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的閱讀方式之一:

【印章】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印章的邊款,如需刻幾面,以傳統刻法,把印章如鈐印般(印文端正)豎在胸前桌上不動。刻一面,需刻在印章的左側面;刻兩面,從面向自己的一面即前側面開始,然後以順時針方向在左側面刻第二面;刻三面,從印的右側面開始刻,然後依順時針方向在前側面、左側面分別刻之;刻四面,則需從背對自己的一面即印之後側面開始,依順時針方向環刻。閱讀時也是以同樣的順序。以手撥弄印章,視線呈環形旋轉。因不在一個平面上,此為以物就人之法。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後世成型之後,印文的閱讀已經較為固定,然亦因多種因素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較多的是迴文讀法。迴文的安排是為了讓雙名不至於斷開,旋讀文字,不論是方形還是圓形,都應各面完備,不能哪一面有空缺,否則會造成讀不下去的後果。這是迴文的一條原則。複名不可分,古人迴文刻法,即據此。名與表字,迴文與否之辨,關係到倫理道德的規範,非僅考慮到技術與章法的安排,更是賦予了人際關係的道德意義。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璽中呈現的印文順序最為豐富。如“士君子”印,先由右至左橫讀,再轉而向右下,視線的軌跡成三角形。“紋璽”印,為矩形形制,印文布排設計更為特別。閱讀時,當讀完“紋”字,必須順時針方向轉九十度讀“璽”字。雖同一平面,但文字的指向不同,文字的縱軸線是相交垂直的。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圖為“士君子”印)

古代銘刻文字的閱讀方式之二:

【瓦當】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瓦當是宮闕等大型建築物上蔽護簷端的瓦筒前端下垂的部分。作為建築中的構件,西周後期多為素面半瓦當的筒瓦,到春秋後期始有紋飾,帶有文字之瓦則更晚。其上字體多屬於篆體,字數從一二字至十餘字,整齊圓轉,雍容古雅,筆畫依據圓形或扇形空間作了收縮與延展等相應的改變,章法與圓形平面區域配合無間。在圓形空間中作裝飾安排,戰國璽印已經比較成熟。瓦當的閱讀一般是兩次閱讀,從上面開始,右半面順時針,順序與文字的中軸線一致,讀完是一個半圓,之後再轉到左半面,同樣是一個半圓,逆時針旋轉。漢“長樂未央”瓦當,由雙圓弧線及中間的線段均勻分割成等面積的扇形,四字的形態完全與扇形協調,不過字頭朝外,字腳對著圓心成聚集狀,四字排滿一週,這是文字排列在圓形中的一貫做法,閱讀時為逆時針旋讀。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六畜藩息”,四字隸書處在邊沿與內圓間,四字排列方向不固定,視線軌跡也不同,順時針方向旋讀。甘泉宮“宜富貴當永千”瓦當,雙界格線接連內外圓弧線,四個扇形面上,“宜富貴當”,隸書四字,順時針旋讀,圓心內有“永千”二字,為吉語。此種為複合式閱讀,視線不斷跳動。此類瓦當後代學者識讀存在差異,或為“永千宜富貴當”等,表明閱讀順序的不同,文意也有所不同。“維天降靈延光萬年天下康寧”瓦當範,反文,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長樂未央與天相保”反文,很多字左右完全對稱,正反一樣,幾乎不易察覺。從其陽文來看,不是瓦當範,隸書,逆時針旋讀,終始兩字間有一符號,不解其意。甘泉宮八字瓦當少見,為西漢頌禱之詞,文字在邊緣外弧圈內。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圖為“六畜藩息”瓦當)

古代銘刻文字的閱讀方式之三:

【銅鏡】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天地方圓的宇宙圖示在東周至漢代建築與器物中有著廣泛地體現,如明堂、六博盤等,銅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類。這種由圓形天盤和方形地盤組成的圖像,兩盤刻有各種指示天文與曆法區別的標記。所有的文字都是指向圓心的,象徵宇宙的中心。視覺上既有向心力,又有向四周飄散的離心感。作為對宇宙的一種表現,一個圖式是由線與面等多種高度抽象的視覺元素構成的幾何圖形。基本構成與範式有四方、五行、八位、九宮、十二度。這些基本範式中的每一種都有派生新範式的潛力,並且可與其他視覺元素——諸如色彩和動物形象結合在一起。而十二度指的即是十二地支。排列原則是順時針環繞一圈。每邊四格,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如自然界的萬物運行。如果按照通行讀法,“子”位於下邊右起的第二格中,緊挨在“亥”字的左邊。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有的在方形鈕區四邊上飾十二地支銘文,這與漢代式盤的地盤方框內飾十二地支完全相同,表明這類銅鏡的方框鈕區是四方大地的象徵。圓形邊緣內的主區分飾四神紋,分別配二十八宿中的一組七星,表明是按陰陽五行的模式,以四神配二十八宿,輔以仙靈來象徵性地表現天地宇宙。

銅鏡文字排列方式多樣,多為環狀一行,佈滿一週。不足則增加文字,多則減少。出於節省工序的原因,文字筆畫多有簡省。後世的文字,多不是環狀,更為多樣。因為已不再像魏晉以前那樣,按圓周來分割鏡面,而是把鈕外邊緣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設計紋樣和文字,文字的形態更加和諧地融入整體裝飾風格中去。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的閱讀方式之四:

【石刻磚文】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秦石鼓文,上小下大,頂圓底平,刻辭環刻於四面,始皇刻辭與詔版承其制。劉跂《泰山秦篆譜》記《泰山刻石》雲:“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礱……字從西南起,以北東南為次。”石鼓文與秦刻石皆須順時針環讀,人視線移動,以人就物。秦刻石其初立之方向,與上記正相反。有時器物不可移動,即使較小,亦需以人就物。古碑四面刻字者甚多,如唐顏真卿《顏氏家廟碑》。又有稱經幢為“四楞碑”或“八楞碑”。這些文字都需環讀。有一些碑刻題名橫體書寫,從右至左,此是以“行”的眼光來排列,一字作為一行,四字就是四行。不少石刻是左行文。唐太宗、唐高宗各撰寫了雁塔聖教序,同為褚遂良所書,同在永徽年間,時間相隔不長。李治所寫在左邊,文字排列由左向右。李世民所撰在右邊,由右向左,這是左讀的一例。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石刻中有特別的一類,即為反左書。講到閱讀方式,不能不提到此體。如《梁太祖神道石闕題字》碑(現在江蘇丹陽),列於陵墓兩側,一塊正面題寫,一塊是反字,神道石柱作瓦楞紋,柱上石額兩塊,左右對稱,石額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個大字,隸書,左右相向。南柱為正書順讀,北柱為反書逆讀。一正一反,鏡面對稱。又有一長方形柱額,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23字,字跡清晰。這就是所謂的“反書碑碣”,亦稱為“反左書”。這種別有意趣的特殊書體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僅存兩例。(本文摘編自張平《視•線:古代銘刻文字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古代銘刻文字印章邊款、瓦當、銅鏡、石刻磚文的閱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