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樂之城》結束,王菲高冷變成冷漠,無人理解她為什麼參加節目

前些天,我和朋友坐在電視機看著最後一期《幻樂之城》。他嘆了口氣說:“王菲現在怎麼跟以前不一樣了”?

朋友口中的不一樣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王菲的聲音不再是大眾記憶裡的感覺。二是指王菲的人格與從前相比變得不同。

《幻樂之城》結束,王菲高冷變成冷漠,無人理解她為什麼參加節目

圖片來自百家號

王菲聲音上的變化不是突如其來的變故,早在16年的時候,王菲演唱會就被譽為年度最大“車禍現場”。王菲的嗓音的確存在退化現象,但最關鍵的,還是因為她用錄音棚的纖維級的演唱方式,這種方式氣息之支離破碎、音量之半絲半縷,控制之如履薄冰,幾乎都是違背聲樂規律的,這樣的唱法不可能在現場中展示出來,王菲如今的某些“車禍現場”,其實一部分也是因為她用的是錄音棚的纖維級的演唱方式,這種方式唱現場比大鳴大放更難控制。唱現場比大鳴大放更難控制。

而《幻樂之城》好在是後期修音節目,相當於是半個錄音室效果的節目。而且作品內涵大於外在表現,這應該是王菲來參加節目的重要原因,否則她為什麼不參加《我是歌手》,或者去《中國好聲音》當導師呢?事實也證明了,節目裡王菲展示出了華語頂級唱片音色絕佳的聲音氣質與格調。

《幻樂之城》結束,王菲高冷變成冷漠,無人理解她為什麼參加節目

圖片來自百家號

我一直認為王菲是極具藝術家人格的人。“王菲”這個藝術形象就是王菲自己的人格與才華的統一。朋友口中的“王菲變了”,是一件及其微妙的事情。

90年代,王菲靠她的藝術內容讓人們愛上她。就好比在“幻樂之城”裡演唱的《流星》,是王菲95年的作品,而那時的大眾審美還處在《亞洲雄風》的程度。20年前王菲的前衛,在如今王菲的新歌中已經及其罕見。當然,我們都不懂這些電影歌曲與王菲背後的人情圈有何關係。而王菲參加《幻樂之城》與背後的人情圈又有什麼關係。王菲最後演唱的《一念》裡,何炅,趙薇,那英這樣的友情大雜匯。放在20年前的王菲身上是絕對不成立的。

這種眾人眼裡的不可思議,對於王菲自己應該是不存在的,藝術家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都極力想通過作品來表達真實的自我。王菲恰恰相反,她從來不怯於表達真實的自我,也從不缺少真自我被呈現的時刻。就像是20年前記者問她,你最大的苦惱是什麼?她回答“自己最大的苦惱就是太紅了”。金曲獎獲獎感言時說“我會唱歌這個我知道,對於評委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的肯定。”

所以她從來沒有這種“等不及”的感覺,同時也就更沒有迎合、感激與刻意表演的延伸動作。於是,討好市場,討好觀眾,討好尖酸刻薄的樂評人,努力不讓喜歡她的人失望等等,這些狀態在她身上是絕對不會存在的。所以酷、冷、高貴、氣場,這些詞直到現在都是王菲的標籤。

《幻樂之城》結束,王菲高冷變成冷漠,無人理解她為什麼參加節目

圖片來自百家號

而對於王菲來說,她如今已沒有了用音樂表達的熱情與慾望,她甚至沒有興致去向人們表達自我,更沒有興趣去跟大眾建立情感溝通與連結,如今的她是一種冷漠的狀態,就像是她在“幻樂之城”裡演唱的《一念》一樣,境隨心轉、一念三千,這個世界永處在變化、真假、無限與虛幻之中。

可倒回二十年前,這冷漠卻是個性、高冷、自我與“煩惱自己太紅了”的前身,只是二十年前她還有藝術的興奮,二十年後早已嚐遍了這世間的寵愛與惡意,這興奮已不復存在,如今的冷漠是她的自我已不再要求被看見、被仰慕從而外在生命力看似衰落的週期。

真正的主角王菲,在那晚節目錄制之後便又一次消失在大眾視野,不知身在何處。她這種歌的確更像是給粉絲用來懂的,而不是給大眾用來聽的。一首歌要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即便是去表達消極、抑鬱、超然等,其實創作者的內在也一定是興奮的,他有自我表達的慾望,或是與人們建立情感連接的慾望,這是創作動力。

《幻樂之城》結束,王菲高冷變成冷漠,無人理解她為什麼參加節目

圖片來自百家號

而如今的王菲越來越缺少這種慾望,她沒有熱情去向人們表達自我,也沒有熱情去跟大眾建立情感連結,當然更沒有熱情去琢磨如何讓一首歌變得更好聽,但偶爾也會突如其來的也會想去表達些什麼,只是頻率與20年前相比低了很多。這也許正是她對大眾的真實態度。而她參加《幻樂之城》,就是突然想去表達這種“一念”的感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