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包拯和王陽明都有

通過包拯與王守仁的經歷,古人由此總結出一條貴人的特徵

包拯是北宋名臣,世稱“包青天”,是百姓眼裡清官廉吏的代名詞。

相傳包拯自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別的學生尚不能流暢背誦的詩文,包拯已經可以通篇默寫。但唯一可惜的是,同齡別的孩子早已是伶牙俐齒了,但已經快12歲的包拯卻依然“一言不發”,很讓養育他的哥哥、嫂嫂心急。直到12歲那年,包拯有一天正在行路,忽然看見一隻黑虎向自己撲來,包拯大驚失色,驚呼一聲之後就跌落在了路邊。起來之後,就連聲呼喊著跑回了家。哥哥嫂嫂這才發現“沉默”了快十年的包拯突然擁有了正常的語言能力。

古人認為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包拯和王陽明都有

無獨有偶,明朝成化年間,浙江省餘姚縣一個王姓的大戶人家生下了一個小孩,因為出生的時候產房瑞氣騰騰如雲,他的家人就給這個孩子起名叫“雲”。這個孩子自小什麼都好,唯一讓家人不安的就是直到5歲的時候還不能說話,家人也曾經想盡各種辦法治療,但最終都以無效告終,也就只好順其自然了。

有一天,王雲正在與夥伴們玩耍,街上過來了一個年紀很大、鬍子全白的和尚。和尚看見了路邊玩耍的孩子,特別留意到了在孩子群裡一言不發的王雲,就走了過去,摸了摸王雲的頭,然後感嘆一聲:“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然後飄然而去。這和尚一摸之下,這王雲如醍醐灌頂一般,突然間就會說話了。

據傳包拯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有人說是文曲星,也有人說是黑虎星。但前面那個星宿遲遲沒有前來投胎,所以包拯直到12歲還只能是啞巴一個。後來包拯見到的黑虎撲人,其實就是星宿入體。

古人認為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包拯和王陽明都有

王陽明5歲還不能說話,據說就是等待這個點化他靈氣的和尚到來。和尚走了之後,王雲回到了家裡,家裡人看見這個自小啞巴的孩子突然會說話了,當然非常高興,就出門打聽是什麼緣故。然後街坊鄰居就告訴王雲的家人,一個和尚摸過王雲的頭,而且留下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的話就走了。

王雲的祖父是個飽學鴻儒,而且深通易理,他沒有被王雲突然會說話的喜事衝昏頭腦,而是細細品味和尚那句話的意思。“好個孩兒”這當然是讚美的話,是稱讚這個孩子生的好,但“可惜”兩字就出現了意思的轉折點,意味著“好”之外又有了什麼“不好”的東西。什麼東西不好呢?就是“道破”。道就是說的意思,道破就是將什麼意思或者含義說明白或者因為說而破壞了。

王雲的祖父思前想後,突然想起孫子的名字是一個“雲”字,古代的“雲”是兩個字,“雲”是雲彩、雲霧的意思,而“雲”則是說話的意思。但“雲”和“雲”是諧音。老和尚的意思莫非是覺得這個孩子單名一個“雲”不好?王雲的祖父覺得,既然“說”不好,那麼就讓這個孩子以藏為主,藏氣納福,就當下決定,給王雲更名為“守仁”。“仁”五行屬木,為生髮之氣,能夠守住生髮之氣,自然可以常保生機。“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守護仁心,自然就能保持良好的品行。

古人認為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包拯和王陽明都有

一個是包拯12歲講話,一個是王守仁5歲講話,一個後來成為千古名臣與廉吏典範;一個既是名臣,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但那些自小學說話遲的人又不止包拯和王守仁兩個人,北宋開國名將呼延贊據說直到16歲依然不會說話。

在現代人看來,這些語言學習遲鈍的孩子一般都會有先天性缺陷,但在古人看來,一個人說話遲很可能預示著這個人有著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就留下了“貴人語遲”的說法。“貴人語遲”這個說法長期以來被當做是相學的一個重要特徵。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貴人語遲”這個說法,那麼古人所說的“貴人語遲”很有可能並不是指一個幼童語言學習遲緩。在古代的處世哲學中,非常講究藏拙和守中。在這個主張之下,強調一個人在任何場合、任何狀態下都不要急於開口說話或者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因為“出頭的椽子先爛”;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因為“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為強出頭”。

古人認為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包拯和王陽明都有

所以,為了明哲保身,避免無妄之災和日後的煩惱,古人教誨人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儘可能不要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也不要急於說太多的話,要儘可能等到情況明朗之後再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這估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遲”。因為古人所說的“貴人”,一般都是指身處廟堂之上,一言可以致禍福興衰的高級官員。這些人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要求這些人必須言語謹慎,行為小心。即使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也要儘可能言簡意賅,簡明扼要,不要說太多的話,以免留下漏洞和把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