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言必談“產業互聯網”,阿里CEO卻說自己不喜歡講

十一前夕,成立20年的騰訊迎來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和戰略升級,宣佈未來要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一時之間,“產業互聯網”成為一眾互聯網大佬口中的高頻詞彙,互聯網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似乎成為行業共識。

不可否認,“產業互聯網”一詞是由騰訊掌門人馬化騰帶火的,但他前不久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一番表態卻引起不小的爭議。“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一提完之後,好像大家都非常清晰了,現在BAT都看上了產業互聯網。”馬化騰說道。

馬化騰言必談“產業互聯網”,阿里CEO卻說自己不喜歡講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並不認同馬化騰“互聯網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這一觀點。在何小鵬看來,從2B到互聯網+到現在大熱的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

“做了2B知道,做中國企業的生意太難太少錢;做了互聯網+知道,原來實際上是+互聯網,要慢慢等行業自身的變化;現在的產業互聯網,實際是政府在推動的變革,主付費的根基也仍然是政府。”他認為,產業互聯網並非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只能說是一個新階段。

我認同何小鵬的觀點,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是企業級服務,這並非新生事物,不僅吸引阿里、美團點評等平臺型企業(面向商家和消費者兩端)涉足,雲計算、供應鏈金融等領域也有很多專門服務企業的玩家。無論是叫2B、互聯網+還是叫產業互聯網,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

阿里CEO張勇更是犀利地指出,自己不喜歡講“產業互聯網”,因為它不是新名詞,而是一個很多年就存在的概念,今天核心是怎麼讓產業發生升級,發生本質的化學反應。因此,馬化騰說自己一提完大家都非常清晰有點自作多情,BAT也不是現在才看上產業互聯網,至少阿里助力品牌進行數字化轉型由來已久。

事實上,大佬們討論產業互聯網早就存在還是最近流行只是個插曲,更精彩的在於阿里、騰訊在如何玩轉產業互聯網這一命題上的針鋒相對。去年12月,馬化騰表示,阿里和騰訊都是強調賦能的企業,不同之處在於騰訊看重被賦能者的安全程度,如果被賦能者的收入、利潤都在賦能者手中,那就沒有任何安全可言。

“騰訊是一家主張開放的企業。對於我們來說,賦能的做法是,我們是去中心化的,我們給合作伙伴資源,讓他們自己搭建自己的業務,自己來決定自己的發展,大家應該明白我的意思是什麼。”他說道。

明眼人都看得出,馬化騰在刻意diss阿里,大致意思是阿里中心化的賦能方式讓被賦能者感到不安。說直白點,在阿里的持續賦能之下,被賦能者的命根子(收入、利潤)會逐漸被阿里拽在手中,失去自主決定權,到時候想擺脫都擺脫不了。

沒過多久,菜鳥網絡總裁萬霖反駁稱,去中心化賦能是偽命題。因為再怎麼去中心化,都難以改變微信、QQ是中心化流量入口的事實,而只有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才有可能去賦能,賦能必須要有一個抓手。

“我相信阿里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我們把天貓、淘寶作為整個電商或者是未來商業的一個流量入口,必須要有這個東西形成大閉環之後,才有可能去驅動整個生態去轉動,這上面(騰訊和阿里)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萬霖表示。

今年以來,馬化騰鮮少再談“賦能”,因為賦能過於高調,而是言必談“數字化助手”一詞,不變的是他仍借題發揮來暗諷阿里。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表示,騰訊不直接介入到商業,而是做好自己定位,即助手、助力,以傳統行業為主,騰訊在旁邊遞一個工具或提供一些幫忙。

“我覺得這是傳統產業進入數字化時代,最關心的一個,別做著做著,我的成了你的,你把我吃掉了,這個心態我們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我們非常理解,我覺得把位置要擺正。”他言下之意是阿里直接介入到商業,在賦能傳統行業過程中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最終演變為“我的成了你的,你把我吃掉了”。

在我看來,無論是去年的去中心化賦能還是今年的數字化助手,馬化騰的觀點一脈相承,核心思想只有一個:騰訊賦能值得信賴、阿里賦能需要警惕。

馬化騰言必談“產業互聯網”,阿里CEO卻說自己不喜歡講

對此,昨天張勇回應道,“我認為最終還是要讓市場驅導,讓用戶驅動,讓消費驅動,最終才能夠面對著市場機會大家願意去改去嘗試,最終才會從消費者帶動供給側的改革,形成這樣一種真正的化學反應。”

在張勇看來,雙11是屬於社會的雙11,如今阿里已成為社會化大平臺、大生態,很難討論邊界的問題,它是一個自然衍生演化的。

“最終為社會、用戶、客戶創造價值,這個演化就能自然發生,所謂突破邊界就能自然發生。如果你不能創造價值,你自然就被阻擋住。不用刻意討論是不是跨界,像阿里這樣的平臺型企業,很難定義邊界,因為它就是一個社會化平臺,社會化生態的反應。”張勇說道。

做個小調查:產業互聯網時代,你是否認為真如馬化騰所言,阿里賦能會給傳統行業帶來不安?騰訊去中心化賦能真是最優解?我的觀點是:阿里沒想象的那麼糟,騰訊也沒想象的那麼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