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培育產業助推貧困村拔“窮根”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自治區成立60週年,本報啟動“走進百鄉鎮 發現新精彩”大型採風活動,深入我市百餘個鄉鎮實地採訪,記錄基層幹部群眾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實踐和探索,見證各鄉鎮在鄉村建設、鄉村文化、鄉村旅遊、鄉村特色產品以及精準扶貧等領域發生的鉅變。

在馬山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九分石頭一分地”,反映了馬山縣部分深度貧困村惡劣的自然條件。石頭山制約了產業發展,也阻隔了村民的脫貧致富路。如何攻克這一難關,讓貧困戶精準脫貧和穩定致富,是馬山縣幹部群眾一直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在探索實踐中,馬山縣以產業扶貧為核心,推動深度貧困村產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的同時,再借助企業幫扶外力,為深度貧困村提供活力,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成為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和穩定致富的新引擎。

“扶貧牛”讓貧困戶“牛”起來

一大早,馬山縣加方鄉龍開村貧困戶樊華星從地裡割來了牧草,準備給合作社裡的西門塔爾肉牛餵食。今年8月,樊華星從外地回到村裡的合作社打工,“在外打工的收入每月2000元左右,回到村裡有3000多元,工作輕鬆還能顧家。”樊華星一邊喂草一邊說。

樊華星所在的龍開村,是馬山縣的一個深度貧困村。由於自然條件桎梏,村民長期靠天吃飯,更談不上發展產業。龍開村的村乾和第一書記積極動員村裡的經濟能人覃粟慄成立了加方鄉驫驫種養專業合作社和巨龍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一個發展肉牛養殖和種桑養蠶業,一個發展黑山羊養殖。2017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達到2.4萬元。

這些產業項目的發展也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在合作社的養牛基地,貧困戶藍天宇除了在基地做工,還自學了養殖技術,從基地購買4頭小牛回家飼養。“我們買牛回家養,合作社提供技術,出欄後合作社統一收購,解決了後顧之憂。”藍天宇告訴記者,家裡的肉牛明年就可以出欄,預計每頭牛能收入3500元。

覃粟慄介紹,合作社的代養模式保障了村民從養到賣的利益,目前有9戶村民參與代養,“此外,我們還吸納了13戶貧困戶到基地做工,通過代養和務工等途徑,加快龍開村脫貧步伐。”

與龍開村一樣,裡當瑤族鄉龍那村加林屯原生態山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也大力發展本地優質優良山牛。為提高合作社經濟效益,帶動本村貧困戶脫貧,該合作社與村委達成集體經濟入股協議,藉助村集體發展資金30萬元入股,帶動本村及臨近村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到2020年,合作社年產值將達300萬元以上。該合作社每年按入股股金總額的8%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通過合作社抱團發展,馬山縣部分深度貧困村因地制宜發展肉牛養殖產業。“有能人帶頭,有技術支撐,有效益保障,我們發展養牛產業有了更好的條件。”馬山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養牛產業讓貧困戶看到了希望,生活也更有奔頭了。

養雞注“活水”闖蕩大城市

前不久,在廣西醫科大學內的扶貧農特產品直營店裡,擠滿了前來購買馬山縣土貨的市民。

10月26日,“2018年廣西醫科大學·馬山縣人民政府扶貧農特產品展銷會”在廣西醫科大學世紀花園廣場舉行,裡當雞、馬山黑山羊、旱藕粉、金銀花等數十種馬山縣裡當和古寨兩個瑤族鄉的農特產品吸引市民爭相購買。同一天,廣西醫科大學·馬山縣人民政府扶貧農特產品直營店揭牌。

裡當瑤族鄉副鄉長黃鋮介紹,廣西醫科大學作為裡當瑤族鄉和古寨瑤族鄉的幫扶單位,在學校裡開設扶貧農特產品直營店,目前該校所幫扶的6個貧困村的農家土貨都通過直營店走入城市。“直營店以裡當雞為主打,同時還有山黃牛、土豬、黑豆、黃豆、金銀花、旱藕粉等馬山特色農產品,既能打響馬山美食品牌,又能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黃鋮表示,下一步將把裡當雞作為品牌,申請國家地理標誌,助其發展壯大。

農村土貨闖蕩大城市,直接受益的便是村民。

2017年,深度貧困村、裡當瑤族鄉北屏村的致富能人韋俊克返鄉創辦彌洛山養殖合作社,以養殖廣西三大優質品種雞之一的裡當雞為主,目前投入資金6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育雛雞舍1棟,適應性試養雞3000多羽,現有社員32名,其中貧困戶25名。年內規劃再投入80萬元,建設標準化育雛雞舍2棟,批量養殖3萬羽以上,年出欄成品雞6萬羽以上。

韋俊克介紹,合作社社員和貧困戶可以通過兩種渠道實現收益:一是向合作社流轉土地,獲取400元/年·畝的租金收入;二是社員和貧困戶自行種植生態玉米,由合作社提供有機肥料,玉米成熟後合作社按脫粒玉米1元/斤或帶稈玉米1200元/噸收購。

通過品牌效應,裡當雞產業猶如一股春風,給深度貧困村注入了“活水”,讓貧困戶穩穩當當脫貧致富。

多方合力凝心聚力齊幫扶

發揮國企優勢、助力產業發展,是馬山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去年9月起,南寧市13家市屬國有企業開啟了對該縣深度貧困村的結對幫扶。

目前,13家企業共落實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產業基建、加工等多類產業幫扶項目35個,計劃投入項目資金829.62萬元,並同步推進對結對村的人力、物力投入。

全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是我市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我市印發《南寧市關於支持深度貧困縣馬山縣脫貧攻堅的實施方案》,確定在2018—2020年,全市將從人力、財力、政策三方面加大對馬山縣的幫扶力度,確保馬山縣如期脫貧摘帽,全面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在人才支持方面,我市將擇優安排市區22所學校結對幫扶馬山縣15所小學,根據結對學校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派33名優秀教師開展支教工作;擇優安排13家市屬醫院與馬山縣11家鄉鎮衛生院結對幫扶;從區、市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事業單位中選派31名科技人員,擔任馬山縣科技特派員,實現馬山縣科技特派員貧困村和特色產業全覆蓋。

在貧困人口醫保方面,馬山縣參保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個人繳費部分由市財政給予100%全額補助。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年度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醫療費用通過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報銷後,其餘符合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規定的醫療費用(不含自費藥品及自費項目)按照40%再報銷。

在財政資金投入方面,我市將加大對馬山縣的投入力度,2018—2020年,市財政將連續3年每年支持馬山縣脫貧攻堅資金8000萬元。對馬山縣深度貧困村、一般貧困村及非貧困村的633戶住房未達標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戶、無房戶),在原補助標準基礎上再增加補助資金,共增加安排補助資金1252.2萬元,全面解決馬山縣住房未達標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有保障”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