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20年來,GDP沒怎麼增長?

CATIA汽車內外飾設計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日本經濟,一直都“日本失去的20年”的說法,實際上,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時間,遠不止20年。

根據數據顯示,日本從1995年到2017年的22年時間裡,經濟始終沒有什麼增長,GDP長期處於40萬億左右,那麼什麼原因造成了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經濟停滯20多年之久呢?

俗話說得號,不作就不會死。從歷史上來說,日本經濟的停滯很大程度上和1985年的“廣場協議”有關。當時,日本和美、日、德、法、英五國簽訂了“廣場協議”意在打破外匯市場的穩定。

協議簽訂後,日元匯率一度大漲,金融投資業一片繁華,資金大量外流。直至1991年,日本的泡沫經濟終於破裂了,一場大的經濟危機就此席捲了整個日本。

所以,日本經濟停滯20多年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1991年這次經濟泡沫破裂的影響。但遭遇了經濟危機後的日本仍然沒有吸取教訓,仍然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日本經濟難以複數。

當然,還有一個社會學的問題在這20多年時間裡一直影響著日本的經濟,就是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日本的生育率現在是歷史最低水平,所以老齡化問題也是日本難以持續增長經濟的主要問題。


正商參閱


主要原因在於兩個,一個是九十年代初股市和樓市資產價格破滅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導致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處於緊縮狀態;其次是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出現了問題,在信息技術產業革命的浪潮中失去了產業升級的發展機遇;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老齡化問題以及年輕人生育率下降帶來的負人口衰退模式,導致社會消費能力下降,所以非常看重中國人的赴日旅遊生意。

但是GDP的降低並不影響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為日本雖然不刻意追求GDP發展水平,但是在生命科學領域遙遙領先全球的發展,所以我們在日本看到許多的90歲左右的老人身體非常的健康,過去20年獲得諾貝爾獎項的超過20人,基本都在生命科學領域。

所以說日本目前更重視新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而不是簡單的土地房屋和製造業產品,因為日本很清楚國內產業的競爭優勢遠遠比不上發展中國家,這一點日本遠比特朗普非要把製造業搬回美國更聰明,所以很多日本企業把產業發展都轉移到國外,重建了一個海外日本。

如果算上日本在海外的產值,GDP數字要比目前的高出百分之四十左右,也不算是很差勁了。另外,由於日本是一個處於地震頻繁發生危險的國度,他更願意全球產業佈局甚至人口疏散來防範風險。

所以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日本經濟並不落後,實際上日本一直是隱忍不發低調發展的國家,其內涵的綜合實力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強大,不能因為表面國內的經濟數據一般而輕視日本,很簡單,看看人家的股市走勢就明白了,如圖所示~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大國。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西德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第二;1979年日本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為10115億美元;1987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直到2010年日本經濟總量倍中國超過。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其經濟增速開始持續低迷,有的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時至今日,已經過了二十多年,因此被人稱為“失去的二十年”。

說日本20多年來GDP沒怎麼增長並不為過。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在1995年,當年日本的經濟總量為512.5萬億日元。以美元匯率計算,為54548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經濟總量也僅76640億美元,日本的GDP相當於美國的71%。而到了2016年,日本的經濟總量為537.3萬億日元,二十多年過去了僅增長了4.83%。以美元匯率換算為49396億美元,比1995年還要少。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而美國為193906億美元,日本的GDP已經下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

為何日本20年來GDP沒什麼增長?在筆者看來,首先是政策上的失誤。1985年日本在美國的迫使下與美國、英、法、德等國家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導致後來日元大幅升值,出口競爭力下降,房價和股價在幾年時間裡大幅飆升,而在此過程中日本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也有失誤,導致後來經濟泡沫破裂。

其次日本當時已經高度發達,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而且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嚴重,此後1997年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1年的大地震、海嘯……這些都沉重的打擊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日本錯失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大潮,全世界二十強互聯網公司中都被中美兩國瓜分,而日本卻沒有一家上榜。互聯網經濟深刻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比如我們提出的“互聯網+”戰略,杭州依託互聯網科技迅速崛起這些都是證明。

當然也不能說二十年來日本沒怎麼發展,日本很多產業都轉移到了中國、東南亞等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日本在海外擁有鉅額資產,據說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1.8倍,也就是說,日本在海外還創造了一個“資產日本”。日本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的強大的。

世界上也有也有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強國經濟出現了衰退。比如:

英國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西班牙


錦繡中源


首先,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從1955年至1968年,幾乎都是以同期世界最高的經濟增速飛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亞經濟奇蹟。此後一直至21世紀初期,日本都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一直到2010年GDP被中國超越。日本經濟在輝煌了40多年後,最終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光芒下暗淡了下來。

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是1995年,當年日本GDP為54548億美元,美國GDP為76640億美元,日本佔美國GDP比重達到了最高峰的71%,人均GDP日本更是美國的1.6倍。

日本GDP騰飛的時候,據說東京房地產總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讓美國感受到了極大的危機,因為美國對外貿易長年逆差,導致美國政府預算赤字逐年擴大,而日本則是順差。於是1985年美國聯合英、法、德等幾個國家,以維護世界經濟平衡為由,迫使日本簽訂著名“廣場協議”。

簽訂廣場協議後的三年時間裡,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換250日元下跌到1美元兌換120日元,換言之,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之後日本國內的房價、股價等以GDP增速的兩三倍幅度急劇增長,最終導致日本經濟泡沫形成。

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日元的持續升值,股價地價等急劇暴漲,日本經濟泡沫最終破裂。日本經濟在1995年達到頂峰後的20多年裡,陷入長期的衰退之中,GDP一直徘徊在4-5萬億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美國GDP已經接近20萬億美元,中國GDP也達到了12萬億美元以上,對比之下,日本經濟更顯蕭條。


其次,21世紀以來,日本經濟錯失了新經濟發展的浪潮,這個新經濟就是互聯網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21世紀是互聯網世紀,互聯網科技是21世紀目前為止人類最為突出的技術變革。互聯網產業影響深遠,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能爆發出巨大的經濟能量。

日本傳統工業十分發達,但是沒有經歷互聯網發展的洗禮,使得日本品牌缺乏國際競爭力,日本雖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但是已經被中美兩國越拉越遠。自從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超過後,到了2017年後,日本GDP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或美國的四分之一。原因就是美國作為新經濟發展的領跑者,中國作為追趕者,兩國的互聯網產業十分發達,推生了多個互聯網巨頭公司,引領國內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發展,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下,中美兩國的GDP總值佔世界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遙遙領先包括日本在內的其它國家。中美兩國作為互聯網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已經瓜分了世界最大互聯網公司的前十位,即使放寬到榜單前二十位,也是中美兩國佔絕大多數,佔了19位。


互聯網產業對促進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長如此突出,若不抓住,就必定遭歷史淘汰!

日本經濟這20多年來,經歷了“廣場協議”的慘痛,錯失了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潮,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經濟倒退,也就不足為奇了,再加上日本國內老齡化的嚴重影響,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完全看不到日本的未來!


不如隨風


主要原因是因為它過去發展太猛了,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泡沫,日本從60年代開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GDP的增長率也高達10%。但是到了90年代初,日本經濟出現了泡沫崩潰,崩潰出現的第一大問題就是房地產價格的暴跌,跌到了50%,其次就是產能過剩。

後來日本的企業就全部抱團,實施相互合併的手段,比如日本鋼鐵公司原來有67家,他通過合併只剩下3家。銀行原來有67家,通過合併也只剩下三大主力銀行。

修復泡沫經濟日本用了10年。

然後就是日本的GDP增長率一直處於零增長或2%的低增長率,反觀我們都是以10%以上的高速增長,但是也要保持警惕!


熊林L


這是個巨大的誤導與誤解。這是當年GDP至上時我們用於自我鼓舞與抬高自己的段子。

當年我們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時,國內媒體吹吹打打,不亦樂乎,而日本風平浪靜。

因為除了GDP外,還有GNP。前者是國內生產總值,後者是國民生產總值。真正核心與要害則是後者。

打個比方,某村引進外資建了家工廠,村民都在裡面打工。當年該廠利潤500萬,村裡特高興。這500萬就相當於GDP。但是這工廠是外資興建的,500萬利潤得分給外商300萬,只有200萬分給村裡。分給外商的300萬是外國人的GNP,200萬才是村民的GNP。

這些年日本人在幹嘛呢,全球投資建廠,資金都去了國外,自然GDP不高,但是日本一點都沒窮下來,他們在外國賺得笑彎了腰。這是一種經濟殖民。


金陽光細碎陽光


90年代被日本人稱為“失去的十年”,日本的經濟從那時起就停滯不前了。主要原因都說是泡沫經濟導致的。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80年代時著名的“廣場協議”所引發的。


此後,日本人在房地產和股票等領域瘋狂的投機炒作。最瘋狂的時候,日本曾自稱一個東京的房子可以買起整個美國,當時日本十大首富里過半是房產商。


但是,泡沫經濟終有一天會破滅。而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神話也隨之破滅。伴隨而來的就是經濟停滯不前,發展疲軟。

但是,大家別忘了。早在日本經濟泡沫之前,他們已經是發達國家。他們的科技、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已是世界領先了。泡沫經濟的破滅只是讓他們的經濟停止了高速增長而已,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國家綜合國力並沒有倒退,經濟總量仍在長時間內排在世界第二。


如今日本的許多企業,仍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巨大的優勢,如豐田、三菱、索尼跨國企業,它們的資本觸角滲透到世界各地,而且具有領先的核心技術和競爭優勢。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事情得從80年代著名的《廣場協定》開始說起。


當年日本經濟是很牛的,房價也是漲到了天上,號稱一個東京的房子都賣掉,便能買下整個美國。


於是美國不爽了,強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定》,逼迫日元升值——不籤不行啊,日本的領土上,還駐紮著美國大兵呢。


日元升值以後,泡沫破滅了。最大的泡沫,當然也就是房地產泡沫。


一個日本人當年付了首付,高價買了房子,每個月還著一筆不菲的月供,原本想著過兩年房子升值後,轉手賣給其他接盤俠,結果一夜之間,房子卻大幅貶值了,本來值300萬人民幣的房子,現在賣150萬人民幣都無人問津了。


可月供還是要還,因為在日本,個人信用體系比較完善,失信意味著在社會中寸步難行。


明知道自己是在買一個不值那麼多錢的東西,卻還必須要堅持下去,我如果是日本人,一定會想起莫泊桑的小說《項鍊》。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泡沫破滅後,各行各業都出現了蕭條,所以之前期望的漲工資,現在也別想了——能保住一份工作就是萬幸了!


於是一個貸款買了房的日本人,辛苦工作一輩子,大多數錢都還了房貸,哪裡還有錢去消費呢?沒有了消費需求,日本經濟又如何驅動呢?


原本期望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經濟能緩過一口起來,卻偏偏趕上了日本的老齡化。老年人不具備什麼工作能力,無法驅動經濟增長,而且老年人的消費需求,顯然也是比較低的。


於是,日本便迎來了“失落的20年”,20年來GDP沒怎麼增長。


速讀財經


主要是日本的工業結構有問題,太偏重於工業製造了,錯過了這一輪互聯網發展的大好良機。

有人說,日本失去的20年是因為房價崩盤,我認為根本不對。

美國經歷的經濟危機比日本要多得多,最近的08年次貸危機也是美國引爆的,為什麼美國沒有深陷經濟危機中?

主要就是因為美國經濟發展得好。

從1995年左右開始,互聯網大潮開始席捲世界,美國的代表企業有雅虎(最早的門戶網站),亞馬遜、谷歌、facebook,這都是乘著互聯網東風發展起來的。而微軟雖然一開始沒跟上時代,但是後來及時轉型,總算是也分到一杯羹了。而蘋果公司則是受益於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我們中國也崛起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但是日本卻幾乎錯過了這一時代。這是日本經濟遲遲沒有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倫理君


首先需要了解到的是一個國家統計一個國家的GDP的行業構成有哪些?每個行業的貢獻率是多少?GDP基數有多大?統計的手段和技術是什麼?很多因素會影響GDP增幅。我們可以逐條分析,日本的GDP基數本身非常大,國土面積和資源又遠遠小於本美國跟中國,所以我們可以拋開其他因素的影響,從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這兩大塊考慮。

從工業生產角度來說,日本多年沒有誕生新的巨頭企業了,幾十年過去了還是哪些個百年老店,而且巨頭幾乎集中在汽車和電子行業,技術雖然先進但是好像也開始吃老本了。因為進入了老齡化低慾望社會,本土消費刺激嚴重不足,導致很多企業也怠於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互聯網技術和電子產品的停滯尤為明顯,原本除了汽車,電子產品算是主力,但是中國製造的崛起將日本電子工業逼到了角落,秋葉原買的都是華為三星蘋果,本土品牌基本上都是低端合約機。美國的製造業政策和中國汽工業的大幅進步迴歸讓日本的汽車對外銷售也停滯不前。海外市場疲軟、國內消費力不足,讓汽車和電子行業所代表的工業生產停滯不前,對日本GDP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安培的政策期望刺激國內消費也是從這一角度出發試圖激活國內市場。

另外,固定資產投資,這也是日本的硬傷。房產大跌給日本人的內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到目前都心有餘悸,按照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標準看,價格那真是便宜。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體制也明顯制約了政府投資基建的能力,基建速度太低,很多設施都是上世紀建成的。也許是設計太合理、質量太好,不需要更新,所以不存在滿城挖來拉動GDP。

所以從上述原因看,GDP基數大、工業生產上出口減緩內需不足、固定資產投資速度減緩可能是導致日本GDP增速不高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