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多的學術會議,談的真的是學術嗎?

繁多的學術會議,談的真的是學術嗎?

我們社會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傳統就是開會,公務員需要經常開會,教師也要經常開會,在高校中也很流行開各種學術會議,學術會議目的是為了讓圈內人一起交流,一起認識認識,順便見見各種戴帽子的人。毋庸置疑,學術會議有其重要的意義,學者的圈子也離不開學術會議和各種論壇的交流。但是將學術會議放在學術、權力、影響力的視角下就會發現,其實這就是一個名利場域下的圈子。最簡單的一方面,是通過學術會議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一個普通的學生參加一場高規格的會議收穫的不僅僅是一次參會的體驗,更是一種被學術界認可的感覺。一個普通大學老師參加學術會議就是在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的努力,一個著名教授參加學術會議是在不斷的鞏固自己的地位,讓更多的後來者對其保持敬意。一場學術會議涉及諸多無關於學術的東西,比如新思想、新想法是不會通過學術會議討論出來的。對於所謂的學術會議,我一直認為敬意與距離並存,我一直對福柯和布迪厄的思想懷有極大的敬意,也對任何場域中的權力各種關係保持敏銳的關注,我來談談我對不同學術會議的看法。

繁多的學術會議,談的真的是學術嗎?

最簡單的就是通過投稿參加的會議,參會人員必須要有論文才能夠參加,這又分為自費參加和舉辦方承擔費用,另外還有會議特邀的學者來發言點評之類的,這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最常見的會議,也是吸引大量的碩博士參加的會議,這代表著他們向學術界邁出的重要一步。參加這類普通的學術會議就在於認識更多的人和學者,體驗學術交流的氛圍,構成人生中重要的經歷。專家們通過在這類會議上露臉能夠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為更多的新入學術圈的年輕學子所知道,保持自己的影響力,此外,還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還有另外一類主要的會議就是讓教師參加的論壇形式的學術會議,聚集著大多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或者有密切關係的學者。一種是參會人員大多與論壇主辦人或主辦方有關係,或者說師生關係為主要關係,我曾見到過多次的類似會議,即參會的教師人員構成中多為一個師門出身或者一個學校系統出身,這些老師的老師往往具有巨大的學術影響力能夠號召這些群體來參加會議,一方面多增加一些經驗,另一方面聯絡感情,以後能夠互相扶持。還有一種是權力關係的會議,比如某個專業學院的院長論壇、某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論壇會議等等,這些人大多不僅通過學術上的成功而獲得了學術體制內

的權力和職位,還往往佔據著這個學校這專業的領導職位,他們之間開會的目的就更明顯了,學術的討論僅僅是一個方面,要達成什麼目的也只是一個方面。但是從深層次來說,他們的之間的交流和關係的建立才是會議的核心,參與這種具有知名度的論壇能夠提升學者自身的影響力,還能夠幫助自己學校專業知名度的提升,讓更多的學界中人知道這所大學還有這些人在孜孜不倦的從事這些研究,以後有什麼其他的會議別人才會考慮到請你過去作為專家。專家們也是熱衷於參加這類會議,才能夠形成一個學術圈子,保持自己永遠是其中的一員。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不久前某學校召開了一個某學科的院長高端論壇,參會人員大多是學界知名的人或者是院長,也有書記參加。有一位書記比較直白地說他來參加會議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學術,而是刷一刷存在感,因為像他一樣的很多人在走上領導崗位後基本很少進行學術研究了,但仍然還要帶學生,為學生能夠發核心的論文也必須在學界露露臉。在他以前的歲月中,通過學術的成果讓學術界對他有了認識,但是一旦長久沒有學術的產出,就很容易被人遺忘,對於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說,學術界是沒有記憶的,你有科研成果產生,就會得到認可,當你不再進行研究的時候,就是該被遺忘了。為了防止被遺忘,只有去不斷的參加各種活動和論壇,學校的屬性加成和職位加成能夠使得一般的人對其保持敬意,比如清華北大的帶有領導職位的教授更能夠獲得社會的重視,使得他們獲得一種學術界的名氣。況且在參加各種論壇的過程之中,會認識各個學校不同的學者,建立起聯繫之後,對於學術論文的發表有重要的作用,就國內的核心期刊來說,發表誰的文章質量只是一個方面,畢竟不似科學的實驗用成果說話,人文社科的成果是靠人來進行評價的,好與壞往往只有一線之隔。這本期刊為什麼願意採納你的文章,除了質量之外還需要學界的名氣和人脈來背書,一方面你的名氣和聲譽意味著你願意投過去的文章質量怎麼都不會太差,這是用一個學者為學術名氣長時間的奮鬥歷程來塑造的;另一方面縱使一篇文章質量並不優秀,但為了吸引你以後會繼續投稿也會採納這篇,因為他們相信你能夠有高質量文章的持續產出;還有一方面就是關係的原因,對於許多學校學科都版了自己的刊物,並且很多能夠進入核心,相互之間的投遞也是保證期刊公開性的重要手段,縱使不是這樣,但憑藉多次的會議或者私人交流,讓學界的各種期刊編輯都能夠知道和認識你,自然而然事情的辦成也就容易了許多。況且憑藉著作者身份和單位的加成,文章被刊登出來之後被應用和下載的次數更能夠證明期刊選擇的合理性。這個道理也很容易明白,都是同樣一種觀點或者同樣的一句話,寫的時候要引用的最好的優質期刊的優質作者的文章,而看作者實力如何,首先就是看有沒有戴帽子,有沒有各種學術兼職,有沒有在重要的學術管理崗位,之後才是普通的教授、講師和博士、碩士,這是一條學術論文鄙視的鏈條。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博士、到講師、副教授、教授再到各種帽子和職位,實際上就是一位學者的奮鬥歷程,如果再剖析來看,實際上就是一個權力的獲得過程,通過學術的成功來獲得權力,以權力來鞏固學術的地位和成功。然後這樣也能夠收穫大量的學生和年輕老師的讚揚與崇敬,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認真的評價過許多專家的作品,所以我也一直儘量保持我自己的評價觀點,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經常所聽見的某某專家學者怎麼怎麼樣,個人判斷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其作品,有沒有什麼代表作品,自己判斷其質量如何,才能夠明白究竟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其實對於在學術權力場域活躍的學者來說,大多也是知道自己有多大水平的,唯一不知道的是自己對權力的慾望究竟有多大,對社會地位究竟有多麼的看重。孟勤國教授寫過一文:如何迅速成為高校著名教授?的雜文,就很有意思,也是對這種虛偽面具的撕裂,讓更多的人明白所謂人類智力最頂尖的圈子中,實際上在人性上都是一樣的,他們的構成是魚龍混雜的,各種志向,有以學術為原本目的的,有以學術為跳板的,複雜的人性構成了這個群體。我說這位也真敢說,自媒體們也真敢報道,但仔細一想,並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只不過講出了“局內人”眾所周知的事實,當然,也指出了部分人“發家致富”的原因。

學術場域中的一場又一場的遊戲,構成了一個權力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如魚得水的往往都是能夠合理利用和把握權力的人,異見著大多不受領導重視,也難以擁有權力的資源,自然也就很難成長起來。學術的交流就是你來我往的構建社會關係的過程,當看得越清楚了時候,在夜深人靜進行自我反思的時候就會對這套系統抱有更少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