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于山東定陶汜水之陽登基,國號為“漢”,是為漢高祖。

漢高祖從說過這樣一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都知道,在劉邦成為皇帝后,廣封異姓王,其麾下功臣皆分獲封地,其中,以謀略見長的蕭何被封為漢朝丞相,身居高位。但自古以來,向來是狡兔死走狗烹,漢朝建立後,昔日手握重兵的將領自然成為劉邦眼中的隱患,以韓信為主的漢代開國功臣,慘遭陷害,下場悽慘。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那麼,曾一路追隨劉邦征戰天下的蕭何,下場又是如何?他又是怎麼死的呢?

蕭何出身與秦末群雄相似,皆是出自底層。早年間,他在秦沛縣任職獄吏,後逐漸結識劉邦等人,並於秦末追隨劉邦反秦。楚漢之爭中,蕭何以過人謀略助漢軍多次擊敗楚軍,在楚漢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治國上,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

高帝十一年,在蕭何的協助下,劉邦相繼剿滅韓信、英布等異姓王。蕭何盡心輔佐漢室八年,漢高祖死後,他又謹遵先帝所託,忠心輔助漢惠帝。於惠帝二年病逝,諡號:“文終侯”。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其實,早在劉邦反秦時,早期力量薄弱。為了能夠迅速壯大勢力,他選擇吸納外部勢力共同反秦,同時,承諾建國後分封群雄為王。此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劉邦的實力,使其在楚漢之爭中,有足夠的資本與項羽對抗,但同時,亦給未來漢室埋下了隱患。

在戰爭後期,楚軍節節潰敗,天下之地已為漢軍佔據,劉邦自然用不到那些異姓勢力。可此刻這些勢力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劉邦再想卸磨殺驢可沒那麼容易,一旦處理不好,新生的漢室王朝將就此覆滅。

為此,劉邦在即位後,首先就是安撫諸將,並分別封王劃地,待那些異姓王放鬆警惕後,其才選擇逐個擊破,除掉威脅。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劉邦對異姓王下手不無道理,他從亭長起事,一路征戰殺伐,做到皇帝這個位置,見慣了爾虞我詐、權謀爭鬥,自然深知人心難測。漢朝新建,諸多異姓王擁兵自重,權力僅次於皇帝,治理一方,威脅不言而喻。

劉邦雖知這些異姓王忠心耿耿,並無反意,但是,他卻不敢擔保其過世後,這些異姓勢力會不會趁機叛亂,搶奪劉氏江山。他為了劉氏江山能夠萬世永固,必須狠下心來替後世子孫掃清隱患,由此,便有了“漢高祖滅七王”之事。

許多異姓王政治嗅覺敏感,在韓信出事時,他們即預料後大禍臨頭,隨後,剩餘異姓王或造反或叛逃,逃離朝廷打壓。劉邦在派兵剿滅的同時,還將一些異姓王的家中族人接到關中,說是享受榮華,實則為挾為人質,若異姓王膽敢妄動,其族人必然會遭受屠戮。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劉邦在位八年,對異姓王勢力大肆絞殺,先後除掉韓信、彭越、英布等人,而後,又將其他異姓王或貶或廢,總之是不惜一切代價解除威脅。至劉邦統治後期,昔日分封的異姓王近乎全被誅滅,唯有實力最低的長沙王吳芮得以逃過一劫。

後人常說劉邦奸詐卑鄙,但是,以劉邦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便也能夠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事實證明,劉邦此舉十分存有必要,否則,日後異姓王必將叛亂,到時漢代的“文景之治”、“漢武中興”都將不復存在。

上文可知,劉邦下手目標皆為武將,那麼,文臣就能後顧無憂嗎?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顯然不是,如蕭何,貴為漢室丞相,本身就權力極高,異姓王勢力被除後,蕭何更是大權獨攬,權傾朝野。這自然引起了劉邦的警惕,但是,若空無罪名就削權,又怕臣民猜忌,劉邦只能等待時機,找機會削弱相勸。

終於,劉邦等來一次機會。當時,他剛平定叛亂回來,蕭何向他諫言,稱:應該將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在內種田耕地。當時,上林苑荒廢已久,留之無用,蕭何這才如此提議,但是,不曾想,此事惹怒劉邦。劉邦怒斥蕭何收受商人賄賂,借上林苑斂財,並降罪將蕭何打入牢中。

顯然,蕭何是冤枉的,劉邦自然心知肚明。堂堂一國丞相,豈會犧牲名譽貪圖小財呢,且蕭何為人如何,劉邦無比清楚,所謂的收受賄賂,只是他一言堂的把戲。劉邦的真實目的,實為敲打蕭何,藉此削弱相權。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蕭何入獄後,朝堂群臣皆不知所云,他們不知蕭何犯了何罪,遂面問高祖,劉邦雖知理虧,但表面仍舊是煞有其事道:“曾經李斯做秦國的丞相,所有立下的功勞全歸皇帝一人,而犯下的過錯,卻由自己承擔。蕭何作為大漢丞相,徇私舞弊,利用上林苑斂財,收受商人賄賂,自然要降罪嚴懲。”眾臣聽劉邦如此說,便不在多問。

蕭何一直忠誠於劉邦,可轉眼間自己就身陷囹圄,他十分不解,不知道因何事得罪了高祖。為了防止他人受到牽連,蕭何遣散了府中門客,其中有一位門客告訴他,皇帝之所以會無故降罪,主要還是丞相權力太大,威望過高,在民間擁護者眾多,這很容易引起皇室警惕,從而導致引禍上身。眼下若想保全性命,唯有自毀名譽,引得百姓唾罵,皇帝方會放鬆警惕。

蕭何聽後,頓覺醒悟,他這才知道自己險些犯了大錯。隨後,他自汙名節,隱去功利,整日昏昏而過,劉邦見其並無野心,又是老年之軀,便下令釋放蕭何。蕭何當時已經六十歲左右,對於劉邦的開恩,他不禁誠惶誠恐,無比感激。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其實,蕭何在獄中的這段時間內,每日鐐銬相伴,出獄後,腿腳已然不再利索,走起路來一瘸一拐,整個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狼狽至極,但就是這樣,他亦不敢回府沐浴更衣,而是第一時間前往宮中面見聖上。劉邦見到蓬頭赤足、汙穢不堪的蕭何,心中有些過意不去。

在蕭何就要跪拜行禮時,劉邦趕緊上前扶起,安撫道:“相國不必多禮,上林苑之事以調查清楚,實為朕冤枉了相國吶。相國之舉本是為民請願,朕卻不允許,與那昏庸無道的夏桀、商紂並無區別,而你卻是賢能之相。我之所以降罪於你,就是為了讓百姓看到你的賢能和朕的過錯啊。”劉邦一番話顯然有些口是心非,但是,對於蕭何能力的肯定,卻是發自內心的。

蕭何作為一代名相,自然能夠品出劉邦話中含義,無非就是敲打一番,讓自己收權收勢罷了。有了這次教訓,蕭何比以前收斂了許多,鮮少干涉國事,對劉邦更是恭敬有加,最終,得以善終。現今,在閩侯上街邱陽村,有蕭何的後人,不但有蕭氏族譜為證,上街還完好地保留著蕭家建於清中後期的古厝。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根據其族譜記載,蕭何後代建立了南齊和梁。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是蕭何的第二十四世孫,蕭衍之父蕭順之與蕭道成同輩。因此,蕭衍為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502年,蕭衍被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史稱:梁高祖武帝。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病逝,享年62歲。同年,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蕭何繼續擔任承認,輔佐新帝。

若說漢室基業的創立,韓信功不可沒,而韓信當年正是通過蕭何舉薦,方才受到劉邦重用。韓信為人英勇,善於統兵作戰,在楚漢戰爭中功勳卓著,可以說劉氏天下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漢朝建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擁兵自重,坐擁一方。韓信之勇猛無可匹敵,劉邦擔憂自己病逝後,韓信會起兵奪取劉氏基業,到時劉氏子孫怕是難以抵抗。

為此,他決定自己做那個劊子手,為子嗣剷除隱患。但想要幹掉韓信談何容易,一旦事情透露,不僅會逼得韓信造反,其他異姓王亦可能趁機起兵,到時世間將會重燃戰火,新生的大漢王朝將面臨覆滅危機。劉邦深知韓信本領,哪怕是他親自上陣,亦不能與之對敵。既然動武不成,劉邦便想到了智取,當韓信被擒後,仰天感嘆“狡兔死、走狗烹”。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劉邦見此心有不忍,看在韓信之功上,將其免罪,貶為淮陰侯。不過,韓信其人性格剛烈,哪能受得了此等屈辱。眼下王位已無,打拼了半生僅落得個有名無實的淮陰侯,他心中自然憤懣難平。於是,韓信私下聯繫趙國相陳稀,準備共同謀反。二人商討,陳稀於北方起兵,韓信則於長安響應。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起兵造反,劉邦率軍親征,長安頓時兵力空虛。

韓信準備趁機起兵,不曾想消息洩露,謀反之事被呂后所知。呂后迅速與蕭何緊急商討應對,蕭何獻計,假傳北方戰捷,叛軍皆除,邀韓信入宮慶賀。韓信接到此消息後,並無多想。在他看來,陳稀敗給劉邦親軍,顯然是意料之中,韓信覺得呂后等人並不知自己計劃造反一事,自然無懼進宮。然而,韓信還是小瞧了漢室耳目,不知造反之事早已洩露。

之後,他未有防備的前往宮中,剛跨入宮門,即被四周埋伏的士兵生擒,捆扔於長樂宮鍾室內,最終被殘忍殺害。或許韓信永遠也不會想到,設下詭計誅殺自己的,正是當初極力舉薦自己的蕭何,可謂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好壞皆由一人做。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後世觀點,呂后、蕭何害死韓信之事,或許是經劉邦授意。韓信作為西漢功勳將領之首,若沒有劉邦同意,呂后、蕭何是沒有膽量擅自決斷的。韓信遇害時,劉邦恰好出徵平亂,顯然,這是其有意為之,故意避開韓信遇害之地。

這說明,他不願背上誅殺功臣的罪名,最後,壞人由呂后、蕭何做。最終,漢高祖劉邦成功掃清異姓勢力,得保西漢兩百餘年基業。

《集解東觀漢記》雲:“蕭何墓在長陵東司馬門道北百步。”《正義括地誌》雲:“蕭何墓在雍州咸陽縣東北三十七里。”這兩處記載,都說明蕭何死後被葬在咸陽市的西北方向,就在北原的長陵,也就是在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區內矗立的這個土冢就是傳說中的蕭何墓。

蕭何死後,其後代竟然當了皇帝,現今,中國一小山村很多他的後人

但是,這個墓地十分破敗,村裡的老人說:“原來的蕭何墓至少比眼下的大兩三倍,兩座土冢幾乎是連接在一起的,原來,這周圍都是住的人,舊社會來逃難的人,外地要飯逃難的人,都在這兒打個洞救住下了,慢慢的變成了眼下的樣子。”

『《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第二十四》、《漢書·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集解東觀漢記》、《正義括地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