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單單把出行拿出來看,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3.1億,機動車駕駛人3.85億,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儘管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但是人口相對集中,特別是一些特大型城市,每當節假日,出行車輛便如過江之鯽,連綿不絕。有感於此,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都出臺了禁騎令或限行令,效果也是相當之好,不僅城市次序井然,空氣環境也有所改善,步行或單車也漸漸改變了很多人的身體素質,可謂一舉三得。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今天的我們,在回想歷史的時候,不禁要問,古人是怎樣出行的,那時候有沒有所謂的“禁騎令”?按常識來講,在疆域大體不變的情況下,古代人口相比現在,明顯要少很多,機動車更是無從談起,“禁騎令”怎麼來看都是一個完全和那個時代,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歷史上,“禁騎令”確實存在過,尤其在唐朝,儘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卻也是“禁騎令”大勢盛行的時候,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唐朝再怎麼富裕,也是肯定不會有機動車的,同其他歷朝歷代一樣,馬車是那時候的主要交通工具,其次便是騎驢,這裡的“禁騎令”實際上禁的是馬,大家都知道,驢的體形要比馬小不少,而且體力,耐力方面也是駿馬優勢明顯,那時候的高頭大馬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奔馳寶馬,不是誰都想買就買的,兜裡銀子少的也就只能看看了,特別是科舉考試的時候,對比更是明顯,有錢有勢的統一標配高頭大馬,窮的只剩下學問的就只能跨上小毛驢了。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不過為何要“禁馬”呢?其實這也與當時的皇帝有關係,唐懿宗時期,科舉考試迫在眉睫,眼見長安城處處高頭大馬,披紅掛綠,皇帝有些感慨,這也太鋪張浪費了,過於豪華,超出制度,為了發揚艱苦樸素之風,便下發了一道皇帝令:從今開始,考生一律不準騎馬。其實現在想想來看,表面上這道命令有些無厘頭,但細細品味,卻有很多道理在裡面,騎馬或者騎驢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皇帝作為當時的統治者,有意將這種炫富或者顯貧的差距隱藏起來,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從幾件小事上看看當時的富裕和貧困差距,這也是唐朝“禁騎令”盛行的時代背景,第一件事的主人公是鹹通年間的進士李堯,他中舉之前便是家鄉方圓百里有名的大富翁,出手一向闊綽,這次中舉後,更是要大勢慶祝一番,不過巧合的是,賓客前來恭賀的那天,恰巧陰雨綿綿,不過這也難不倒他,因為李堯決定要遮天,他命人買來大量的優級油布搭起了棚子,從自己院子開始,一直搭了一里多路,這樣100多名赴宴的賓客便可免受淋雨之苦。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第二件事也是關於唐朝進士的,這對可是父子雙進士,父親楊汝士,在歷史上相當有名,舉行宴會時,詩才常常不亞於元稹,白居易等人,兒子楊如溫,也中了進士,父子二人都很高興,於是大宴賓客,甚至節度使的女藝人也來到了現場,鑑於此,楊父大方賞賜藝人一人一批上等紅綾,這可是很名貴的東西,在當時,窮人一輩子也未必捨得買,但人家一送就是一人一匹,堪稱唐朝第一大慈善家。

正是由於這些時代背景,唐朝才頒佈了“禁騎令”,不過中國人自古以來,腦子就是非常靈活的,不少趕考的才子在執行中加深理解,都騎上了毛驢,真正上演了“騎驢看唱本”,這也讓我們想起了一首非常有名的打油詩:他人騎大馬,我自跨驢子。回看擔材漢,心情好些子。可見當時的才子中也不乏幽默搞笑之人。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禁騎令”的頒佈,有助於鼓勵人們發揚艱苦樸素的精神,但是在實踐當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先倒黴的是驢子,本來只要拉磨推碾就好了,現在多了一個運輸任務,命運又給使了一個絆子,其次是一些肥胖者,驢子本身就是體型瘦小,耐力不佳,如今在騎上去,其速度可想而知,以至於這些肥胖考生每到考試期間,都要比普通考生提前出發,就這樣還得在路上快驢加鞭,等到了長安,驢子一般都沒有驢樣了。

明明有馬,考生卻偏偏跨毛驢,唐朝科舉:我們不一樣

行文至此,該結束了,我們慶幸活在一個偉大的國度和時代,在這個高鐵時速每小時三百公里都是小兒科的如今,在回想唐朝的“禁騎令”,不禁甜蜜中帶點哀傷,幸福中帶點彷徨,人類的進步,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但只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依靠勤勞的雙手和開放的文明,我們就能一直不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