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為什麼鄧世昌選擇與日寇同歸於盡,而不撤退?

怪物學院的老師HiM


如果可以撤退逃走而不撤退逃走,屬於匹夫之勇,也屬於消極打仗。

鄧世昌是重裝鐵甲艦,屬於重裝戰士,防高攻高移動慢。

吉野是輕甲巡洋艦,屬於刺客或者輔助,防低,移速快。

鄧世昌拿重裝戰士去抓刺客和人家肉搏,自然被風箏遛狗。

鄧世昌等人和日本鬼子打團戰,由於指揮混亂,盲目開團,開始ADC旗艦就被秒,然後還強行接團,導致被一個個擊破,就剩下鄧世昌的志遠還基本狀態玩好。

這個時候,吉野打出旗語,大喊BABA,鄧世昌想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我這麼逃走,必然背鍋治罪,全家死光光,我必須送五殺啊。

於是他上頭了,強行去追吉野,然後響起了寒潭kill ,超神,ace。

大清一波GG,日本人攻佔威海衛2塔被破,攻破天津,高地失守。

大清一看,馬上就門牙水晶了,趕緊求和。

思路不變,盲目崇拜莽夫,比如吹衝鋒號衝鋒,比如鄧世昌送死流,不重視平常的情報,訓練,視官兵如炮灰,死命的給敵方送人頭,送經驗,打多少次團,還是甲午一樣的慘敗。


天堂160590167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不妥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第一個方面,戰場的實際情況。鄧世昌的軍艦當時其實已經中彈,加上炮彈已經用光,無法還擊,只有拼命撞擊敵人軍艦。那麼,他為什麼不撤退?當時戰況激烈,即使撤退也很難保證自己不被擊沉,清軍的陣法當時已經被打亂,孤艦撤離,不但會造成己方艦隊的被動,很大可能還會被敵方炮火擊沉,這種情況下,不如孤注一擲,不但可以打亂敵人指揮,而且還可以吸引敵方炮火,減輕旗艦的壓力,也就是說,他應該是從戰術層面考慮的。

第二個方面,從鄧世昌本人性格上來說。鄧世昌本人年輕時候就立志報國,性格倔強、勇氣過人,面對海上的不利局面,他的愛國激情被激發,既然炮彈已經打光,不如拼死一戰,直接針對日方旗艦吉野號,來一個近戰撞擊,說不定會一舉扭轉戰局。

第三個方面,從致遠號打撈情況來說。2015年,鄧世昌的致遠號被打撈上來,解開了不少謎底,其中有一種說法可以回答鄧世昌撞擊敵艦的原因,據專家解讀,鄧世昌撞擊吉野號只是目的之一,還有一個目的,應該是靠近吉野號之後用魚雷攻擊敵艦,因為清軍裝備的魚雷航程有限,只能近身攻擊,所以,鄧世昌才冒著炮火靠近吉野號。

以上僅屬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方家留言指正,謝絕語言攻擊。再次感謝邀請。


貓叔說歷史



問這個問題就如同問兩個人打架,為什麼會有一個被打死而不逃跑一樣的道理,兩軍對壘的戰場上比打架更殘酷。

兩軍相逢勇者勝,兩軍在戰場上相逢,必定是你死我活,勢必會分出輸贏。特別是海軍,己方佔據了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想逃跑是很不容易的。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不是官兵不英勇努力,不願意以死報效國家,而是實實在在的佔據了劣勢,裝備不如人,彈藥供應也存在很大問題。



在中日雙方的海軍將士都殺紅了眼的情況下,我軍官兵已經沒有逃生的打算。只想著盡最後的努力盡最大可能打擊敵人,幫助戰友取得勝利。


再加上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的時候,致遠艦自身已經身被數彈,幾無生還的可能。在日本優勢火力的圍攻下,由於缺乏彈藥,致遠艦已經完全處於捱打的境地。在這種景況下,致遠艦除了破釜沉舟自殺式的撞擊敵艦,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即便想要撤退也會被敵軍的優勢火力擊毀。

再說在那一場兩國都賭上了國運的海戰中,身受光緒帝要求主動尋機殲敵的皇命,做為主力戰艦的指揮官,不戰而逃,不但會受到清廷的國法制裁,而且會留下千古罵名。

最後,作為我華夏兒女的血性,面對兇殘的倭寇時,也沒有不戰而撤的道理。


謝金澎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報國的機會來了他沒理由撤退,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反之如果當時他選擇了撤退,結果就跟方伯謙一樣砍頭,這對鄧世昌來說比死都難受。(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薩莎說史)



為什麼鄧世昌選擇與日寇同歸於盡,而不撤退?


當時情況太慘了,致遠號已經中彈多處,艦身以經多處受傷燃起大火,船身傾斜,炮彈也打完了,致遠號以經經千瘡百孔,有些人會說為什麼不撤退,撤退?你就能保證致遠號不被擊沉?而且當時的致遠航速以經沒有以前那麼快了,一艘這麼大的船,你當日本人瞎子嘛?日本人就能這樣看著你跑掉嗎,肯定不會,打幾炮就把擊沉了,再一如果當時致遠號撤退了,那必然會擾亂其他艦的軍心。



所以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鄧世昌才決定放手一搏!試圖以最古老的“衝撞”戰術去撞擊對方囂張的“吉野號”敵艦!用靠近對方的近距離搏擊,期望能夠用艦艏鋒利的“撞角”去“撞沉吉野”! 為我方爭取擊沉對方一艘軍艦! 所以,鄧世昌最後時刻發起的衝鋒不是圖窮匕見的無奈之舉,而是正常的戰術使用。 其次,鄧世昌“撞沉吉野”而是為了試圖挽回敗局的一次有勇有謀的襲擊行動。


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船名世昌訓練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世昌艦”,此艦為紀念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中國海軍將領鄧世昌而特別命名。世昌號訓練艦1996年服役,舷號82,可載200名學員和40名教官,貨艙總容量6000立方米、可裝載300個標準集裝箱,該艦可快速改裝成醫院船、直升機母艦、運輸船。

薩莎說歷史


致遠艦被又一枚敵艦炮彈擊中劇烈地顫動著,鄧世昌看了看多處遭到炮彈損傷已經彈盡的致遠艦,再瞅瞅來勢洶洶的敵艦,感到心急如焚,但是,一想到一起與自己浴血奮戰的戰艦同胞,他告誡自己:作為艦長、戰艦的最高指揮官不能亂,絕對不能自亂陣腳。

同時,心裡另一個聲音對他說:現在戰是死,退也是死,都是死,與其窩窩囊囊地死,不如為國而死,這樣才會死得轟轟烈烈,這樣才能死得其所,這樣才不至於辱沒炎黃子孫的稱謂和氣節!

這樣想著,鄧世昌冷靜地指揮戰艦加足馬力,以“萬死不辭”的義勇向著敵艦衝去……


暖冬絲語G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即致遠艦發動衝鋒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以及北洋海軍高級軍官的整體心態。

先說第一個問題,致遠艦發動衝鋒時候是什麼狀態。致遠艦,致遠級防護巡洋艦一號艦,本艦裝備三門21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以及魚雷和小口徑速射炮,同時桅盤上還裝備有格林速射炮。
在英國海試的致遠
致遠軍官和琅威理合影


致遠艦水兵在後甲板炮位上合影

大家都知道鄧壯節公的決死宣言: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而海軍聲威弗替!但是,根據丁汝昌的戰報,致遠是因衝鋒被擊沉,而且是衝向倭人最大艦,所以推斷,致遠衝向了敵軍旗艦松島,而非吉野。同時,前幾年根據對大東溝海戰的兵棋推演,致遠發動衝鋒時吉野所在的第一遊擊隊在艦隊側後,所以可以推翻致遠衝向吉野的說法,而是衝向了日軍本隊,再結合丁汝昌的戰報,可以明確致遠衝向了松島,而且海戰當中,松島被重點照顧。

日本的資料裡並沒有致遠衝鋒的記錄,只有致遠沉沒的記錄,看似和中方的記錄對不上,實際上,我們仍能找到日方的資料來佐證致遠的決死衝鋒。
這是戰後在日本出版的寫真集,可以佐證致遠衝鋒的歷史記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致遠此時的狀態:從艦艏犁開的浪花來看,致遠此時必然是在高速衝鋒;艦上沒有小划艇;艦體傾斜嚴重。我們可以斷定,鄧公已知致遠無法堅持戰鬥或者自救,所以抱著必死的決心向敵軍發起了決死衝鋒,以圖衝入魚雷射程向敵軍發射魚雷或者撞沉敵艦,同歸於盡。最後因為水密門破損導致海水湧入鍋爐,導致鍋爐爆炸,致遠艦含恨沉沒,鄧公與艦同沉,壯烈殉國。在致遠沉沒前,桅盤上的格林速射炮依然在堅持掃射敵艦。

現在第二個問題來了,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們是什麼心態。據我所知,北洋海軍各艦在戰前就撤去了船上的小划艇,並且撤去了大部分索具。戰前旗艦定遠只下達了三條命令:各艦隨旗艦而動,各小隊戰艦相互配合,排成橫隊迎敵。各艦都是按照這三條命令和敵軍血戰。

而且,在戰鬥激烈的時刻,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都身著禮服指揮作戰,並且讓人拍照好讓世人看到他們英勇和忠誠。所以可以推斷,包括鄧公在內的海軍高級軍官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參與戰鬥。這是因為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瞭解與敵軍的裝備差距,知道此戰必敗,所以海軍軍官們都抱著必死的心態和敵軍血戰了五個多小時,哪怕是因戰傷退出戰場自救,在修復戰傷以後立即返回戰場同敵軍廝殺。

在戰鬥中,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被日軍的苦味酸開花彈燒成火球,也堅持死戰不退,不斷的向敵軍開炮。海軍提督丁汝昌在負傷後拒絕進入裝甲堡,而是坐在裝甲堡外的過道內鼓勵來往的水兵奮勇殺敵。平遠艦不顧敵強我弱,單挑敵軍旗艦松島,並將其重創。靖遠、來遠即使身負重傷、甲板被燒變形也堅持和敵軍周旋。經遠全艦的高級軍官幾乎全部殉國,經遠三副陳京瀅在戰前給老父寫絕命信,告訴老父

勿以兒為念。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就是海軍的貴族精神!海軍的騎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血性!

所以,鄧公是在明知致遠不保的情況下,不甘心致遠就這麼沉沒,所以率領官兵向敵軍發動了決死衝鋒。
另外說一下這個銅版畫,長期被解讀為是衝鋒的致遠艦,然而這艘戰艦並不符合致遠雙桅、單煙囪的特徵,而且艦艏也不是北洋海軍的龍紋,而是日本海軍的菊花紋章。

最後,向當年的北洋海軍將士們致敬。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就是亮劍精神!!這就是中國海軍軍魂!!

鄧世昌壯烈殉國,死後備備極哀榮,反觀之後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看到致遠號沉沒,想到的不是繼續抗敵,而是扭頭就跑,最終打亂戰場艦隊陣列,後被清廷下令處斬,落得一世罵名。

1996年12月28日,解放軍海軍將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命名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縱觀甲午海戰,北洋艦隊主力幾乎就是龜縮在母港裡被日軍給弄死的,屈辱啊,而鄧公是死在衝鋒的路上的,即使面對死亡,這份壯舉,依然使吉野號這樣強大的對手也心驚膽戰,這就是對於一股子海軍軍魂的敬畏。

有光緒詩云: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就是中國海軍的軍魂!

吉野號當時是戰場上日軍重要的火力發射船隻,如果能撞沉它,勢必能為後面的北洋海軍創造相對有利的海戰環境,反正此時致遠號已經在激烈的海戰中燃起熊熊大火,船身傾斜,全艦官兵也做好了殉國的準備。試一試,有何不妨?

當時的戰場環境,其實北洋水師幾乎是必輸的了,日軍普遍裝備了速射炮,而清軍依然使用的是老舊的架設炮,日本軍艦100毫米以上主戰火炮發射量幾乎是清方的20倍。專家經過測算,在黃海海戰發生後一個小時內,以雙方參戰艦隻為基準,清日雙方100毫米火炮理論發射數據為,日軍艦隊46242發,北洋艦隊2368發。

早在甲午戰爭前的1891年夏,北洋艦隊訪問日本的時候,劉步蟾就發現日本海軍又增加了三艘軍艦,上面的火力已經超越北洋海軍,他迅速告知了丁汝昌和李鴻章,李鴻章為此緊急向清廷上了一道十萬火急的奏摺,指出:“……

日軍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鐘時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貫鐵數寸,實為海上利器。

這也是後來李鴻章不願與日本艦隊決一死戰而死守港口的原因。

而對海戰中的鄧世昌來說,扭轉戰局的希望極其渺茫,當時的他,眼前是炮火連天的海上戰場,腳下是千瘡百孔的戰艦,身旁是一心報國的將士,背後是大清的大好河山,他是選擇維護海軍軍人的榮譽還是苟且偷生?

可能就那麼幾秒鐘,鄧世昌選擇了報國成仁,他在千瘡百孔的致遠艦的最後時刻,全速衝向日軍吉野號,若能衝角成功,那就是最大的勝利,哪怕只是為了吸引日軍的火力,這種犧牲也是值得的,就此一搏,不成功便成仁。這是作為海軍軍人的責任,他們選擇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流盡最後一滴血為止!

在最後一刻,即使他的手下扔給他一個救生圈,他毅然放棄,最後與自己的愛犬以及200多名官兵一起沉入洶湧的大海之中。

雖然鄧世昌失敗了,但雖敗猶榮,他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樑,海軍的軍魂!他們是中國近代最優秀的一批軍人之一,他們的功績和付出值得被銘記。

鄧公壯哉!值得我們千古銘記。


雲中史記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鄧世昌是一位愛國將領,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忠君愛國,所以即使打敗了,也要以身殉國,壯烈犧牲。

第二、鄧世昌殉國,成為民族英雄,他的事蹟警示著中華兒女,要勿忘國恥、奮發圖強,他是用生命詮釋了什麼叫“我自我血薦軒轅”!

第三、甲午大海戰中,鄧世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指揮致遠艦開足馬力撞擊日本軍艦,由於致遠艦多出損傷沒能撞沉敵艦;這種精神可歌可泣,也可以看出鄧世昌面對腐敗的清政府、面對悲慘的戰況,內心多麼無奈與悲涼,所以選擇和敵人同歸於盡!


晨曉4


前面大家講這是因為鄧世昌勇敢、愛國,確實沒錯。但是這不是最主要原因。

事實上,不僅僅是鄧世昌,北洋海軍中很多與艦艇共存亡的艦長,比如劉步蟾。而人艦共存亡的觀念實際上是來自英國海軍的傳統。

北洋海軍諸多將官,都是清末派往英國皇家海軍學校(存疑)學習海軍技術的骨幹,他們不僅學到了大英帝國海軍的知識,也帶回來帝國海軍的傳統。甚至北洋艦隊的口令下達使用英語,生活習慣英化。

不過,這種人艦共存的傳統對優秀艦長是一種很大的損失,英國海軍之後也逐步廢棄。



石匱石匱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炮彈快打完了,致遠艦的航速相比吉野號不僅沒有優勢,甚至還不如。此時如果選擇撤退,很有可能被日艦擊沉,反正都是個死,還不如放手一搏,如果真能撞沉吉野號,也值了。

2,此次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遭受重大損失,艦隊司令丁汝昌負傷,經遠,超勇,揚威等幾艘軍艦沉沒。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竟然被後起的日本打敗。戰爭打成這種局面,即使回去,又有何臉面苟活於世,鄧世昌悲憤交加,決意以死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