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被孩子成績和作業折磨的根源是什麼?

單位裡一個女同事,自從孩子上小學後,聊天內容開始轉變,基本上全是圍繞著孩子,作業,課外班,成績。心情也隨著孩子的成績起伏不定,看她上班時的表情基本能猜到她兒子最近的學習狀況,基本上八九不離十。

上一星期,某家奧數機構中測,她孩子考了95分,還沒來得及高興幾天,這周學校中測得了個B,全班41個人,38個A。臉立馬垮了下來,整個心情隨著孩子的成績猶如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

這個家長的行為其實很典型。絕大部分的家長几乎全是一個模式。只要孩子開始成績一好,那就一好遮百醜,什麼都好。像吃了仙丹一樣渾身通透,神采飛揚。

而一旦孩子成績下降,特別是考試成績位於班級下游時,翻臉比翻書還快,孩子立刻又變得一無是處,各種訓斥,感覺離世界末日已經不遠。

家長被孩子成績和作業折磨的根源是什麼?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一週的時間內,為什麼家長的心態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主要問題出在期望值上面。

孩子只要成績一好,家長的期望值也會隨著調高,尤其是在課外班取得好成績時,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課內相對簡單的數學應該是小菜一碟。沒想到就是在這簡單的課內數學上裁了跟頭。所以當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時,現實和期望值的差距就變得更大。於是焦慮的情緒油然而生,對孩子也自然就各種看不順眼。

一個人的狀態不可能永遠保持在巔峰。不管哪個行業,哪個人都是一樣。這是無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運動員的巔峰狀態只能保持幾年,能連續參加兩屆奧運會並奪得金牌的運動員屈指可數。能參加三屆還能奪得金牌的鳳毛麟角。

孩子也一樣,不可能永遠在他狀態最好的時候正好考試。所以成績有起伏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當孩子的成績有起伏的時候,更需要老師或者家長的安慰和幫助。

一味地指責只是發洩情緒,對改變現狀沒任何幫助。

適當調整期望值並幫助孩子找出成績下降的原因所在才是問題的根本。

家長被孩子成績和作業折磨的根源是什麼?

要讓孩子總結為什麼實際考試成績和預估的會出現偏差?對於沒有分析總結能力的低年級孩子,這個需要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

要明確知道這種偏差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是知識掌握得不紮實,還是知識點有遺漏?又或者是考試時各種習慣不好造成的失誤?還是僅僅因為考試時身心比較疲勞,狀態很差導致的?

知道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過去,此類工作一般由學校老師來完成。老師一般會盯著兩頭,也就是成績特別好的孩子和成績特別差的孩子。尤其是成績特別差的孩子,老師一般都會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指出改進方法和措施。對於中游的學生,老師精力原因,反而顧不上。

而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任務落到了家長身上。而家長作為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退無可退。孩子是自己的,哪怕再苦再累也得含著眼淚接受。

家長被孩子成績和作業折磨的根源是什麼?

但麻煩的是,很多家長不具備這種能力。太多的家長無法分辨孩子的錯誤是怎麼造成的。也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指導。

於是只能是各種焦慮,心情隨著孩子的狀況上下起伏,本質上還是對改變孩子的現狀無能為力。

如果家長能力很強,能給孩子有效的指導,這類家長反而不焦慮了!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有效指導孩子學習,解放家長?在目前看來是個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