綽有餘吧。學英語,除了會聽,還得能說出來,聽和說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文要求背過,古詩要求背過,為什麼?因為要儲存詞彙量,為以後寫作文打基礎,為口才做積累。英語也是同理啊!!



這套是京東打折時候買的,叫《我的第一套圖書館》內容很簡短生動,也比較押韻。而且書後還有簡短的知識小考點,和小遊戲似的。不過我目前還沒有開始給孩子看這套,慢慢來吧。


這套著重推薦小學生看,內容很詼諧,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算是英文版的《米小圈》or《馬小跳》系列,而且是雙語版。

最後再推薦幾個英語學習APP,有我需要的,也有孩子需要的。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只需要一個學習app就夠用了。


嘰裡呱啦,估計用的寶媽們很多,裡面內容確實不錯,英文歌,英文動畫短片,還有互動教學都有。足夠孩子們用的了。

說實話,我覺得學外語,不管什麼時間都不晚。不要太迷信兩三歲是語言爆發期,過了這個歲數再學就會很難,怎麼樣怎麼樣的。我就是從她五歲左右開始才一點點涉及英語,沒有報過任何英語學習班,就是平時從早上好,晚安,去洗臉,去刷牙,一點一點跟她說。說實話,雖然現在沒有看出比別的孩子英語好多少,但是我相信以後肯定不會差。語言學習是靠積累的,咱們語文課學了十二年,為什麼英語就非要速成呢?慢慢來,彆著急,培養興趣是關鍵,日積月累,水滴石穿。


GNE玩遊戲不通電


會!!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語言敏感期,6歲以下的孩子。

我兒子最早是早教雙語。就是英語主任,中文助教。上了一年多。

後來無意中他看到的B B C的英語積木動畫片,喜歡得不得了,每天都看,要不是我們大人怕他眼睛壞了,他會看5、6小時。。後來早教中心開了英語課,我看他在家那麼喜歡英語,也就帶他去試上課,沒想他還真的喜歡。於是一週上一次課,主要還是在家聽和看。他有興趣,學習也就每天都有。

這樣半年多他的單詞量一下上來不少。輸入不錯。

輸入多了就會輸出了。後來我又給他下了一些學英語的軟件,主要是可以學句子的,還有英文歌的。

這樣又過了幾個月,他也會說一些句子了。有時說的我都聽不懂。

現在英文歌唱得不錯。

所以,對於我娃來說,早教老師是他的英語啟蒙,但學習起來還真是這些動畫片,英語歌,他還會告訴我他們的對話意思。所以說真的不要小看了他們哦



月漫清蓮1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從純英語動畫片入門開始學習英語,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途徑。動畫片的卡通形象鮮明、文字簡潔,我的孩子們在看的時候,聚精會神、時不時捧腹大笑。深深地被吸引了!

然而,語言的習得並不是那麼簡單。一個小嬰兒從出生到到牙牙學語到真正能與人溝通交流,他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簡單的過程:

1,一歲之前,純輸入。首先,爸爸媽媽每天不厭其煩地和他說啊說啊,寶寶尿溼了,媽媽會說:哦,寶寶尿了啊,尿不溼溼了,不舒服哦!媽媽給你換,媽媽先拿一片尿不溼,尿不溼好軟啊,媽媽打開尿不溼,寶寶乖乖躺著哦,換好了,寶寶好舒服,對不對?媽媽們總是開啟話癆模式,和寶寶實時講解日常的所見所聞所感。其次,家裡的早教機時不時地播放琅琅上口的童謠兒歌、短小精悍的三字經詩歌。

2,一歲到兩歲的輸出:經歷了前面整整10個月到一年的不斷輸入,寶寶開始不斷地嘗試、重複發各種簡單的音節、單字、短語然後再到簡單的句子。

3,不停地練習,熟能生巧。

所以,反觀我們的純看動畫片學英語,這只是滿足了一個輸入的問題。如果想讓孩子能聽得懂說得出,我們應該更多樣化地讓孩子接觸英語,繪本、故事、動畫片等,然後在輸入的同時,爸爸媽媽也可以陪著孩子多練習,比如挑選一套系統的簡單易學的教材,和孩子每天磨磨耳朵,動動嘴皮子練習練習。在這過程中,儘量保護好孩子的興趣哦!



老牛育兒


這事我有親身體驗,兒子小學二年級時,每次英語考試成績都不太令人滿意。後來去拜訪英語老師求支招。英語老師曾留學英國,經歷過英文環境的薰陶,她琢磨了一法兒讓我們試,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在無意識狀態中沒有壓力學語言。後來我們買了復讀機,每天三餐時,孩子玩玩具時,尤其睡前半小時和睡醒起床階段,循環播放英文課本的朗讀磁帶,天天兒子生活的背景音就是牛津英語......半年後,孩子覺得英語課太簡單,聽力沒得說,口語更地道。後來,一直到高考,英語學得極輕鬆,順利讀本科,直至考取英國交換生資格和留學海外讀研,一路順風。回過頭來看,伴聽工作我們堅持了整整四年,後來就由他去了。


酡生活i可墨色


說一個真實的例子,老公的同學全家在法國定居,小孩現在五歲,懂中,法,英。中文不用說了,那是祖國的語言,他們夫妻兩人在家一直都說中文;法語是在幼兒園學會的,大家都說,他從小接觸那也不稀奇;而英語,則完全是自學成才!據他們夫妻說,從孩子出生後,他們提供給小孩的玩具,繪本,兒歌,動畫片都是英語,時間一長,在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英語需求和環境下,孩子慢慢自己習得了日常英語。順便多嘴一句,小孩媽媽高學歷,全職在家帶娃,特別能夠保證英語輸出和輸入的有效性。


再來說說自身經歷,屁孩家由於難以做到一人專職育兒,在英語習得環境的營造上,可以說是失敗的。屁孩媽無法為家裡倆屁孩營造出那樣單純的英語語言環境。家裡小屁孩過了一歲,語言能力已經很強了,能聽懂大人的全部意思,也能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了;尤其是一歲半以後,已經可以和姐姐扯皮了。而這時,屁孩媽發現,在熟練的掌握一門語言之後,小屁孩開始對純英文的東西表現出一定的抗拒,比如她會跟我說,“媽媽,放中文歌”,問她可以放英文歌嗎,她說“我聽不懂”...動畫片也是一樣,在知道動畫片有兩種語言可以選擇之後,屁孩們也是更傾向於中文動畫片,問原因,回答一概是“聽不懂在說什麼”。連哄帶騙,屁孩媽好歹還是堅持了讓家裡兩屁孩聽英語童謠和看原版動畫片。屁孩們也能唱不少英語童謠,但是離“聽懂”還差的很遠。小屁孩現在每天把o my god 掛在嘴邊,別說,每次使用的情景也都還正確。



所以說,如果把看純英文動畫片作為唯一的媒介來學習英語,其實效果和我們大人說要在零基礎的情況下,通過看無字幕美劇學會英語一樣一樣滴...

當然也不是說看英文動畫片就一點用都沒有,至少它可以讓孩子們對一門陌生的語言產生熟悉感,勇於開口。家長們要建立合理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