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59年学校文工团

回忆1959年学校文工团

1959年11月份,为适应总路线、人民公社政治宣传工作的需要,乐亭一中学校文工团应“运”而生。校领导让我这个校团委会宣传委员兼任文工团团长;音乐老师张秀亭任辅导员,还有几名学生任文工团其他负责人,记不清都是谁了。接下来就是招募团员、排练节目。开始排练的节目记得有男声表演唱《四老汉唱跃进歌》,女生表演唱《俺是公社的饲养员》、《社员都是向阳花》等节目。

表演唱

后来上边强调节目要尽量自编自演,主要是歌颂“三面红旗”,歌颂当地及身边的好人好事。文工团按此精神编演了许多节目。其中有表现、赞美本校师生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艰苦奋斗,生产出食用酱油事迹的皮影调儿表演唱《自力更生造酱油》,还有表现、歌颂学生脱坯劳动场景的舞蹈——《脱坯舞》;还有张秀亭老师自己填词,自己作曲,自己演唱表现大跃进中农民豪迈精神的歌曲,有几句歌词现在还记得:“赶起黄牛,扬起鞭,歌儿出口一串串,从前咱是庄稼佬儿,如今胜过活神仙,战鼓敲响隆咚咚,粮食卫星升上天……”。张老师有严重的胃病,疼痛烧心加胀气,靠吃苞米面掺白薯面窝窝头烤糊了的嘎渣度日。50来岁的人了,资深音乐教师,瘦得快要皮包骨了,除正常的教学外,还要为学校文工团的事情操劳。从节目的筛选,演员的安排,自编节目内容的把关以及配曲等等,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当年乐亭一中有一首保留歌曲,那就是高一一班集体排练的合唱歌曲——《潘家峪大合唱》,从高一唱到高三毕业,久唱不衰。歌曲以“潘家峪惨案”为主线而展开。其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村成为我冀东抗日根据地堡垒村。日寇对其恨之入骨,调集了滦县、遵化等5县的敌伪军,于1941年的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清晨对该村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烧杀:死我同胞1230名,毁我房屋1100多间,成为日寇“三光政策”制造的典型案例之一。潘家峪人民没有被烧杀所征服,更加坚定地斗争下去,直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潘家峪人民重建了美好家园。

大合唱

当年,学校每有较重要的文娱活动,就少不了这个节目,唱一遍,使我们震撼一次;听一遍,使我们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还有一个学校文工团精心打造的看家节目——话剧《智取完达山》。表现的是全国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剿灭残匪的故事。剧情大意是,女土匪头子xx网络一伙匪徒,多年盘踞在完达山一带为非作歹,残害百姓。解放军某部政委奉命率领小分队前来剿匪。小分队取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猎户张海林小时候爹被土匪害死,娘被土匪抢走,自己被乡亲们拉扯大。现在解放军要剿匪,他一马当先!小分队在广大群众的配合下,捣毁匪巢,一举歼灭了这股顽匪。该剧1959年冬季排练,新年联欢晚会汇报演出。演出前学校做了不少道具,还由学校开具证明到县武装部借来一些枪支、军装。跌宕起伏的剧情、逼真的道具加上演员到位的表演,获得了师生响亮的掌声,校领导也给予充分的肯定,算是一炮打响。此后,县里还调演过这个节目。翌年开春学生去王滩农场劳动期间,学校还安排该剧组对农场职工和当地村民进行慰问演出。我们临时召集分散在各村的同学演员,拉起一辆排子车,徒步回学校取道具,到武装部借枪支、军衣。往返8、90里路,顾不上吃饭喝水,天黑后赶回村里,没有影响当晚的演出。这次慰问演出既密切了学校与农场、村民的关系,又使我们受到了一次长途急行军的锻炼。

50多年过去了,当年乐亭一中文工团活动的情景又粗略地回放了一遍。在那头脑发胀的年月里,在那忍饥挨饿的条件下,师生们要在完成教与学任务的情况下,还要完成上级交给的用文娱形式歌颂“三面红旗”的“政治任务”。如今已时过境迁,抛开当时左的一面,文工团也着实培养锻炼了一批文娱骨干。他们的音容笑貌刻在了我的脑际。在这里,我愿以当年文工团团长的名义祝愿大家健康长寿,幸福美满;来世咱们再组建新的文工团,排练、演出实现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后的新节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