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海洋“守門人”——舟山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護生態環境

“堆了這麼多年的垃圾,總算被清理掉了。”近日,舟山市普陀區展茅街道螺門村的村民喜笑顏開,他們眼中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到解決。原先,該村一家漁業公司所在港灣存在一片由廢舊漁具、油漆桶等堆成的垃圾區域。普陀區檢察院瞭解情況後,向展茅街道發出檢察建議。街道結合實際制定方案整改,並督促該漁業公司負責人落實,垃圾很快“消失”了。

對於靠海吃海的舟山人來說,海洋是賴以生存的命脈。然而,不同程度的海洋生態破壞行為導致海洋資源衰減、生態環境汙染,甚至嚴重影響沿海百姓的生產生活。為此,舟山檢察機關以有效維護海洋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主動介入,發揮公益訴訟的職能作用,切實扛起司法保護的使命擔當。

多方摸排,全面開啟聯合協作。位於定海區的五峙山列島,是我省唯一以保護鳥類資源及其棲息地為內容的自然保護區。一些漁船經過時,人員會登島撿拾鳥蛋和貝類,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也對鳥類的生存構成威脅。定海區檢察院主動出擊,聯合區農林與海洋漁業局成立以執法船隻為日常活動場所的海上工作室,構建以“護海護漁護島”為主的“三護平臺”機制,對轄區海域進行常態化“地毯式”巡查,監控非法捕撈、破壞島礁等違法行為。

聆聽聲音,讓線索舉報觸手可及。今年,以舟山市檢察院公益訴訟線索“隨手拍”舉報平臺為創新開端,四個縣區一鍵式線上服務平臺紛紛上線,公益訴訟線索舉報變得“有圖有真相”,更能“隨時隨地、一鍵達成”。

一改“重打擊、輕保護”,不讓損害行為一罰了之。去年,某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建設小衢山島西南、東南面沿岸道路過程中,未經批准改變無居民海島的自然地形、地貌。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作出行政處罰,但沒有依法書面責令限期整治和恢復,也未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岱山縣檢察院發現後,向縣海洋與漁業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在此督促下,該公司不但限期對破壞的生態環境予以整治修復,還出資30萬元補償金向相關海域投放大黃魚等120餘萬尾魚苗進行增殖放流,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自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實施以來,舟山兩級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40件,其中涉海涉漁類15件,佔比37.5%。接下來,舟山檢察機關將著力在非法捕撈、破壞生態環境等領域,探索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工作,建立健全生態修復補償機制。

(記者:何伊伲,通訊員:曹雯婷、陳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